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长三角一体化:三省一市如何完成使命

时间:2024-04-24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宇轩 吕江涛 孙冰︱二十大现场报道

10月18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了第二场集体采访。

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8年11月,***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自此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三大使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立足“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三省一市四地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各扬所长,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这个问题成为党的二十大期间颇受外界关注的区域发展焦点问题之一。10月18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了第二场集体采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就该问题向外界作出回答。

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体现在“一个强化”“四个聚焦”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在集体采访会上表示,上海市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当中紧抓两个关键词——“一体化”和“高质量”,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体现在“一个强化”“四个聚焦”。

“一个强化”是强化功能辐射。上海的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城一域发展所需,而是要把服务更多地辐射到更多城市、更大地区。这方面上海市深化“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制度型开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发展。

何为“四个聚焦”?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实现率先突破,三是聚焦重大项目强化落实,四是聚焦重大平台深化合作。

赵嘉鸣进一步阐释,第一个聚焦围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发展等方面,三省一市统筹政策措施,凝聚发展合力;第二个聚焦,就上海而言,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为先手棋和突破口,争取更多承担国家改革试点任务,放大改革创新的效应;第三个聚焦是用项目化来推动一体化,制定了跨区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列出了重点项目清单,包括相应的责任制,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建设成果;第四个聚焦是平台的强化,用好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G60科创走廊等城市合作平台,大家共同来助力一体化氛围的形成。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赵嘉鸣举例介绍,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基本完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共同体建设也顺利启动,其中相当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在相关区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如老百姓很关心医保一卡通问题,现在异地门诊可以直接结算。

赵嘉鸣表示:“上海将继续努力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还要提供更多的服务,我们将和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各展所长、相互赋能,把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地推向深入。这当中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有影响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包括要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生态绿色的不断发展,这都是长三角地区作为发展的动力源应当承担的使命。”

江苏:胸怀“两个大局”,贡献江苏力量

“江苏作为长三角区域内的重要省份,我们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扬江苏所长,展江苏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布局中,发挥了江苏作用,贡献了江苏力量。”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如是概述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据张爱军介绍,在参与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江苏省重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构建国家战略的实施体系。密切跟进国家规划纲要,制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同时还围绕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特点,与其他兄弟省市一起组建了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四个产业链发展联盟,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的实施。

第二,持续增强制造业优势。积极打造一批集聚型“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同时为推动每一条产业链做大做强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从而通过整体做大做强产业链集群和每一条产业链,来夯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经济基础。

第三,努力推进一批重大事项。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江苏省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等,同时与其他省市联合成立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在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有关交通互联互通方面统一行动。另外,在区域内还形成了包括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12项工作推动机制。

第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江苏省在三省一市区域内累计开通了76条省份之间的公交线路,打通了8条省份之间的断头路,推动了138个政务服务项目的跨省通办,在三省一市之间实现了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方便了人民群众。

张爱军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我们展示了江苏所长,也展示了江苏担当,作出了江苏贡献。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强合作,更好地把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事项等共同做好,推动这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浙江:融入长三角的三大优势

“在2003年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时候,他擘画、谋划的‘八八战略’里面就有一项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当时的表述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在集体采访会上回忆起浙江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渊源,“浙江发挥优势要下大力气干,直到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总书记当年在浙江时推动了长三角省市之间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2005年12月,长三角主要领导第一次座谈会是在杭州举行的,此后我们长三角各省市每年轮流在一个省市举办座谈会,务实地探讨、交流、合作、深化、融入各种项目。”

王纲阐述了浙江在融入长三角中的三大特点:

第一,浙江拥有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在数字长三角一体化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疫情暴发后,健康码首先诞生于浙江,整个长三角的数字经济创新区、数字长三角的发展方案,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的统一标准共享资源,这些工作浙江都在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牵头在干。包括社保卡的异地共享、文化旅游项目中长三角有1000多个项目可以通用一张卡、有139项便民服务可以实现异地办理。

一列动车机组从江苏南通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驶过

第二,浙江拥有民营经济发达的比较优势,所以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当中,市场主体强不强决定了长三角强不强。2020年6月在湖州举办长三角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同时,成立了长三角企业家联盟。长三角三省一市实力最强的100位企业家结成联盟,共拓市场,共同创新。

第三,浙江还有山水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建设长三角的大花园。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既山清水秀,又有浩渺的东海,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是现实图景。一到周末,上海、江苏、安徽、福建的游客都来到浙江的美丽乡村大地上。通过“轨道上的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重要城市之间高铁“1小时交通圈”,在“包邮区”里面,在一个城市生活,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在这个省份上班,在另一个省份度周末,已经完全变成了现实。

安徽:政策红利最多、受益最大

“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经历了从‘旁听生’到‘插班生’的过程,最后成为‘正式生’。”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强在集体采访会上坦言,“安徽融入长三角得到的政策红利最多、受益最大”。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合肥金融广场的景观长廊

这些政策红利最终浓缩体现在安徽近十年的巨大变化中:

这十年,安徽实现了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去年经济总量达到了4.3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

这十年,安徽实现了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量子通信、新型显示、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了并跑领跑。

这十年,安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集聚地”的跨越发展。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中,就有1台是由安徽制造。

这十年,安徽实现了从“内陆省份”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跨越发展。省级政府透明度居全国第三位,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全国最少,经贸朋友圈覆盖到了97%的国家和地区。

2020年8月,***总书记在合肥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给长三角提出“三大使命、七项任务”,其中要求长三角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安徽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发挥安徽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

郭强用四个“面向”概括了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发展中的积极作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发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实施“两心同创”。推动国家实验室资源共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布局。

面向经济主战场,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在农业方面,主要是推动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在制造业方面,扎实推进安徽与沪苏浙共建产业园区,推动沪苏浙的重大项目、重大投资在安徽落地。在服务业方面,推动安徽产品、安徽服务对接沪苏浙。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联合攻关。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物理所联合研发,成功研制了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上海交大的科技成果落地安徽淮北,推出了陶铝新材料,应用到C919等大国装备上。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共筑公共安全防线。成功研制全球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托珠单抗诊疗方案等安徽“药方”助力全国抗疫,重组蛋白疫苗为全球1亿多人提供健康保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