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黄3长8油藏初期开发技术政策适应性评价

时间:2024-07-28

肖 波,陆雪皎,董宪鹏,林 鑫,范 志,刘宇曦(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陕西西安 710200)



黄3长8油藏初期开发技术政策适应性评价

肖波,陆雪皎,董宪鹏,林鑫,范志,刘宇曦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陕西西安710200)

摘要:黄3长8油藏作为姬塬油田的主力开发油藏,自投产后存在水驱动用程度低、压力保持水平低、局部裂缝发育等问题。针对初期开发特征和开发矛盾,本文通过动态分析法、理论计算法和矿场实验法对黄3长8油藏进行了初期注水政策和储层改造评价,确定了合理的注水强度、井底流压和储层改造方式,为下步稳产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低孔低渗;开发特征;注水强度;合理流压;储层改造方式

黄3长8油藏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冯地坑乡境内,隶属低渗透油田。该区块油藏平均孔隙度7.81 %,渗透率0.35 mD,储层物性差,平面非均质性强。目前该区块开发矛盾突出:(1)受层间非均质性影响,吸水剖面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程度低;(2)储层物性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区域压力保持水平低、存在高压低产井;(3)局部裂缝发育,见水井治理难度大。为挖掘该区块开发潜力保持稳产,针对黄3长8油藏初期开发特征,从注水技术、储层改造等方面对该区块开发技术政策进行适应性评价研究[1-3]。

1 油田概况

1.1地质特征

黄3长8油藏主要有大小不同的七条河道控制其沉积分布特征,发育了一套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积亚相,平原亚相与前缘亚相的界线定在黄36~黄39~池36~池41~元172连线一带。通过精细储层对比,发现局部地区构造落差较大,推测存在断层,目前通过地震剖面、水驱前缘测试已得到验证。

1.2储层特征

黄3长8油藏储层中部、东南部物性较好,油层相对较厚,稳定性好;西北部物性相对较差。通过对9口井进行样品分析,得到:黄3长8油藏平均孔隙度7.81 %,渗透率0.35 mD,物性相对较差,是典型的低孔低渗透油藏。

2 初期开发特征

黄3长8油藏截止2015年12月油井开井数427口,日产液1 411 m3,日产油615 t,单井产能1.4 t,综合含水56.4 %;水井开井数135口,单井日注21 m3,累积注采比1.57。

2.1压力特征

目前黄3长8油藏平均地层压力14.82 MPa,压力保持水平70.9 %,压力保持水平整体较低,局部存在高压区,油藏中部储层物性较好区、西北部微裂缝发育区等压力保持水平较高;断层区注采井网不完善以及东南部区域压力保持水平较低。在一个注采井网中,裂缝主向井整体压力保持水平较高(91.9 %),侧向井因见效程度低表现为能量不足、压力保持水平低(58.5 %)。

2.2见效特征

截止2015年12月,黄3长8油藏28个井组共46口油井见效,平均见效周期3~7个月。其中见效角井18口,边井28口,角边井见效比例1:1.56;见效见水共11口,见效产量平稳共28口,见效产量上升共7口,油井见效较为明显(见表1)。

表1 黄3长8油藏注水见效分类统计表

2.3油层吸水特征

黄3长8油藏注水井吸水基本均匀,单层注水井63口,吸水均匀井61口,占比例97.0 %;多层分注井27口,吸水均匀井13口,占比例48.0 %。但受层间非均质性和储层物性影响,部分井层间吸水不均(见表2)。

表2 黄3长8油藏吸水状况分类统计表

3 注水技术政策评价及研究

3.1合理注水强度研究

针对黄3长8油藏初期开发特征,制定5个不同的注水开发方案,根据理论计算,得到不同注水开发方案下的压力变化曲线和水线推进距离(见图1、图2),由图可知:在累计注入量相同的条件下,注水强度越大,水线推进距离越短,有效波及范围越小,压力剖面越陡峭;而小水量、长周期的温和注水技术,有利于压力均匀分布。

图1 黄3长8油藏不同注水方案压力随注水时间变化曲线

图2 黄3长8油藏不同注水方案水线推进示意图

通过黄3长8油藏矿场实验研究,得到该区块综合含水与注水强度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可知:黄3区块的注水强度为1.8 m3/d/m时含水保持较低水平(见图3)。

3.2合理流压研究

低渗透油藏油井采油指数小,为了保持一定的油井产量,需降低流动压力,加大生产压差;但对于饱和压力较高的油藏,如果流动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太多,会引起油井脱气半径扩大,使液体在油层和井筒中流动条件变差,对油井的正常生产造成不利影响[4,5]。

3.2.1经验分析法根据同类油藏开发经验,当流动压力为原始饱和压力的2/3时,采油指数最高,最小流动压力为饱和压力的1/2左右。黄3区长8油藏饱和压力为8.64 MPa,由此计算长8油藏生产井合理流压为5.76 MPa,最小流压为4.32 MPa。

3.2.2理论计算法根据油层深度、泵型、泵深以及不同含水率条件下保证泵效所要求的泵口压力,可以计算最小合理流动压力。合理泵效与泵口压力的关系如下:

