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曹云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正面临着应对日益开放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根据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1999—2003年间我国产业竞争力表现出如下发展态势。
(一)产业发展总体实力稳步提升
我国产业的产出实力竞争力总体上居于前列,且近5年表现相对稳定。其中工业产出实力表现最为突出,2003年居46个IMD可比国家的首位;服务业紧随其后,在2002、2003年超越日本,挤入三甲;农业产出实力相对落后,但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也均挤入前10位。
我国产业的出口实力竞争力相对滞后于产出水平,但总体上也表现出稳健的上升态势。工业出口实力竞争力在三次产业中位居榜首,5年内持续攀升,由1999年的第9位跃居2003年的第5位;农业出口实力在5年间也有不俗表现,由1999年的第11位,经过3年的蓄势盘整,2002年跃居第7位,2003年继续前进位列第6位;服务业在5年内也有大幅攀升,由1999年的第15位跃居2003年的第10位,但5年间服务业的出口实力与其产出实力反差较大,1999年出口实力列第15位,与产出实力的第4位形成鲜明对比,到2003年出口实力尽管提高到第10位,与其产出第3位的反差依旧突出。
(二)产业增长人均实力依旧落后
无论是从产出角度还是从出口角度,我国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在46个IMD可比国家中的排名均处于落后地位,且这种落后状况在1999—2003年5年间并无明显改善。到2003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出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仅为榜首国家的4.18%、3.71%和0.91%,出口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为榜首国家的0.37%、0.79%和0.08%。就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提升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产业成长能力表现良好
5年间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成长能力分列46个IMD可比国家的第1、2位。不但排名上位居前列,实际增幅也是连年上升。2003年第二产业增长率达到12.5%,服务业尽管受到“非典”影响,仍实现了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但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的成长能力还有较大差距。1999-2001年,农业的成长能力由第2位跌至第17位,从2002年开始,下跌的状况有所改观,但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这种成长能力不容乐观。
(四)产业效率无明显改善
5年间,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业效率低下的现象并无明显改善,到2003年,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仅分别为该项目首位国家的2.63%、16.91%和8.7%,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是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五)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近年来,我国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基本稳定,结构演进趋势总体上向合理方向发展,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1999年的19∶49∶32逐年调整为2003年的14∶52∶34。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关系仍处于低收入国家之列,层次较低。对比中高收入国家,我国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总体上还未扭转增长滞后的局面。
(六)制造业竞争力表现活跃
在我国三次产业的出口结构中,工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其中制造业又是工业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日益纳入全球化生产网络,在国际竞争中表现非常活跃。
一般而言,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要素主要有核心要素(包括企业管理、科技进步)、基础要素(人才支持、基础设施)和环境要素(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三个方面。
根据IMD2002—2003年中国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IMD可比国家排名,我们可以看到,核心要素、基础要素、环境要素竞争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三大要素分别评价中,我国只有环境要素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他子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环境要素由2001年的33位上升到2002年的32位。其子要素国际化、政府管理分别上升2位、1位。造成这种提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及服务来往增多,国际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同时有关政策更加灵活务实,提高了自身效率。所以,我国目前进行的政府机构和职能改革符合发展政府管理竞争力的要求,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符合当代国际化要素竞争力发展方向,应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02年比2001年下降了1位,其子要素科技进步下降了2位,反映出在产业的自身发展上我国虽然比过去在绝对数量上有所进步,但在全世界的动态比较中我们已经开始相对竞争落后,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和科技进步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引进、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已成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基础要素排名下降了7位,但其在要素人才支持和基础设施的竞争力评价排名分别下降了1位和3位。由此可知,人才素质和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大力发展教育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摆在我国面前的重要任务。
基于上面的分析,为了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和基础要素的提高应该是焦点所在,改善企业管理,加快科技进步,建立良好的吸引人才机制都是我们近期应努力的重点。而顺应国际潮流,创造平等竞争、宽松有序的企业发展环境并从硬件基础上保证企业成长则是我们应长期努力的方向。
