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采取综合措施 扩大农村消费

时间:2024-04-24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年度计划处

扩大农村消费是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重要着力点。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到安徽、江苏两省部分市县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进村入户了解农民消费情况,并与省市县发展改革、商务等部门进行了座谈。

一、调研地区农村消费的基本状况

2008年江苏、安徽两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7357元、4203元,分别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5倍和88%,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的发展水平,调研市县(区)的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在两省也具有较强代表性。从调研情况看,现阶段农村消费呈现以下特点:

(一)随着农民收入增长,农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倾向也呈增加之势

1998—2008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6倍,同期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46倍,农民消费倾向(消费占收入的比重)由0.716提高到0.781。江苏省1998—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倍,同期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28倍,消费倾向由0.699提高到0.724。调研的市、县(区)的农民消费倾向呈现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绝对消费水平差异较大,说明农民收入是决定农村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从全国来看,199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1%,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03%,农民的消费倾向由0.735提高到0.779,也是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二)农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提高

近10年农村消费结构最显著的变化是恩格尔系数下降。1998—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从54.9%下降到44.3%,降低10.6个百分点,其中蚌埠市、怀远县、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6个、12个、14.2个和9.7个百分点。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7.8%下降到2008年的41.3%,下降6.5个百分点。1998—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降幅与全国降幅基本相当(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98年为53.4%,2007年为43.1%,下降10.3个百分点),江苏省降幅虽然低于全国平均,但2008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绝对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

调研发现,随着食品支出比重降低,农民住房(建房)、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支出所占比重明显提高,成为除食品之外农民最主要的消费支出。同时,调研数据也反映出不同地区农村消费结构的差异。总体上看,彩电和手机在两省农村已经基本普及,洗衣机、电冰箱正在普及。下一步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热点主要是高档彩电、电脑、汽车等,从现阶段的“千元级消费”为主向“万元级消费”跨进,经济不发达地区还主要是扩大千元级的消费。

(三)农民与城镇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

从消费水平看,2008年江苏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2.25∶1,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的44.5%;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2.9∶1,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的34.5%。从消费结构看,2008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高出3.4个百分点,安徽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高3.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大约在8年左右,住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城乡差距更加明显。从户均耐用消费品占有量看,江苏省2008年农村居民户均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水平;安徽省农村居民户均洗衣机、电冰箱拥有量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大致相当于城镇1995年左右的水平。从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的比重来看,1998—2008年江苏省由39.5%下降到26.3%,安徽省由53.5%下降到44.9%,同期全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由39.2%下降到32%。即使考虑到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中包括部分农民或农民工消费的因素,对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下降的趋势也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二、制约农村扩大消费的主要障碍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而不稳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持续扩大趋势,2008年安徽、江苏两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分别为3.09∶1和2.54∶1,大于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农民手中没钱,是扩大农村消费的最主要障碍。

(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地方反映,部分农民家里没有电视,不是买不起,主要原因是电视信号不好,不通有线电视,或电价偏高。农村电网不完善,有些地区电压不稳定也直接影响电冰箱、冰柜等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许多农民反映,没有买洗衣机的原因,主要是村里没有通自来水,洗衣机无法使用。蚌埠市反映,目前70%的村没有通自来水,洗衣机、热水器的使用受到限制。

(三)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和售后服务不完善

地方反映,目前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主体仍是小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分散度高,市场监管难,导致大量假冒伪劣、质量较差的商品进入农村,影响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同时,由于尚未形成网络,农村商品售后服务跟不上,维修费用高,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四)与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开发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工商企业一直把生产经营的重点放在城市,缺乏对农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点的研究,相应的商品开发滞后,农民难以买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商品。也有农民反映,目前“家电下乡”规定的家电档次偏低(如冰箱2500元以下,彩电2000元以下,手机1000元以下等),且领取国家补助的手续繁琐,对农民没有吸引力,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意购买,特别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尽管农村已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但免去的只是学杂费和书本费,孩子上学的吃穿住行等费用,小学生每年2000—3000元,初中生每年5000—7000元,支出压力仍很大。如果家里有高中生、大学生,每年费用至少8000—10000元,几乎相当于整个家庭的现金收入。同时,低水平、广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看病贵”的问题。加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刚起步,农民存钱防病、存钱养老的观念仍比较普遍,增加了农民的预期消费,现在有钱也不敢花。

(六)对农村消费缺乏必要的信贷支持

部分农民反映,由于没有信贷支持,使部分消费需求无法实现,比如农民建房。部分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完全具备还贷能力,想到城市买房,但由于是农民身份不能贷款,也只能推迟消费。

三、扩大农村消费需要采取综合政策措施

扩大农村消费,近期内,重点是强化和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从长远看,要着眼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力度,随着财力增强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提高补贴效率。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继续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拓展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当前,特别要落实好促进农民工就业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吸引农村劳动力参加农林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和办法

中央已经确定2009年把“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资金扩大到200亿元,同时安排50亿元财政资金补贴汽车下乡。从地方反映的情况看,“家电下乡”要根据农村实际需求,研究进一步增加下乡家电的品种,比如电脑等,要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档次,简化补贴手续,可探索向农民直接发放消费券的形式。“汽车、摩托车下乡”要吸取家电下乡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经验和不足,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和实施办法,加快推进实施。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幅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降低农民的消费成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做好规划、保护和节约耕地的前提下,把支持农民建房、改善居住条件作为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着力点。同时,要继续推进农村“万乡千村”市场工程建设,增加农村商品销售网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强化售后服务,为农民扩大消费提供便利条件。

(四)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制度,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标准。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在巩固城乡义务教育免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农村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免费制度,探索建立针对农村家庭的大学教育助学贷款制度,加快解决农村家庭因学致贫问题。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

(五)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村信用贷款。建立农村担保制度和农业保险体系。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农村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居民建房、购房、汽车、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开展消费信贷。

(六)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加快建立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进入县城和小城镇集中居住,加快城镇化进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