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船舶坞墩下水的结构分析及优化

时间:2024-07-28

步林鑫, 王淑颖, 张莉莉, 舒 雅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 201913)

0 引 言

船舶下水是船舶建造周期的一个重大节点,方式通常为重力式下水、船坞下水、气囊下水和浮箱下水等。船坞下水通常会占用较多的船坞周期,但安全性相对较高,对船体结构冲击较小。

在船坞下水前,全船在船坞中进行总段合龙。在整个过程中,全船各总段包括合龙后的全船均坐在坞墩上。为控制船舶的整体变形和建造稳定性,艉部增加托架支撑,船体两侧设置支柱支撑,全船的变形及应力水平处于良好状态。

在船坞下水过程中,由于在船舶出坞时,艉部托架及舷侧支柱处于船舶出坞路线上,与船舶发生干涉碰撞,因此需要提前对支撑结构进行拆除。此时,船体支撑结构大幅减少,特别是艉部刚度较差,其下垂变形明显增加,而较少的接触面积和支撑结构导致船体与坞墩接触区域应力增大,坞墩受力增大,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风险。为此,在某船船坞下水前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对其船坞下水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校核其结构强度及变形安全性,并对其下水方案进行适当优化。

1 船舶坞墩下水模拟

1.1 计算方法

船舶下水计算方法一般分为规范计算、一维梁简化计算及全船三维有限元计算。

在规范计算中规定船舶坐坞时的船体总纵强度、局部强度和坞墩强度计算方法,但对于坞墩面积有限的大型船舶,难以满足坞墩载荷和艉部内龙骨强度校核要求,规范计算偏于保守[1]。

一维梁简化计算将全船模拟为一维梁,根据坞墩各横剖面的布置情况,计算得到各横剖面坞墩合成的刚度系数,通过弹簧将船体与坞墩连接,可快速得到全船下水时的各横剖面坞墩受力分布及全船变形情况,工作量较小,但对各剖面弹簧刚度系数合成计算精度要求较高,且无法模拟具体坞墩受力及船体局部应力分布[2]。

全船三维有限元计算工作量较大,但通过对全船及坞墩模型的建立,可满足船舶下水及优化过程中的全船变形、坞墩受力和局部应力等多方面计算需求,且单个坞墩刚度系数模拟精度较高、误差较小。

在时间充足的前提下,计算选择全船三维有限元计算方法。

1.2 力学模型

船舶坞墩下水模拟为准静态计算,通过建立船舶有限元模型及模拟坞墩布置,将两者通过弹簧连接,模拟船舶下水的某个瞬间,根据计算得到的坞墩支反力及船舶应力分布和变形,判断坞墩方案的可行性。

建立全船有限元模型,通过几何模型确认坞墩布置[3],以便在模拟坞墩时位置准确。坞墩布置如图1所示。坞墩全部为水泥墩,根据公司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其最大承载力不超过200.0 t。利用弹簧单元模拟坞墩与船体之间的软硬木,通过多点约束(Multi-Point Constraint,MPC)刚性单元连接船体及弹簧。MPC刚性单元(局部)如图2所示。认为水泥墩在其支反力不超过衡准的前提下,变形忽略不计,因此在模拟时,将弹簧底部节点刚性约束即可。为得到较为精确的计算结果,对船体与坞墩接触的区域进行网格细化与优化,尽可能保证四边形网格,细网格尺寸为100×100。船体与坞墩接触区域细化如图3所示。

图1 坞墩布置

图2 MPC刚性单元(局部)

图3 船体与坞墩接触区域细化

2 工程应用分析

2.1 船体结构变形

船体变形通过其自重产生,变形分布受船体质量分布、船体刚度及坞墩布置的影响。艏部和艉部通常质量较大且刚度较差。由于线型收窄,在艏部和艉部布置的坞墩数量有限,因此可提供的支撑有限。船体有限元模型通过MPC刚性单元与弹簧上部连接,弹簧底部则认为是变形可忽略的水泥墩,因此刚性约束。弹簧刚度系数由坞墩上方的软硬木组合决定,MPC刚性单元在受压过程中不会变形,因此其尺寸大小不影响计算结果。弹簧刚度系数输入正确即可,其尺寸大小不影响计算结果。软硬木参数如表1所示。根据软硬木的刚度系数,通过如下公式,求得软硬木组合的合成刚度系数[4]:

(1)

(2)

