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狭叶落地梅不同产地和部位抗氧化性研究

时间:2024-07-28

黄 桦,杨 菁,张敬杰,孙宜春,李慧馨,邹 娟**,何 康*

(1.贵州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9)

狭叶落地梅(Lysimachia paridiformisvar. stenophylla)系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又名伞叶排草、凉风草、追风伞,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是贵州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常用药[1]。此药味辛、苦,性温,归肝经,以根或全草入药,具有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之功效,常以煎汤、外敷、泡酒和炖猪肉服等方式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2-3]。狭叶落地梅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其中在贵州省的种植规模和产量较大,主要分布于贵阳、遵义、黔西、开阳等区域[4]。

现代研究表明,临床上大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均与体内氧化剂和抗氧化物质失衡而产生的氧化应激有关[5-6]。多酚类成分作为常见的天然绿色抗氧化剂,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各植物体内,因此,植物多酚不仅为抑制氧化应激的重要原料来源,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其结构类型主要包括黄酮、酚酸、二苯乙烯和木脂素类等[7-8]。

文献发现狭叶落地梅中含有丰富的黄酮、酚酸和挥发油类物质[9-11],其中黄酮类成分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以及抗氧化等功效[12-14],而酚酸和挥发油类的活性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进一步对该类物质的活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针对狭叶落地梅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全草提取物,其与不同部位的抗氧化作用及其物质基础是否具有差异性方面存在空白,为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本试验以VC当量抗氧化能力(Vitamin C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 VCEAC)为指标,优化了贵州狭叶落地梅全草抗氧化有效物质的提取工艺,进一步通过测定其不同产地和部位的VCEAC、总黄酮、总多酚以及抗氧化活性,筛选出抗氧化能力较优的狭叶落地梅产地、部位及其提取物与VC复配比例,为其后续研究和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 批药材由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于2020 年6 月提供,经贵州中医药大学孙庆文教授鉴定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狭叶落地梅(Lysimachia paridiformisvar. stenophylla)。不同批次样品自然阴干后,将不同部位(根、茎、叶和全草)分别粉碎过50目筛后备用,样品信息详见表5。

1.2 试剂与仪器

芦丁,HPLC ≥ 98%,购于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没食子酸,HPLC ≥ 98%,购于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亚硝酸钠、无水碳酸钠、过硫酸钾、VC、DPPH 均购于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ABTS购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林酚(1 mol/L),购于福州飞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硝酸铝购于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钠购于成都金山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无水乙醇均购于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其中试剂和试药均为国产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800,日本岛津);电子天平(BSM-220.4,上海卓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MS105UD,METTLER TOLEDO);数显恒温水浴锅(HH-4,常州智博瑞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数控超声波清洗器(KQ-250DB,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多功能粉碎机(2500 A,永康市红太阳机电有限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FN101-2,长沙仪器仪表厂)。

1.3 工艺优化

1.3.1 供试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表5 中S1 批次的全草(SQ1,下同)0.5 g,于100 mL 圆底烧瓶中,精密加入10 mL 50%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称定重量,85℃回流提取1 次,每次1 h,放冷,补足失重,摇匀,滤过,取适量续滤液将其稀释10倍,即得。

1.3.2 VCEAC的测定

参照文献[15]的方法并稍加修改。精密吸取1 mg/mL 的VC对照品溶液各0、1.25、2.50、3.75、5.00 mL,置于5 mL 棕色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吸取不同浓度VC对照品溶液各10 µL于具塞试管中,依次精密加入ABTS+溶液3.00 mL[16],摇匀,避光反应6 min,在734 nm 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值。以VC浓度为横坐标,ABTS+溶液吸光度变化值为纵坐标建立标准曲线:Y= 0.581 9X+ 0.02(R2= 0.999 9)。

根据上述方法测定供试品溶液对应的ABTS+溶液吸光度变化值后,带入回归方程计算其浓度,并按下式计算VCEAC值。

式中:Y为ABTS+溶液吸光度变化值;10 为稀释倍数;V为提取液体积;m为样品质量。

1.3.3 单因素试验

采用控制变量法,考察不同提取方法(85℃回流、40 KHz室温超声和浸渍)、提取溶剂(10%、30%、50%、70%、90%的甲醇、乙醇和水)、料液比(1∶10、1∶20、1∶30、1∶40、1∶50 g/mL)、提取温度(65、75、85、95℃)、提取时间(60、120、180、240、300 min)和提取次数(1、2、3、4、5 次)对供试品中VCEAC 值的影响。其中在考察提取次数时,所得滤液需在50℃下挥干后用50%乙醇定容至25 mL容量瓶中。