二、主要行业的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主要农产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有效调整,农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经受住了“入世”的严峻考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统计,我国农产品的净生产指数和人均净生产指数均有大幅提升,分别由1999年的96、96.8上升至2003年的111.4、109,升幅在同主要农业生产国的对比中位居首位。2003年我国小麦、大米净出口分别实现170万吨、220万吨,其中,小麦首次摆脱了依靠进口的局面,成为净出口国;果、菜、茶等园艺产品出口势头强劲,出口金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5%、39.6%和9.5%,特别是苹果、苹果汁、橘瓣罐头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出口金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9%、41.2%和28.5%。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从要素成本看,由于我国在人力资源和原材料价格等方面具有优势,一些已经形成产业化、技术较为成熟的产品,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与国外产品相比具有优势。从技术水平看,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在电力、冶金、机械、交通运输等部分成套装备上,已具备了成套设计和研发能力,但产品整体技术水平、质量和规模等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在化工等许多领域还没有成套设计能力,许多大型成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从产业组织看,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仍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聚集现象。
汽车工业。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2003年汽车产量达到444.4万辆,其中轿车产量202万辆,汽车总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总体上,我国汽车工业尚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无论是从汽车工业的价格、规模、品牌,还是从企业技术研发、营销服务来看,与国外先进水平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汽车配套产业看,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中度低,绝大部分企业难以达到经济规模要求,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模块化、系统化供货尚处于起步期。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特别是2005年1月1日汽车进口配额管理取消,关税进一步降低,我国汽车工业将面临新的严峻的考验。
钢铁工业。我国钢铁工业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已经是世界钢铁的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消费大国,钢铁消费约占世界的1/4。二是钢铁工业先后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逐步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三是部分技术经济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部分国民经济急需的钢材品种如重轨、造船板、集装箱板、镀锡板、镀锌板、石油管及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的生产能力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自给率已达到90%以上。但总体上,我国钢铁工业尚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工艺技术水平和平均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稳定,大部分高技术钢材产品如冷轧不锈钢板、轴承钢、齿轮钢、模具钢等,每年不得不依赖国外进口;钢铁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内部各环节不配套,能源生产率低下。在产业组织方面,我国钢铁工业也未形成产业聚集。
化学工业。我国化学工业许多行业如化肥、农药等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上,我国化学工业该大的不大、不强,该专的不专、不精,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分行业看,三大合成材料中的合成纤维及原料业,目前在常规技术方面基本能与国外抗衡,但在产品功能性、差别化以及高附加值品种开发和创新上仍不小差距;在成本竞争力方面,国内聚酯和涤纶行业加工成本与国外相差不大,部分产品已明显低于国外,但由于投资成本过高及企业管理机制和经营能力存在差距,大部分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并不具有优势。合成树脂行业由于科技投入偏低,使得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国外,国内需求的高端产品多为进口。合成橡胶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已具有一定竞争能力,其中通用胶种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特别是聚丁二烯橡胶的价格竞争优势明显,但非通用胶种(主要包括氯丁橡胶、乙丙橡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支撑,除氯丁橡胶外,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40%,不得不依靠进口。石化工业除炼油工业外,许多技术及装备还依靠从国外进口,对引进装备的消化吸收、开发创新能力薄弱,规模结构也不合理,低劣产品充斥市场。
纺织工业。纺织工业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目前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建立在大量廉价的熟练劳动力和上下游配套生产体系较完备的基础上,我国服装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但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以竞争力系数来判断,我国纺织品的竞争力目前仍明显弱于意大利、日本、韩国,甚至低于泰国和土耳其。事实上,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是一般性大宗产品,而进口却是高附加值产品和“紧缺”产品。
造纸业。我国造纸业保持了数十年连续稳定的增长态势,特别是1990年以来,增长速度很快。目前,在快速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上,造纸行业形成了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激烈竞争的格局。由于国内企业具有靠近消费市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由于我国可用木纤维资源总量不足,再加上我国纸业装备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因此,总体上我国造纸业并不具有竞争优势。事实上,从纸种结构看,目前我国纸及纸板产品品种相对较少,整体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约占70%),还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纸张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