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业发展阶段性变化规律及启示

时间:2024-04-24

卞靖

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规律研究表明,一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总量、结构和能源消耗等方面会出现明显的现阶段性变化。当前,我国已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进入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发展条件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通过深入研究相关国际经验、把握变化规律,对于我国未来工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主要发达国家工业阶段性变化情况

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和赶超型国家的工业发展历程看,其工业发展均经历了由低速增长到高速增长再到低速增长的发展过程,相应的工业产出比重也经历了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过程。

(一)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发展情况

从完成工业化较早的英美看,英国从工业化初期以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增长,并于1970年达到峰值42.1%,随后该比重不断下降,2010年仅为21.6%,并且近十年来保持在21%—23%的范围内小幅波动。

美国的工业占GDP比重由1929年的19%上升至1950年的40%后,开始不断下降,2010年仅为20.04%,并且近十年来保持在20%—22%的范围内小幅波动。

(二)赶超型国家工业发展阶段性变化情况

从超越型的德日韩三国看,德国从工业化初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增长,并且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其峰值在1970年达到48.1%,比重之高在发达国家中很少见。随后该比重不断下降,但2010年仍达到27.9%,并且近十年来保持在26%—30%的范围内波动,比英国和美国大体高出6—7个百分点。

日本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20年的18%逐步上升至1970年43.5%的峰值,随后该比重不断下降,但2010年仍达到27.3%,并且近十年来保持在26%—28%的范围内波动,比英国和美国大体高出4—5个百分点。

韩国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65年的21.3%逐步上升至1991年42.6%的峰值,随后该比重不断下降,但与前面四国相当,下降幅度不大,2011年仍达到39.2%,并且近十年来保持在36%—39%的范围内波动,比英国和美国大体高出15个百分点,比德国和日本出要高出10个百分点。

二、主要国家工业峰值出现后的共同发展特征

(一)从工业总量的阶段性变化看——工业占比经历了由低到高再降低的倒“U”型转变

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呈现倒“U”型变化态势。无论是先行工业化国家还是赶超型国家,从其工业发展历程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发展均经历了由低速增长到高速增长再到低速增长的发展过程,相应的工业产出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经历了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过程,即呈现倒“U”型变化态势。

倒“U”型峰值出现的时点有规可寻。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达到峰值的时点看,美国早在1950年就达到峰值,当时人均GDP为1503美元,英、德、日三国均在1970年达到峰值,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韩国较晚,在1991年才达到峰值,此时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若将现价美元转换成1990年国际元,规律性就很明显: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且人均GDP约为10000国际元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峰值,之后就会有所回落(见表1)。

(二)从工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看,工业发展经历了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再向高加工度工业的转变

工业发展既是工业总量和地位的变化过程,又是工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工业结构转换升级实质上是生产要素从低级部门向高级部门转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福利水平,因此,工业结构转换升级成为工业化水平提升的内在动因之一,也就是说,随着工业发展条件的变化,一个经济体工业结构能否适时转换升级与其能否成功迈上工业化新阶段存在直接关系。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内部结构一般会依次经历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再向高加工度工业的升级,从投入的主要生产要素看,对应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本密集型工业再向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转变。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标准,2009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分别为63.6%和26.9%。按收入水平划分,高收入国家的中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为55.8%,也显著高于中等及以下收入水平国家。国际比较再次证实,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不断向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的方向升级(见表2)。

(三)从能源消耗的阶段性变化看——单位GDP能耗从经历了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转变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国家单位GDP能耗的上升阶段与该国钢铁、水泥等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随着工业由重化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的转变,一国的单位GDP能耗也不断下降。一方面,由于随着加工度的提高,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对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完全高效,对原材料和能源的依赖程度降低,同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加工度的提高,重化工业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能源消耗强度也向外转移。

三、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启示

(一)工业化能否顺利完成决定着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从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看,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大都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其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处于下降状况,总体上降至25%左右的水平。中低收入国家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其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始终没有达到40%以的峰值水平,这也是大多数国家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其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尚不到25%,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无论是从世界各国总体情况看还是从典型国家工业化情况看,一国工业化能否顺利完成决定着该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当前我国已进入向工业化中后期或后期转换的重要时期,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和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高加工度工业升级的重要关口。只有完成有效的工业升级,顺利实现工业化,才能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提供必要保证。endprint