1.3.4 响应面试验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以乙醇体积分数(A)、料液比(B)、提取时间(C)为自变量,VCEAC 值为响应值,运用Design-expert 8.0 软件设计3 因素3 水平Box-Behnken 试验预测狭叶落地梅全草抗氧化活性成分最佳提取工艺,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响应面试验因素水平表Tab. 1 Test factor and level table of response surface

1.4 狭叶落地梅不同产地及部位的抗氧化性评价

1.4.1 VCEAC值测定

精密称取表5 中不同样品各1.0 g,以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提取,按照“1.3.1”项下制备供试品溶液,再按“1.3.2”项进行测定即可。

1.4.2 总黄酮、总酚含量测定

1.4.2.1 总黄酮含量测定

参照文献[17]的方法并稍加修改。精密吸取1.006 mg/mL 的芦丁对照品溶液各0.2、0.3、0.4、0.5、0.6、0.7、0.8 mL,置于10 mL 容量瓶中,加入10%NaNO20.6 mL,摇匀,放置6 min,加入7.5% Al(NO3)30.4 mL,摇匀,放置8 min,加入8% NaOH 4 mL,加水定容至刻度,摇匀,放置10 min,于502 nm下测定吸光度值(A)。以芦丁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的A值为纵坐标建立标准曲线:Y= 9.374 8X+ 0.022 4(R2= 0.999 8)。

分别精密称取表5 中不同样品各1.0 g,以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提取,过滤,取续滤液50 µL 于10 mL 容量瓶中,按照上述的方法测定A 值后,即可计算其总黄酮含量。

式中:Y为吸光度值;200 为稀释倍数;V1为提取液体积;m为样品质量。

1.4.2.2 总酚含量测定

参照文献[18]的方法并稍加修改。精密称取0.104 mg/mL 没食子酸对照品溶液各0.15、0.30、0.45、0.60、0.75 mL,置于10 mL 棕色容量瓶中,加入0.2 mol/L福林酚1 mL,摇匀,室温避光反应8 min,加入10% Na2CO32 mL,加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室温避光反应1 h,于761 nm 下测定吸光度值(A)。以没食子酸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的A 值为纵坐标建立标准曲线:Y= 78.966X+ 0.095 8(R2= 0.999 8)。

分别精密称取表5 中不同样品各1.0 g,以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提取,过滤,取稀释10 倍的续滤液150 µL 于10 mL 棕色容量瓶中,按照上述的方法测定A值后,即可计算其总酚含量。

式中:Y为吸光度值;667 为稀释倍数;V1为提取液体积;m为样品质量。

1.4.2.3 总黄酮、总酚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专属性试验:精密称定的SQ1 样品和精密吸取的0.4 mL 芦丁对照品溶液,分别按照“1.4.2.1”项下方法进行处理后于400~800 nm 波长内进行扫描,结果如图1(a)所示,供试品在496 nm 处有最大吸收值,对照品在508 nm 处有最大吸收值,在两者最大吸收波长附近均无其他影响吸收,且相应的试剂空白和试样空白对波长吸收均无影响,说明此法可作为本研究的显色方法,固选择两者最大吸收波长的均值(502 nm)为狭叶落地梅总黄酮含量测定最佳检测波长。同理,将精密称定的SQ1 样品与精密吸取的0.45 mL 没食子酸对照品溶液,分别按照“1.4.2.2”项下方法处理后再于400 ~ 800 nm 波长内进行扫描,根据图1(b)所示,狭叶落地梅总酚含量测定最佳检测波长为761 nm。

图1 狭叶落地梅样品的总黄酮(a)、总酚(b)紫外光谱图Fig.1 UV spectra of total flavonoids (a) and total phenols (b)of L. paridiformis var. stenophylla

线性考察:根据回归方程可知,当芦丁和没食子酸的浓度范围分别在2.012 × 10-2~ 8.048 × 10-2mg/mL、1.56 × 10-3~ 7.80 × 10-3mg/mL 之间时,线性关系良好,可对狭叶落地梅总黄酮和总酚含量进行较好拟和。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芦丁、没食子酸对照品溶液各0.6 mL,分别按“1.4.2.1”和“1.4.2.2”项方法连续测定6 次,计算其RSD 分别为0.02%、0.03%,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稳定性试验:精密称定SQ1样品两份,分别按照“1.4.2.1”和“1.4.2.2”项下处理后,每隔0.5 h 测定一次,通过试验结果发现,供试品溶液经总黄酮、总酚显色条件处理后分别于2 h和10.5 h内稳定性良好,其RSD值均 ≤ 3.00%。

