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12 年前,长庆西峰油田白马中区进入中含水期,开发效益差,如今却成为陇东油区提高采收率的主力油区。截至8 月14 日,通过自主创新,这个区块的采收率上升到33 %以上,与同类油藏相比提升10 %。西峰油田年产油量稳定在70 万吨以上。这一妙手回春的秘诀就是脉冲采油技术。
西峰油田从解决“注采”矛盾入手,通过实践创新形成了以周期注水、周期采油、轮采轮注为核心的脉冲采油技术。经过12 年的矿场实践,这项技术已推广应用至4 028 口井,实现低渗透油藏不同井型、不同开发阶段全覆盖。“每口井都有自己最适应的‘生产’周期,需要开一阵歇一阵,我们在做的就是摸索出这个周期的规律,打破常规思维,用最少的成本采出最多的油。”采油二厂总地质师李建霆说。
增油不增水。“之前每口油井每天固定要注20 立方米水。”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小军回忆。周期注水实施后,改变了之前按部就班的注水方法,推翻了“连续注水”的传统观念,有效减少低效注水。“对比同等生产规模的兄弟单位,我们每年的注水量要少1 000多万立方米,按1 立方米水20 元算,一年下来就能节约2 亿元。”李小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增油不增资。在周期采油技术运用下,推翻了“连续采油”的传统观念,油井生产时率减少45 %。也就是说,过去抽油机每月30 天运转,现在只需要运行一半的时间,等到渗流关系改善后再开机生产。这样一来,不仅达到预期产能,同时也节省了人力物力。
增油不增人。过去5 年,采油二厂依靠脉冲采油技术,产量持续攀升,2019 年突破300 万吨,相当于贡献了一个小型采油厂,而用工人数减少了150 人。节省下来的人工成本被用在新建产能区块,用工总量始终保持稳定。
另外,从开发效益的角度说,含水率下降带来的是油田可开采时间的延长。“对比同样开发时间、同等生产规模的采油厂,我们的综合含水要少近15 个百分点,按照年含水上升率不得超过1 %来算,西峰油田还能多产15 年。”李小军用数据告诉记者。
“实施脉冲采油后的老油田容光焕发,采收率提高5 %以上,产量逆转节节攀升。”李建霆说,“脉冲采油技术的应用,为低渗透油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开发模式,今年上半年,已在长庆油田一厂、三厂、五厂内一些投产时间较长的老井推广应用。”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0-08-21)
6 月12 日,由北京化工研究院和广州石化联合承担的高活性自适应氢调性催化剂开发及在系列高刚性聚丙烯开发中的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联合攻关项目组开发的新型无塑化剂催化剂活性是传统催化剂的2.35 倍,定向能力更高,具有自适应氢调敏感性,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型无塑化剂催化剂已在广州石化1 号聚丙烯装置成功完成了工业应用。项目组在应用试验过程中解决了高活性时催化剂进料管线易堵塞的难题,实现了装置长周期、多牌号稳定生产。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20 年第13 期)
7 月28 日,我国首套国产化50 万吨/年中低温煤焦油STRONG 沸腾床加氢裂化装置在陕西神木开车成功。装置完全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焦油STRONG沸腾床加氢技术”,可提高液体收率15 %以上。
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大连院”)研发的煤焦油STRONG 沸腾床加氢技术,具有原料适应性强、流程简单、投资低等特点。相比传统加工技术,就好比豆浆机升级为破壁机,可提高液体收率15 %以上,同时大幅降低能耗。本套装置使用的FEC-10 微球型催化剂由大连院研发,中石化催化剂大连有限公司工业放大并生产,这也是国际领域内首次实现微球型催化剂连续化工业生产,攻克和解决了金属脱除、胶质和沥青质加氢全转化及装置长周期运行等业界难题,大幅提升了装置的经济效益。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20 年第15 期)
近日,由南京化工研究院承担的甲醇合成催化剂绿色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开发项目,通过了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的科研成果评议。
采用该技术处理后的废水可作为新鲜水循环使用,还可从废水中回收达到工业级标准的硝酸钠产品,使吨催化剂用水量节约30 %,蒸汽量降低18 %。
目前,国内催化剂行业的生产处于较低水平,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高盐废水。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炼化行业废水排放标准也在逐步升级,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达到排放要求。2019 年,中国石化科技部立项开展甲醇合成催化剂绿色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开发研究,旨在对含有铜离子、锌离子、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废水进行分离处理,并资源化利用,使铜锌催化剂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达到近零排放。
南化院承担了该项目的研发工作。他们采用特殊过滤和吸附等方法对甲醇合成催化剂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开展实验室研究,开展了现场中试研究。目前,该项目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 件。
(摘自中国化工报2020-08-19)
能源工业领域中化学过程大多依赖高速催化反应,但是反应中分子经常受到“交通堵塞”导致速度减慢。近日,美国休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全新多孔催化剂,通过允许分子跳过限制反应的“拥堵”,从而加速化学反应。
沸石是一种孔隙小于1 纳米的铝硅酸盐,作为固体催化剂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用于生产汽油和有附加值的化学品等。沸石孔内的化学反应首先要求分子找到催化剂颗粒外表面的少量开口,这就要求分子必须排队进入粒子,扩散到参与化学反应的活性部位,然后离开粒子。
这项突破主要集中在降低分子进入催化剂内部孔隙的障碍上。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方法来诱发更大的催化剂粒子像纳米粒子那样,让分子进入引发反应迅速并退出。研究人员在催化剂颗粒的表面生成了凸起或鳍片,粗糙的颗粒外表面的表面积显著增加,使分子更容易进入,并减少了传统沸石材料经常出现的运输限制。
这种新合成方法专注于控制沸石结晶的方式,使鳍状结构的生长成为可能。这种新型材料不需要直接合成纳米颗粒,为沸石催化剂的设计创造了一个新的范例。
(摘自中国化工报2020-08-14)
近日,三菱化学和一家包装材料制造商共同研发出了可在海水中降解的塑料袋。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新产品是根据微生物分解土壤中垃圾的相同机理创造,其材料是用甘蔗等植物性成分制成,很容易溶解在海水中。因海水中的微生物通常少于土壤,所以塑料袋在海水里需要约1 年时间即可完全降解,预计该产品的价格将是传统塑料袋的6 倍以上。
降低塑料袋的使用频率亦可帮助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据《华盛顿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日本每年产生的900 万吨塑料废物中,有86 %被回收利用,其中8 %被燃烧,其余被运往垃圾填埋场。
但是日本人对塑料袋的使用似乎到了一种痴迷的态度,不论是一只香蕉,还是一个煮好的鸡蛋,或是巧克力饼干,日本便利店都会将它们用塑料袋包好后,销售给顾客。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日本人均产生的废料比大多数发达国家少,但人均产生的塑料废料却比除美国以外的世界任何地方都多。在全球每年使用的5 400 亿个塑料购物袋中,日本消费者使用了大约300亿个,是英国的17 倍。
针对此种情况,日本中央政府制定了到2030 年将塑料废物减少25 %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收费政策,于今年7 月1 日正式实施,日本各便利店对塑料购物袋开始收费。
(摘自科技日报2020-08-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