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麻晓霞,蔡 彦,马玉龙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随着石油资源的减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增加,世界各国正在迫切寻求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再生性强、低污染和使用范围广等优势,其高效转化与应用研究引起科学工作者的关注[1,2]。玉米秸秆是一种常见生物质资源,其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3],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液和气态燃料[4]。由于木质素致密的三维网状芳环结构和纤维素高结晶度的特点,使其阻碍了酶或微生物降解过程的可及性[5],这也是秸秆不能直接被微生物利用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其他化工、医药中间体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秸秆内部结构实施解聚处理,破坏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联结,使结构有效组分得以暴露或解离,是提高生物质转化利用率,实现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先决条件[6]。
原料预处理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后续酶解和发酵效率的高低。目前研究报道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7,8]、生物法[9]或几种方法的耦合[10,11],虽有一定的效果,但还不能达到预期要求[12]。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碱处理法不仅可有效降低纤维素的聚合度和结晶度,还能增强纤维素糖苷键间的识别与结合,并增加酶分子间的结合位点数量,从而有效提高半纤维素的产率和酶解糖化率[13]。另外,高温蒸汽爆破也可使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结合层被破坏,造成纤维素晶体和纤维束的爆裂,更易被降解利用。因此,本文以玉米秸秆纤维素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利用碱/高温蒸汽进行预处理的效果,考察NaOH 浓度、固液比、加热时间等因素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为玉米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玉米秸秆由宁夏贺兰农场提供。用蒸馏水去除表面杂质,风干后粉碎,过筛,105 ℃下烘干备用。纤维素酶的活性为200 000 FIU/g,试验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称取一定量的玉米秸秆置于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NaOH 溶液(1 %、2 %、4 %、6 %、8 %、10 %),在不同的固液比(1:5、1:8、1:10、1:20、1:30)下,进行蒸汽(20 ℃,0.14 MPa)加热,加热时间为2 min、5 min、10 min、20 min、30 min,将处理完的秸秆洗涤,调至中性,过滤,105 ℃烘干备用。
在250 mL 具塞三角瓶中,分别加入2.0 g 上述预处理的玉米纤维素和100 U 单位的纤维素酶,用100 mL、0.2 mol/L 的HAc-NaAc 缓冲液(pH=4.8)浸泡后,置于转速为100 r/min 的恒温振荡器中,在50 ℃条件下进行酶解反应,分别于6 h、12 h、24 h、48 h、72 h 时取样,用于测定还原糖得率。
玉米秸秆中酸性洗涤木质素、中性洗涤纤维素和酸性洗涤纤维素测定分别参照GB/T 20805-2006,GB/T 20806-2006,NY/T 1459-2007 中的方法。还原糖含量测定采用DNS(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14]。
此外,秸秆改性前后秸秆表面结构的改变采用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
在加热时间为30 min,固液比为1:10 的条件下,考察NaOH 溶液浓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见图1)。由图1 可以看出,未经过预处理对原样进行酶解后的葡萄糖得率明显较低。碱能促进木质素溶解,从而破坏木质素结构,进而提高酶解糖化率。另外,碱处理能破坏纤维素中的部分氢键,使部分酯键发生皂化反应,使纤维素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15]。经过碱/高温蒸汽预处理后,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还原糖含量越来越大;当NaOH浓度增加(≤4 %),相同酶解时间下,还原糖量有所增加,玉米秸秆的还原糖产量在NaOH 浓度为4 %时达到最大,酶解72 h 还原糖得率为48 %。继续增加NaOH 浓度,还原糖得率呈下降趋势。可见,NaOH 浓度为4 %时,可最大程度地溶解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促进纤维素酶发挥作用,得到了较多的还原糖。但过高的NaOH 浓度会产生发酵抑制物[16],并会抑制纤维素酶的活性。因此,确定最佳NaOH 浓度为4 %。
图1 不同NaOH 浓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Fig.1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aOH concentrations on the saccharication