重复性试验:精密称取SQ1 样品12 份,均匀分成两组,每组分别按照“1.4.2.1”和“1.4.2.2”项下方法测定吸光度值,经计算得总黄酮和总酚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1.84、52.59 mg/g,RSD 值分别为1.49%、0.82%,表明上述方法重现性良好。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SQ1 样品12 份,均匀分成两组,每组按1∶1 的比例分别精密加入芦丁和没食子酸对照品,再分别按照“1.4.2.1”和“1.4.2.2”项下方法测定吸光度值,通过计算得知,总黄酮和总酚的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100.86%、99.88%,RSD 值分别为2.61%、1.61%,表明上述方法准确性较高。

1.4.3 抗氧化活性测定

1.4.3.1 溶液制备与配制

精密称取表5中不同样品1.0 g,以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提取,滤过,滤液于50℃烘箱中挥干至恒重,得总浸膏。精密称取适量浸膏和VC对照品,用50%乙醇溶解并配制成梯度浓度(0.08、0.16、0.24、0.32、0.40 mg/mL)的样品溶液和VC对照品溶液。

1.4.3.2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参照文献[19]的方法并稍加修改。DPPH 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DPPH 25 mg,用无水乙醇溶解并定容至50 mL 棕色容量瓶中。临用时,取适量该液加无水乙醇稀释,使其在517 nm 波长处吸光度值为0.80 ± 0.02,现用现配。取100 µL 不同浓度的样品或Vc 对照品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2.9 mL DPPH溶液混匀,避光静置15 min,于波长517 nm处测定吸光值,记为A1;取100 µL 不同浓度的样品或Vc 对照品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2.9 mL 50%乙醇溶液混匀,避光静置15 min,于波长517 nm 处测定吸光值,记为A2;取100 µL 50%乙醇溶液加入2.9 mL DPPH溶液混匀,避光静置15 min,于波长517 nm处测定吸光值,记为A0,按照下式计算DPPH自由基清除率。

1.4.3.3 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

参照文献[20]的方法并稍加修改。取50 µL 不同浓度的样品或VC对照品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3.0 mL ABTS+溶液混匀,避光静置6 min,于波长734 nm 处测定吸光值,记为A1;取50 µL 不同浓度的样品或VC对照品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3.0 mL 50%乙醇溶液混匀,避光静置6 min,于波长734 nm处测定吸光值,记为A2;取50 µL 50%乙醇溶液加入3.0 mL ABTS+溶液混匀,避光静置6 min,于波长734 nm 处测定吸光值,记为A0,按照下式计算ABTS+自由基清除率。

1.5 抗氧化联合作用指数测定

研究发现,抗氧化活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比例有关。同时,复配联合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增效减毒和延缓耐药性发展[21]。为更加全面研究狭叶落地梅与VC复配的协同作用,本实验精密称取11批全草中抗氧化能力较低(SQ8)、较高(SQ3)和较适中(SQ1)的3 批样品的适量浸膏与VC分别按质量比1∶5、1∶3、1∶1、3∶1 和5∶1 进行复配[下文简称复配物(1∶5)、(1∶3)、(1∶1)、(3∶1)和(5∶1)]。复配物先按照“1.4.3”项下进行DPPH 和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后,再参考文献[22]计算并评价复配后的抗氧化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工艺优化结果

2.1.1 单因素实验结果

从图2(a)中可以看出,回流提取效率高于室温浸渍和超声,故后续试验中的提取方法均采用回流提取法。从图2(b)中可以看出,除体积分数为90%时,甲醇提取率高于乙醇,其余溶剂呈现出的结果均为乙醇提取率高于甲醇,且当体积分数为50%时,提取率达到峰值,对应的VCEAC值为61.51 mg/g,此结果显著高于水提液。这可能是因为体积分数过高时大量醇溶性杂质开始溶出,溶剂与抗氧化活性成分间极性差距明显,两者亲和力下降,导致抗氧化作用降低[23]。魏金凤的研究表明,狭叶落地梅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集中于极性较大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24]。从图2(c)中可以看出,当料液比为1∶30(g/mL)时,提取率最佳,对应的VCEAC值为63.79 mg/g,说明料液比较低或较高均不助于提取此类成分。从图2(d)中可以看出,当提取温度在65~95℃这个范围内波动时,其提取率变化幅度较小,但当温度达到85℃时,其提取率最优,对应的VCEAC值为62.73 mg/g。故后续的试验中将提取温度固定为85℃。从图2(e)中可以看出,当提取时间达到180 min 时,提取率最优,对应的VCEAC 值为88.54 mg/g。提取时间在60~300 min 这个范围内变化时,其提取率的变化较大,整体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提取时间超过240 min 时,提取率显著降低,这可能与长时间加热导致此类成分失活有关[25]。从图2(f)中可以看出,当提取次数为2 次时,VCEAC 值(67.88 mg/g)较高,但当提取次数为1 次时,VCEAC 值(61.86 mg/g)已达到最高提取率的91.13%,考虑到提取效益和成本等因素,后续的试验中将提取次数固定为1次。