图3 黄3长8油藏综合含水与注水强度的关系曲线

式中:N-合理泵效,Pp-泵口压力,Fgo-气油比,a-天然气溶解系数,Bt-泵口压力下的原油体积系数,fw-综合含水。根据公式计算出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泵效与泵口压力的关系曲线(见图4)。

图4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泵效与泵口压力关系曲线

图5 含水率与最小流动压力关系

低渗透油藏渗流条件差,要求泵效达到40 %,由此得到不同含水时期的泵口压力值。根据最小流动压力与泵口压力的关系式(2)求出最小流动压力。最后得到最小流动压力与含水率的回归曲线(见图5)。长8油藏开发初期含水平均为30%左右,通过计算得到最小流动压力为5.4 MPa。

式中:Pwf-最小合理流动压力;Hm-油藏中部深度;Hp-泵下入深度;ρo-动液面以下泵口压力以上原油平均密度;Fx-液体密度平均校正系数。

3.2.3矿场实验法通过矿场实验得到黄3长8油藏井底流压与日产油的散点关系图(见图6),由图6可知:当井底流压为6.0 MPa~8.0 MPa时,数据点分布较为密集,且平均日产油水平较高,因而确定黄3长8油藏的合理流压为6.0 MPa~8.0 MPa。

图6 黄3区块流压与日产油散点图

综上所述,根据饱和压力确定的黄3长8油藏合理流压为5.76 MPa,最小流压为4.3 MPa;根据合理泵效确定的最小流动压力为5.4 MPa;根据矿场试验确定黄3长8油藏的合理流压为6.0 MPa~8.0 MPa。综合以上3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最终确定黄3长8油藏合理流压为5.5 MPa~8.0 MPa。

4 储层改造评价及研究

4.1合理改造方式研究

黄3长8油藏储层改造以水力压裂为主,辅助试验多级加砂和多缝压裂新技术新工艺[6,7],针对不同储层采取相应的改造方式和强度,从施工参数和初期生产数据对比表(见表3、表4)看:多缝压裂方式加砂量小,试油产量高,但后期具有高液量、高含水特征;多级加砂压裂方式加砂量高,试油产量较高,但后期产液量较低;水力压裂方式加砂量较小,试油产量较低,但后期产液量较高、含水较低。对比3种储层改造方式,目前水力压裂应用最广且产能最高,因而确定黄3长8油藏合理的储层改造方式为水力压裂。

表3 黄3长8油藏不同改造方式施工参数对比表

表4 黄3长8油藏不同改造方式初期生产数据对比表

4.2合理射孔程度研究

通过试油产量、初期单井日产油与射孔程度相关图可以看出:黄3区长8油藏射孔程度控制在40 %~55 %较为合理,初期产量相对较高(见图7、图8)。

图7 黄3长8油藏射孔程度与试油产量关系图

图8 黄3长8油藏射孔程度与初期产量关系图

4.3合理加砂强度研究

通过试油产量、初期单井日产油与加砂强度相关图可以看出:黄3区长8油藏加砂强度控制在2.5 m3/m~3.8 m3/m较为合理,初期产量相对较高(见图9、图10)。

图9 黄3长8油藏加砂强度与试油产量关系图

图10 黄3长8油藏加砂强度与初期产量关系图

5 结论

(1)黄3长8油藏储层物性较差,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开发效果差异较大,局部发育断层,造成局部井网不完善。

(2)黄3长8油藏初期开发特征表现为:油藏压力保持水平整体较低,局部存在高压区,平面分布不均;油井见效较为明显,角边井见效比例1:1.56;吸水基本均匀,但分注井存在层间吸水不均现象。

(3)通过理论计算和矿场实验,得到黄3长8油藏在小水量、长周期的温和注水政策下,有利于压力均匀分布;当注水强度为1.8 m3/m/d~1.9 m3/m/d时产量较高。综合经验分析法、理论计算法和矿场实验法得到的结果,最终确定黄3长8油藏合理流压为5.5 MPa~8.0 MPa。

(4)对比水力压裂、多级加砂压裂和多缝压裂3种储层改造方式,得到目前水力压裂应用最广且产能最高;当射孔程度控制在40 %~55 %时,初期产量较高;当加砂强度控制在2.5 m3/m~3.8 m3/m时,初期产量较高。

参考文献:

[1]张建娜,闫晓飞,陈华,等.姬塬长8油藏储层物性及开发效果分析[J].石油化工应用,2012,31(8):68-70.

[2]张希,李龙龙,汪洋,等.胡尖山油田长9油藏特征及开发技术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5,34(4):64-67.

[3]阎娜,等.姬塬油田马家山长4+5油藏开发技术适应性评价[J].石油化工应用,2011,30(11):24-27.

[4]牛彩云,黎晓茸,郭方元,等.低渗透油藏油井合理流压确定方法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9,31(1):289-291.

[5]张益,张宁生,陈军斌,等.低渗高气油比油井合理井底流压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1):42-44.

[6]赵惊蛰,等.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压裂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93-95.

[7]唐梅荣,等.多缝压裂新技术研究与试验[J].石油钻采工艺,2010,32(2):71-74.

通讯作者:陆雪皎,女(1988-),助理工程师,硕士,2014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从事油藏开发工作,邮箱:xuejiao8006@126.com。

*收稿日期:2016-02-15

DOI:10.3969/j.issn.1673-5285.2016.03.020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285(2016)03-0076-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