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孙罗庆,王政君,李中洲,周贻港
(1.深圳市勘察测绘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28; 2.深圳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广东 深圳 518052)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国各地开展了众多的黑臭水体治理及河道整治工程。清淤疏浚作为河道整治工程中的一种常用手段,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众多工程案例表明,清淤疏浚工程的实施将影响河道输沙平衡,导致不同程度的回淤[3,4]。
深圳河一度被河道污染、泄洪能力不足等问题困扰。经深港两地的共同努力,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完成了治理深圳河一、二、三、四期工程,以及清淤工程、水面保洁工作、污染底泥治理等系列项目,改善了深圳河生态和水质,防洪标准从2年~5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5,6]。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河一、二、三期河道出现了较严重的回淤,淤积问题日益严重。深圳河设定的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现状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不达标[7]。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相继实施,未来深圳河防洪要求将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清淤工程进行回淤跟踪测量,掌握回淤特性与规律,将对深圳河及其他河道清淤工程以及长期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河是深圳市五大河流之一,是深港界河,从罗芳自东向西流入深圳湾,其流域面积约为 312.5 km2,深圳河一、二、三、四期河道长度共约 17.9 km。深圳河含3条主要支流:梧桐河、沙湾河和布吉河,深圳河河口南侧为香港米埔国际湿地保护区,北侧为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8]。
深圳河为潮汐河,其潮汐为典型的不规则半日潮,深圳河口测得最大潮差为 1.5 m。深圳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 1 664 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每年4月~10月为汛期,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90%。降雨以锋面雨、台风雨及地形雨为主,强度大且暴雨多[9]。
深圳河河口断面为国家河道水质达标考核的国控断面。为了削减污染底泥对水质的污染影响,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河道水质环境,深圳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于2018年开展“深圳河梧桐河口至上步立交河段(9+400~6+900)清淤工程”。清淤河段共计 2.5 km,面积约 0.3 km2,工程时间为2018年7月~2018年12月,共计清淤量为49.76万m3。清淤河段位置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清淤河段位置分布及清淤概况
深圳河两侧沿岸区域低潮位时存在较大面积滩涂,河道中线常年水深大于 1 m。河道地形测量方法主要采用RTK配合测深仪无验潮测深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辅以GPS RTK技术,测量比例尺为 1∶500。
(1)技术原理
水下地形测量的目的是采集水下地形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GPS RTK配合测深仪无验潮测深法,通过GPS RTK技术获取水面点的平面坐标及水面高程,结合测深仪采集的水深数据,即可完成水下地形数据采集工作。其原理如图2所示,水底高程如公式(1)。
h=hG-L-(△h1+△h2)
(1)
式中,h为水底高程,hG为GPS接收机相位中心正常高,L为相位中心至水面高,△h1为换能器吃水深度,△h2为换能器至水底深度。
图2 RTK配合测深仪无验潮测深示意图
(2)作业步骤
①布测覆盖测区的GPS等级控制网,并联测等级水准高程;
②确定测区WGS84坐标系与项目采用工程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进行高程拟合;