综上,本实验选择其中对结果影响较大的3 个因素(提取溶剂、料液比和提取时间)进行响应面试验。

2.1.2 响应面实验结果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结果见表2。通过Designexpert 8.0软件对表2中实验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回归方程:Y= -165.73 + 3.43A+ 2.43B+1.49C- 3.431 × 10-3AB+ 1.436 × 10-4AC- 2.931 ×10-3BC- 0.034A2- 0.036B2- 3.755 × 10-3C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A、B、C和A2、B2、C2项对VCEAC 值影响极显著,BC项对VCEAC 值影响显著,其他项对VCEAC值的影响均不显著。各因素对VCEAC 的影响顺序为C>A>B,此结果与单因素考察结果一致。由表3 可知该模型极显著,失拟项相对误差不显著。VCEAC 值模型方程R2= 0.993 2,表明方程拟合情况较好,实验误差较小,能够较为精准地预测实际情况。校正决定系数R2= 0.984 5,表示98.45%的情况均能用该模型解释,说明可以使用该模型对样品进行VCEAC 值的预测。由图3 可知,AB、AC和BC交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开口均朝下,且各凸起面上均具有最大响应值,在各因素的考察范围内,VCEAC 值的变化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AB和BC的等高线图呈椭圆形,曲面弯曲度较大,且朝向C的等高线密度大于朝向A的,而AC的等高线图呈圆形,曲面弯曲度较小。结合响应面与等高线图可知BC交互作用对VCEAC值的影响较AB交互作用和AC交互作用大,此结果与表中方差分析结果一致。

图3 交互作用响应面和等高线图Fig.3 Response surface and contour map of interaction

表2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Tab. 2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表3 响应面方差分析Tab. 3 Analysis of variance in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

2.1.3 验证实验结果

根据响应面模型和结果分析,得到狭叶落地梅全草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9.58%、料液比1∶23.68(g/mL)、提取时间190.52 min,此条件下SQ1 样品中的VCEAC 预测值为90.44 mg/g。结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工业生产的经济性,最终将试验条件调整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24(g/mL)、提取时间191 min。为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精密称取SQ1样品,按照“1.4.1”项下方法平行进行6 次试验,计算测定结果平均值的偏差率。由表4 可知,实测值与模型预测值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说明该模型稳定性、重现性较好,可用于拟和分析。

表4 验证试验结果Tab. 4 Verification test results

2.2 狭叶落地梅不同产地及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与分析

2.2.1 VCEAC值测定结果与分析

测定不同产地狭叶落地梅中各部位的VCEAC值,评价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的抗氧化作用(表5)。结果表明,11 批狭叶落地梅根、茎、叶、全草的VCEAC 值范围分别介于133.16 ~ 210.46、93.94 ~165.14、82.63 ~ 153.37、85.48 ~ 151.45 mg/g 之间,均值分别为188.48、127.92、114.07、111.95 mg/g,且分别以编号为SG6、SJ11、SY10、SQ4 的样品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对不同部位VCEAC值进行t检验可知根的抗氧化作用最强。

表5 样品来源及相关测定结果Tab. 5 Sample source and relevant determination results

2.2.2 总黄酮、总酚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由表5 可知,11 批狭叶落地梅根、茎、叶、全草的总黄酮含量分别在201.28 ~ 361.79、153.89 ~251.53、126.38 ~ 230.75、126.43 ~ 223.11 mg/g 之间,均值分别为310.10、201.93、171.13、166.89 mg/g;总酚含量分别介于74.70 ~ 112.19、55.59 ~ 87.60、43.60 ~ 85.03、49.92 ~ 83.83 mg/g 之间,均值分别为100.11、71.84、65.73、63.12 mg/g,且分别以编号为SG6、SJ11、SY10、SQ4 的样品的含量最高。对不同部位的总黄酮、总酚含量进行t 检验可知,总黄酮含量:根>茎>叶或全草;总酚含量:根>茎、叶和全草。

