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剑杆控”罗军

时间:2024-07-28

本刊记者 刘雅

25年里,罗军从没离开过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名普通的剑杆织机技术研发人员到一个企业技术的掌舵手,罗军伴随中纺机走过了许多次行业起落。

现在作为技术管理者,罗军每天都有许多琐碎的事情需要处理,产品研发、工艺制造、产品质量管控......工作十分忙碌,但他的心底总有些许遗憾,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最新的剑杆织机技术,于一个技术痴狂者而言,或许是种折磨。

罗 军

1990.7:毕业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1990.7~1996.1:中纺机产品研究所产品设计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96.1~2000.3:中纺机产品研究所见习所长、所长助理。

2001.7~2002.11:中纺机剑杆织机公司副经理。

2002.11~2003.5:中纺机产品研究所副所长。2004.7~2008.11:中纺机副总工程师兼产品研究所所长。

2008.11~2009.11:中纺机副总工程师兼产技质部经理。

2009.11~至今:中纺机总工程师

工厂与车间 最好的课堂

“在学校锻炼了我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大学四年,给了我一副理论骨架。但只要基本的知识会了,很多东西在实践中就会触类旁通。”

1990年,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机械专业毕业后,初入社会的罗军接受的第一份工作便是中纺机产品设计技术员,接触到的第一项纺织机械设备研发就是剑杆织机,而这一干便是25个年头。虽说是毕业于纺织机械专业,但大学里学习的东西大都全而浅,从纺纱、织机到印染并没有深入、透彻的研究。罗军坦言,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十分有限,而且对产品没有实际认识,很抽象,学了也没什么印象,很快便忘了。于是,工厂与车间成为罗军最好的织机课堂。

“进车间才会有这种感觉,机器怎么长这样,所有在学校了解到的知识都得从头来一遍。在学校就是锻炼你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大学四年,给了我一副理论骨架。只要基本的东西会了,很多东西在实践中触类旁通。我们以前有搞电的人,他到后来机械也很懂。”罗军始终认为在实际生产中培养起自己的感性认识是十分重要的。

而中纺机这段时间由于资产重组、产业搬迁等原因人员变动较大,几个中坚层技术人员的出走使得技术人员梯度出现断层。这让已经身为技术总工程师的罗军对新一代技术人员的成长有了很深的感受。虽然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专业纺织机械出身的技术人员了,但罗军觉得这个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对技术有好奇心,有不断去了解的欲望。

“我们都有这种感觉,你带着问题去看书,问题一定会解决。你漫无目的的看,看一遍就忘了。其实到了我这个年龄,我很愿意去教他们。不像以前,你到一个新单位,可能大家都很保守,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理。但我会像刚入行带我的师傅一样,只要你愿意学,我会毫无保留的全部教给你。但是,现在有一些年轻人,缺乏好奇心与主动性。我们愿意教他们,但他们的欲望反而没有很强烈。”

尽管目前情况不乐观,但罗军对年轻的技术员们仍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以后慢慢会好的,里边有不爱学的,也就有爱学的,你只需要筛选出那些璞玉。”

在罗军眼里,真正的技术工作者必须花费大量固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才可能充分消化知识,并有所创新。

别人跟住声音去羡慕她。过了一阵又是谁说她被公馆里的听差扭一下嘴巴。她说她气病了一场,接着还是不断地乱说。这一些烦烦乱乱的话金枝尚不能明白,她正在细想什么叫公馆呢?什么是太太?她用遍了思想而后问一个身边在吸烟的剪发的妇人:

简化与创新 市场的抉择

“机器在引进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既是出于成本上的考量,也是为更好地适应中国本土用户的生产需求。这样的设备才会更适合中国市场。目前来看,这条路还是走得很成功的。”

在罗军看来,追溯历史的话,其实真正的技术还是从国外进来的。1945年日本战败,将织机自动换梭技术留在了中国。1948年中国第一台标准式自动织机商品在中纺机诞生。

在90年代初,全世界大概有90多万台机器,其中90%是中纺机生产的。那时候也只有中纺机是大规模的专业生产织布机的企业。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研发的水平还是在有梭织机上,无梭织机方面基本上没有取得突破和进展。一直到80年代中期,小剑杆的问世才填补了这一空白。