(二)从工业总量看,我国即将到达倒“U”型峰值出现的时点,且将迈上1万美元台阶

工业峰值出现后,人均GDP将进入快速增长期。英国、德国和日本在197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峰值后,人均GDP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在十年后的1980年基就达到了1万美元的水平,但随后出现了所谓的“万美元时点下台阶”的情况,各国经过5年左右的调整期,登上了人均1万美元的台阶,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韩国是在199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峰值,用了四年的时间登上了人均1万美元的台阶,同时也在该阶段经过了五年调整,顺利跨跃万元阶段,进入了高收入国家。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100美元。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在工业发展到达“U”型峰值后的5—10年内,人均GDP将迈入1万美元关口。上述五国中除美国外,其余四国均在该时刻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能否稳步跨上万元台阶,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跨跃“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未雨绸缪,做好预案。

从峰值回落的幅度有所不同。先行工业化的英国和美国从40%—42%的峰值回落到19%—23%左右的程度,其经济主要依赖第三产业;而赶超型国家中的德国和日本则从43%—48%的峰值回落到25%—28%,另一个赶超型国家的韩国,仅从42%的峰值回落到36%—38%,其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其他几个国家大。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因此,未来工业占比即使会有所下降,其从峰值回落的幅度也不可能像英美等那样回落到20%左右的程度,可能和韩国相似,下降幅度不会很大,仍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

(三)从工业结构看,我国工业发展要完成从重化工业转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

英、美、德、韩四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先后经历过重化工业阶段,虽然由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政策、要素禀赋和国际环境等的影响,各国的主导产业有差异,如英、美、德都是以纺织业为轻工业阶段的主导产业,随着技术进步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主导产业转为钢铁、机械等重化工业;德国因为历史原因,铁路产业迅速成为其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韩国随着当时世界先进工业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接承他国工业转移,主导产业从轻纺业转到钢铁、机械和化工等产业。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互相推进,主导产业逐步向重化工业转换。巴西工业化道路的曲折很大程度上在于工业未能及时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当前我国也正处于这一转变阶段,虽然从数据上显示我国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中高技术占比较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加工贸易,只是统计数据的体现,而非我国真正的中高技术制造业含量。因此,未来我们必须加大工业的技术含量,推动向高加工度工业发展,确保我国工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四)从能源消耗的阶段性变化看,淘汰落后产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工业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虽然承接了跨国公司高技术产品加工组装阶段的生产转移,但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零部件生产上仍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高能源消耗的工业生产环节仍主要在我国停留。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要鼓励高污染、高耗能工业产业向外转移,利用好国际技术转移的契机和科技上的后发优势,加强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向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高端升级,探索出一条高效益、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防止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五)作为后发国家,在工业发展进入中后期要更加重要市场的作用

为赶超工业化先进国家,后起工业化国家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模式,以有效配置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调控好工业化进程中不时出现的失衡现象,确保工业快速稳定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政府长期主导工业发展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英、美、德、韩四国都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即便政府干预工业发展,也通常是采取政府补贴和制订市场规则等市场化措施。在未来的工业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加快政府改革,减少行政干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通过制定重大发展战略、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行政环境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在拥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完备的市场体系条件下,经济主体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经济主体提高效益以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市场化可激励企业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劳动装备、鼓励发明创造、改善经营管理、扩大经济规模等方面下功夫。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能够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积极作用。

(六)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职业人才培养工作

各国都重视通过教育提供人才、科学知识等方面的保障以推动技术创新,依靠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超越。只有技术领先才能在世界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真正实现赶超,故技术创新是工业发展的根本。各国工业化历程都表明,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虽然后发国家都曾在工业化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但其工业化的完成最终都依靠自主创新。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达到1.9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且使用质量难以保证。未来,要继续高度重视研发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研发管理体系,提高研发资源配置效率,把有限的研发投入用好,切实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重视实践技能,贴近市场需求,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教育道路。

(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3年重点课题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