式(1)和式(2)中:K为材料刚度系数;E为材料弹性模量;A为接触面积;K软为软木刚度系数;K硬为硬木刚度系数;K总为软硬木组合刚度系数。

表1 软硬木参数

坞墩与软硬木的组合及其有限元单元的模拟如图4所示。

图4 墩木组合及其有限元模型

船体与支撑系统建模并连接完成,对整个系统施加重力,使全船在重力作用及坞墩支撑下自然变形。全船变形趋势符合坞墩支撑情况:艏部和艉部质量大、支撑少,变形比较明显;中部支撑较多,变形较小。艉部存在舵、轴和桨等结构,为避免船舶出坞时的干涉,艉部支撑较少,下垂变形值最大,接近50 mm。艏部变形接近8 mm。通过增加少量支撑可缓解艏部变形。根据规范,艉部变形量小于全船总长的1/600,且通过与总体、工艺、相关专业及现场部门的沟通,认为50 mm变形量可接受。因此在当前工况条件下,艉部应力分布及坞墩支反力未着重考察。艉部下垂变形如图5所示。

图5 艉部下垂变形

2.2 坞墩支反力

影响坞墩支反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船舶的质量分布情况、某横剖面的坞墩数量及坞墩与船体之间软硬木的刚度系数。通过对船舶质量分布及软硬木刚度系数的准确模拟,可得到坞墩支反力的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出现部分突变点,其坞墩支反力较大。主要原因在于:突变点肋位的坞墩布置为多排墩,包括横向三排墩、横向五排墩、横向七排墩及横向九排墩,各墩受力总和较大[5]。将所有坞墩支反力求和,等于船舶自重,因此认为船舶下水模拟方法正确,结果较为合理。

图6 坞墩支反力分布情况

艉部线形收窄,基本为单排墩,部分坞墩支反力>200.0 t,超过坞墩承受极限,在下水过程中较易导致水泥坞墩碎裂,失去支撑作用,使周边坞墩受力突变,出现连锁破坏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方案调整,缓解坞墩支反力,使其下降至衡准以下,保证水泥墩安全。坞墩支反力(部分)如表2所示。

表2 坞墩支反力(部分)

2.3 船体结构强度

由船舶应力分布情况分析可知:船体结构应力超衡准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后半船至艉部区域,符合坞墩布置及支反力分布规律。艉部应力分布情况如图7所示。最大应力为511.3 MPa,出现在某横向强框的坞墩边缘与船体结构接触位置的肋板上。该点出现最大应力的原因在于:该点处于坞墩边缘,与船体结构剪切,形成硬点。

图7 艉部应力分布情况

根据材料衡准,筛选艉部应力超衡准位置,多集中于中纵及外板与底板拐点处,如图8所示。除典型的坞墩与船体的接触硬点外,船体结构中部出现部分应力较大的点,原因则为结构强度较差。

图8 艉部应力超衡准位置

由初步计算结果分析可知:在原始坞墩布置方案中,由于坞墩数量布置有限,而艉部自重较大,且艉部底部船体线型收窄,因此出现局部区域坞墩支反力及结构应力均超衡准的情况。结构应力超衡准的位置主要集中于坞墩与船体接触的边缘,是较为典型的硬点,如图9所示。应考虑优化坞墩布置,其余结构强度不足导致应力过大的情况,则考虑对结构进行加强。

图9 结构硬点

3 方案优化

基于上述情况,对船体结构及坞墩布置方案进行优化。优化方向为增强结构强度、分摊坞墩支反力及消除硬点。方案优化如下:

(1)艉部区域半档位置新增横向T排,增强结构强度,如图10所示。通过增加横向T排,将局部区域形成密集框架,增加该区域的刚度和强度。

(2)新增坞墩数量,分摊单个坞墩支反力,如图11所示。由于仅考虑水泥墩的支反力衡准,因此在局部范围内增加水泥墩数量。在船体质量分布固定的情况下,局部区域质量有效分摊至各水泥墩,保证水泥墩支反力在其衡准内[6]。

(3)坞墩上方增加软硬木组合数量,扩大坞墩与船体接触面积,消除硬点,如图12所示。通过满铺软硬木组合的方式,使船体结构与木块充分接触,硬点转移至木块,而木块在下水过程中变形或破损可接受。

图12 增大坞墩与船体接触面积

通过结构加强,增强结构强度刚度;通过坞墩布置优化,消除硬点。艉部应力分布情况明显得到改善,最大应力为334.0 MPa,小于材料衡准。由于船舶质量分布未变,分摊至某肋位的质量未变,因此通过增加坞墩数量,可有效分摊单个坞墩支反力,保证坞墩支反力小于衡准。

4 结 语

通过全船有限元分析,可有效预报船舶坞墩下水的全船变形趋势、船体结构应力分布情况及各坞墩支反力。根据数据分析及与衡准对比,可预判坞墩布置方案的问题及船体结构的薄弱区域,有针对性地对局部区域进行加强和方案调整,提高船舶下水过程的可靠性。

通过对坞墩和软硬木块的合理模拟,可有效预报船舶下水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在方案设计阶段即可对方案进行优化布置,减小后期的风险和人力与资源的投入,不仅可保证船舶安全下水,而且可节约一定的经济成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