所以,从1985年开始中纺机引进意大利斯密特公司的剑杆织机技术,开始合作生产TP500型剑杆织机;1992年,同日本丰田公司合作引进喷气织机;1994年与意大利斯密特公司再次合作,引进FAST剑杆织机。2012年,与意达公司合作,引进CG6500剑杆织机,而这些产品进入市场后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现代织机的基本机械结构在2003年以前就基本形成了。接下来的10年里,织机结构得到了优化与改进,但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产生。

中国织机行业在2007年之前,自己研发高档织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研发能力与技术储备还不足。做高性能的技术产品,技术引进是最快的方式。许多织机技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通常受到两种待遇。一个是仿制,只要适当规避,这条路是更为经济的方式,许多国内厂家就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

但是,它不是十分系统化,而且形成产品线的时间长,投入的精力较多。二是同中纺机一样,依靠合作引进技术销售产品,进而消化、吸收,最后在这些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与二次开发。

“我们好像习惯于走这条路,其实以前我们自己也研发过一些产品,但总的来说不是很成功。后来发现,在引进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我们叫简化,既是出于成本上的考量,还能做一些适合中国用户生产的改良。这种比较适应中国市场,之后一直持续这条引进之路。目前来看,这条路还是走得很成功的。”罗军总结道。

罗军的每一面都被“技术范”浸润着,永远看起来那么严谨。

侧翼和聚焦 抗衡的力量

“一个主机厂需要有很多的合作伙伴,整个产业链做事情都必须是一丝不苟的,我们目前就欠缺这一点。好在我们社会的加工水平和配套能力提升得很快,会让织机的国产化之路更好走一些。”

中纺机生产的CG6500-190剑杆织机。

作为行业内资深的织机专家,罗军也有一个强大的中国织机之梦。要提高国内织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罗军认为抗衡的力量来自于行业的侧翼和聚焦。

目前,国内与国外在织机技术上的差距并不大,但织机制造水平上的差距却很大。“以前织机国产化非常困难,哪怕是一个小零件都要找一个厂做出来。侧翼都未丰满,何谈国内织机的起飞呢?一个主机厂需要有很多的合作伙伴,整个产业链做事情都必须是一丝不苟的,我们目前就欠缺这一点。好在我们社会的加工水平和配套能力提升得很快,尤其是近10年,制造、装配、热处理等配套能力的加强,会让织机的国产化之路更好走一些。”

配套能力的提升解决了生产的硬件,那么聚焦用户则是解决市场的软件。作为第三代上海人,罗军深知在上海做都市经济,不可能像以前大批量和低成本的生产,以后产品的开发方向只能往高端技术走。在高端,主要是技术与工艺水平的竞争。罗军同时指出,剑杆织机宣传高速、高产、高效的意义并不大,速度高了,织物同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果你纯粹追求高速的话,把这件事交给喷气织机就完事了。在剑杆织机领域,高速只是体现你的水平,并不表示你在实际生产中能够达到。”

以前国内发展较好的是喷水织机与喷气织机,到现在,市场格局定下来,什么样的市场与产品是剑杆织机那盘菜? “以前喷水织机发展快,老是挤兑剑杆,但剑杆还是生存了下来,而且以后是个趋势,它适合多品种小批量比较复杂特殊的产品。”罗军强调,剑杆织机要看重它的多用途,小而美的特色产品是流行趋势。中纺机目前也在探索这条路。

剑杆织机制造做好高端产品,国产化达到或者接近进口水平,带领技术人员做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这是罗军一直在做的三件事。罗军在采访的最后告诉记者,织机是一项大产业,里边包罗万象。任何一个企业、一个人都不可能贪心地将每样都想放进嘴里。很多时候,人一辈子只能钻进一个极小的领域里去,而剑杆织机就是属于他职业生涯的那个领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