2.2.3 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对表5中不同样品以及VC(阳性对照)分别进行DPPH 和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结果如图4 ~ 5 所示,随着浓度的增加,不同样品对DPPH 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根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计算不同样品以及VC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结果如表5 所示。VC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IC50均为0.12 mg/mL。11 批狭叶落地梅根、茎、叶、全草对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介于0.12~0.15、0.17~0.36、0.18~0.45、0.16~0.30 mg/mL 之间,均值分别为0.13、0.23、0.28、0.23 mg/mL;对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在0.11~0.17、0.14~0.30、0.14~0.36、0.17~0.35 mg/mL 之间,均值分别为0.13、0.20、0.21、0.29 mg/mL。由于IC50值的大小与抗氧化能力成反比,因此由表5中数据可知,编号分别为SG4、SJ3、SY6、SQ3 的样品具有较强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编号分别为SG3、SJ3、SY6、SQ3 的样品具有较强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且其中根、茎、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略强,全草与之相反。对不同样品DPPH、ABTS+自由基IC50值进行t 检验可知,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根>茎>叶;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根>茎或叶>全草。

2.3 联合作用指数测定结果与分析

由图4 和图5 可知,不同样品和VC均具有清除DPPH 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且在试验浓度下,全草样品的清除作用较弱于VC。由表6 可知,样品与VC复配的相互作用对DPPH 自由基清除效果表现为除SQ3复配液(3∶1)、(5∶1)和SQ8复配液(3∶1)具有叠加作用外,其余复配液均为协同作用。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表现为除SQ1 复配液(1∶5)、(1∶3)、(3∶1)、SQ3复配液(1∶5)、(1∶3)、(1∶1)和SQ8复配液(1∶5)具有叠加作用外,其余复配液均为拮抗作用。说明复配液中配比高质量VC,有助于增强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其中以复配比1∶5 最优。

表6 复配物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相互作用Tab. 6 Interaction of DPPH and ABTS+ free radicals scavenged by combination

2.4 相关性分析结果

由表7 可知,总黄酮和总酚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总黄酮和总酚可能是其发挥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活性成分。但通过对表5中数据分析发现,就以编号SG6、SJ11 而言,其VCEAC值、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为11 批中茎和叶的最高,但其对DPPH 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于SG3 和SJ4;以编号SY6、SQ3 而言,其对DPPH 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较强,但相应的VCEAC值、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却较低于SY10、SQ4。由此说明狭叶落地梅发挥抗氧化作用不仅仅只依靠总黄酮和总酚,还有可能与其他成分有关。

表7 相关性分析Tab. 7 Correlation analysis

2.5 聚类分析结果

以11批狭叶落地梅不同部位的VCEAC值、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DPPH IC50和ABTS+IC50为变量,录入SPSS 26.0软件,设置欧氏距离的平方为度量标准,采用组间联接法,进行Q 型聚类。结果如图6 所示,当欧氏距离为15时,11批不同产地的样品被分为四类,其中S1、S5~S8 为一类,S2、S9 为一类,S3、S4 为一类,S10、S11 为一类。结合上述数据可知,S3、S4质量最佳。

图6 11批狭叶落地梅聚类分析谱系图Fig.6 Cluster analysis of 11 batches of L. paridiformis var.stenophylla samples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以VCEAC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狭叶落地梅全草抗氧化活性成分提取工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24(g/mL)、提取时间191 min。此条件下SQ1 样品的VCEAC 实测值为88.77 mg/g,与预测值90.44 mg/g 的偏差< 3%,说明此法准确、可靠。同时,本实验建立的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测定方法具有稳定性强、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等优点,可作为黔产狭叶落地梅中有效成分群含量测定的方法。根据实验结果显示,在本实验研究的黔产狭叶落地梅样品中,来源于贵州省余庆县关兴镇(S3)和凤冈县琊川镇(S4)的样品的抗氧化能力较突出,且除部分批次外,大多批次中的有效组分群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主要表现为:根>茎>全草>叶。

目前对狭叶落地梅质量评价的指标主要以总黄酮含量为主,综合评价的水平较低。对比前人研究[26-27],本文运用活性指导提取的手段进行工艺优化,较大提升了总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效率,为其生产与研发提供了新方法。采用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分析狭叶落地梅药材的质量,通过分析结果发现,狭叶落地梅不同产地、部位间样品在抗氧化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地域、生长环境、物质基础等因素有关。进一步探究其不同药用部位间成分差异、分析其具体活性贡献成分、明确其抗氧化活性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该药材的科技内涵,同时可为其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天然绿色抗氧化提取物的开发与应用备受学者关注。本研究结果表明:狭叶落地梅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含量高、作用强、用量少等优点,这不仅为该药材的二次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绿色安全的天然抗氧化食品、保健品、药品的研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