固定NaOH 浓度为4 %,加热时间为30 min,考察固液比1:5、1:8、1:10、1:20、1:30 对酶解效果的影响(见图2)。由图2 可知,随着固液比的增加,还原糖得率有所变化,但酶解72 h 的还原糖得率相差较小,这是因为固液比的变化对木质纤维素的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7]。在相同碱液浓度下,固液比越小,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得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充分溶解,而固液比越大,水解时间就会加长。可见在较短的时间内,固液比为1:10 时葡萄糖得率最高。综合考虑在后续的发酵提取工艺中发生的高额处理费,故选用固液比为1:10。
在NaOH 浓度质量为4 %,固液比为1:5 的条件下,分别用蒸汽加热2 min、5 min、10 min、20 min、30 min来考察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见图3)。由图3 可以看出,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还原糖产量增加,加热时间为5 min 玉米秸秆的还原糖产量增加趋势较其他明显,酶解72 h 还原糖得率最大达到56 %;加热时间继续增加(>5 min),还原糖得率将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高温加热能加速破坏秸秆纤维素的结晶度,使秸秆纤维结构疏松,加速木质素的溶解,提高了秸秆的预处理效率。但是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玉米秸秆在碱性环境中产生了抑制后续发酵的副产物,如乙酸、糠醛等,从而影响葡萄糖得率[18]。因此,确定加热时间为5 min。
图2 固液比对酶解效果的影响Fig.2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lid-liquid mass ratios on the saccharication
图3 加热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Fig.3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heating time on the saccharication
为了找出最适宜的预处理条件组合,在确定各预处理单因子对玉米秸秆酶解糖化效果影响的基础上,设计3 因素3 水平的正交试验。采用L9(33)正交表考察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9 个正交试验组,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可知,酶解液中还原糖的含量最高为56 %时,最佳预处理条件为6 %NaOH,固液比1:10,加热时间5 min。3 因素对玉米秸秆改性的影响顺序(见表1):RB>RA>RC,固液比>NaOH 质量分数>加热时间,相应的其最佳改性条件为B2A3C2,即固液比为1:8,NaOH 浓度质量分数为6 %,蒸汽时间为5 min。以固液比为1:10,NaOH 浓度质量分数为6 %,加热时间为5 min 进行验证性试验,酶解糖得率为57 %,高于正交试验表中的所有试验。
对玉米秸秆预处理前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2 中可以看出,改性后玉米秸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分别从25.42 %降低到15.48 %,12.46 %降低到1.99 %,而纤维素相对含量从36.28 %升高到66.98 %。可见,半纤维素是碱溶性的,随着碱浓度的增大,溶出量也逐渐增大;部分木质素也是碱溶性的,经过预处理后,纤维素的相对含量增加,这有利于纤维素酶与底物的接触,从而促进酶解作用,糖化率得到了提高。
表1 正交试验结果Tab.1 The result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表2 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的化学组成Tab.2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aize stalk with and without pretreatment
NaOH 处理前后玉米秸秆的扫描电镜(SEM)图(见图4),由图可以看出,预处理前玉米秸秆表面光滑密实,而经碱/高温湿热法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表面变得相对膨松粗糙,具有较多不规则褶皱,增大了比表面积,使得纤维素酶与底物充分接触,促进了酶解作用,提高了糖化率。
图4 SEM 图Fig.4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本研究采用碱/蒸汽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考察NaOH 质量分数、固液比和蒸汽加热时间等因素对发酵后葡萄糖得率的影响。试验选择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预处理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用质量分数为4 %的NaOH 处理效果较好,葡萄糖得率较高;酶解72 h 后,固液比对酶解糖得率影响甚微;蒸汽加热为5 min 时,葡萄糖得率较高。通过正交试验可知,碱/蒸汽水解玉米秸秆纤维素的适宜条件:NaOH 质量分数为6 %,固液比为1:10,加热5 min。在此条件下,酶解液中还原糖含量较高。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的组分含量及SEM 证明,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相对含量有所减少,而纤维素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说明经过碱/蒸汽高温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与纤维素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酶解糖得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