③布设测深线方向为垂直于河道两岸方向,测深线间距为图上 ≤1.5 cm;布设测深检查线方向为垂直于测深线方向,检查线长度占测深线长度比例≥5%;测深点采样间距为 5 m。
④在等级控制点上架设基准站,将流动站在其他等级点检查平面和高程无误后,采用专用支架固定接收机和测深仪换能器在船首1/3~1/2处;
⑤量取GPS接收机相位中心至水面高和换能器吃水深度,采用声速仪测定声速并在测深仪进行相关参数设置,使用检查板检查水深无误后开始测量(检查较差 ≤5 cm);
⑥测量结束后重复步骤⑤的检查工作,作为对测量过程的检查;
⑦比较测深点与检查点高程互差(平面间距图上 ≤1 mm的测量点,水深 ≤20 m时互差应 ≤0.4 m),超限点数占参与比较的总点数比例应≤20%,否则重测。
(3)精度评估
通过比较测深点与检查点(平面间距图上 ≤1 mm的测量点)高程,经统计12次测量测深点高程中误差为 ±7.5 cm。
河道两侧近岸区域,受淤泥沉积及潮汐的影响,涨潮时水深较浅,落潮时为滩涂,淤积层较厚,承载能力较差,人工及船只均难以进行数据采集。
Trimble SX10集全站仪和扫描仪功能为一体,视场角为:360°×317°,坐标测量精度为 2 mm+1.5 ppm,扫描速度高达每秒 26 600点,测程可达 600 m。在低潮位时采用Trimble SX10在等级控制点上设站定向和检查,对深圳河河道滩涂进行测量。通过全站仪设站检查特征点来评定点云精度,其平面位置中误差为 ±3.1 cm,高程中误差为 ±3.9 cm。深圳河滩涂及三维激光点云如图3所示。
图3 深圳河滩涂及点云示意图
清淤工程清淤前测量时间为2018年7月,清淤竣工测量时间为2018年12月。采用相同的方法及设备在清淤前后对清淤段进行回淤跟踪测量,共进行12次,时间为2019年2月、4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2020年3月、11月。
河道横断面成图比例尺横向按 1∶2 000,纵向按 1∶100,累计完成河道横断面测量12次,每次26条。将每次测量横断面与河道设计断面叠加,并计算横断面与设计断面形成横截面面积。7+000里程清淤前、清淤后及各次跟踪测量断面如图4所示。
图4 7+000里程跟踪测量断面图
采用断面法计算淤积量,计算公式如式(2)。
(2)
式中:V为淤积量;n为总横断面数;Si为第i条实测横断面与相应设计断面所围成的截面积;di为第i条横断面与第i+1条横断面中心点间的距离。
由表1可知,清淤工程清淤量为49.76万m3,占河段总淤积量(62.19万m3)的80%。截至2020年11月20日,整个清淤段回淤量达到34.27万m3,占清淤量的69%,从下游至上游方向(6+900至9+400),每 500 m河段回淤量占清淤量比例依次为90%、69%、64%、57%、59%。
清淤河段淤积量变化(万m3) 表1
将该河段按里程分为5段(6+900~7+400、7+400~7+900、7+900~8+400、8+400~8+900、8+900~9+400),结合表1,各分段淤积量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整个清淤段淤积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
图5 清淤段分段淤积量变化图
图6 清淤段整体淤积量变化图
从图5可知,清淤段回淤速度和回淤量从下游至上游方向由快变慢。从图6可知,清淤后2年内该河段呈持续回淤状态,次年回淤速度较首年略慢。
采用MATLAB平台,对每期原始观测数据进行 1 m×1 m方格网内插,并与上一期内插数据求差值,用不同颜色表征差值(回淤厚度),以近期拍摄的遥感影像图作为底图,可直观表示各区域回淤态势。以2019年4月和6月观测数据为例,该时间段内各区域回淤变化如图7所示。清淤结束后至2020年11月回淤变化情况如图8所示。
图7 2019年4月至6月淤积厚度变化图
图8 清淤后约2年内淤积厚度变化图
从图7可知,2019年4月~6月期间,局部回淤达到 1.2 m,下游段回淤较上游段明显。结合图5及表1,该时间段内回淤速度较其他时间段明显更快,回淤量明显更大。根据收集的气象资料显示,该时间段内发生多次极端强降雨天气。
从图8可知,清淤后两年内,局部区域回淤厚度达 2 m,大部分区域回淤超过 1 m(注:局部区域因施工导致变深)。
综合采用RTK配合测深仪无验潮测量法、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和GPS RTK人工碎部点采集的方法,可以克服涨落潮及滩涂淤积导致的地形数据采集难题,并取得较高的测量精度,为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清淤工程进行多次跟踪测量,获取了深圳河清淤段两年内较为丰富的回淤数据,包括各时间段的回淤量、回淤速率、回淤趋势和不同区域的回淤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清淤回淤规律,为深圳河长期运行管理及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深圳河清淤工程实施后2年内回淤量已达清淤量的69%,下游段回淤量达清淤量的90%,并仍呈持续回淤态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