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陈志红,李 丽
(1.阆中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四川 阆中 637400;2.四川蜀北建科质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阆中 637400)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行业竞争激烈,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要想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取得优势、赢得市场,就需要提供准确、真实、有效的检测试验数据,因此加强检测技术的更新、优化是实现检测数据的真实、客观、可靠的关键要素。但受经济及技术制约,目前检测企业基本采用传统手动回弹、手写数据、Excel 表格做数据处理的方式开展工程实体质量检测活动,不仅效率低,结果不准,操作难度还大,且在构件回弹过程中还存在安全隐患。为提升质量检测水平,需要检测仪器研发企业、检测机构积极引进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运用智能化手段进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建设、施工、监理企业、主管部门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检测过程实施有效监管。因此,本文围绕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并从解决途径展开探讨,以供广大检测仪器研发、检测机构、建筑从业人员、监管部门参考。
随着人们对建筑功能需求日益增多,导致建筑结构形状各异、建筑跨度越来越大、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结构用混凝土普及率越来越高,因此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体质量进行公正、客观、准确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是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基本前提。但目前建筑工程检测行业对钢筋混凝土构件检测普遍采用读数式、数显式回弹仪进行数据采集,检测数据缺乏客观性及公正性,对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实施有效监管难度较大,无法为工程验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无法有效控制工程实体质量。
1.2.1 检测技术
当前采用的回弹法检测技术较为成熟,但在工程实体结构检测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从业人员对构件抽样随意性大,样本容量不够;②结构构件测区随意分布,不具有代表性;③数据采用手写方式,存在篡改数据的可能;④采集数据失真,无法有效反映工程实体质量。
1.2.2 5G 技术
5G 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5G 通讯设施是实现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5G 技术具有实时监控、实时传输功能。
1.2.3 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 3 个重要特征。
1.2.4 融合技术
根据目前电子产品技术发展应用及时代潮流的分析,将 5G 技术、大数据、云平台技术与回弹仪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决策依据的技术,从而使检测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处理、监管成为现实。
1.3.1 低价赢得市场
检测机构为赢得市场普遍存在低价竞标现象,检测机构为控制检测成本,编造数据、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1.3.2 见证取样制度执行不到位
实体检测方案未经监理、建设单位规范审批,检测过程未经监理、建设单位主要人员见证或见证不到位,实体检测构件数量不足、构件测区分布不规范、现场回弹不到位等。
1.3.4 机制不健全
目前检测机构为了控制运营成本,普遍未建立原始数据真实性、可追溯性、有效性、唯一性等机制,未采集、保存电子数据,未保存检测现场影像资料,无相关佐证资料。
1.3.5 信息化建设滞后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构建的信息化管理仅停留在电子表格的生成、数据运算上,未应用当前领先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无法实现检测过程的全程监管,也给检测数据处理带来较大难题[1]。
1.3.6 检测从业人员培养力度不够
从业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对检测技术不知晓,行业发展趋势不清楚,无创新精神,同时缺乏实事求是的敬业精神。
1)经济下行压力大,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从业企业生存压力大,无资金及精力投入新技术研发、应用。
2)检测行业的新技术、新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不及时,应用不深入,检测仪器设备未能与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融合。
3)由于目前普遍采用预拌混凝土,从业企业对结构实体质量较为放心,对现场实体检测质量重视度不够高,存在侥幸心理。
在信息化监管模式下,为实现工程实体结构检测数据实时采集、传输、监管,可从两方面考虑。①可在回弹仪内置读数模块,进行结构实体检测前相关参数的录入或读取检测人员(见证人员)资格、项目信息、工程部位、检测点位、现场影像资料等;②可在回弹仪内设置信息模块,在检测过程中将检测数据等相关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5G 技术等新技术实时上传至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及主管部门监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留存、备份。
由科研机构根据检测数据采集、实时监管所需的信息研发手机 APP 程序,根据不同工作职责分配不同角色,享受不同的操作、查阅权限,多人多机均可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登录平台后录入、读取、查阅、监管相关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监管。
以 5G 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已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5G 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涵盖远程控制、设备感知、物料信息采集、环境信息采集等。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等也与工业经济等实现了深度融合,为建设工程发展、智慧化监管、智慧城市建设等等注入了新的动力。
基于以上技术分析,目前将 5G 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通过模块化组装与回弹仪融合难度不大,基本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处理、监管,可为结构实体检测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数据提供数据平台支持。
为切实做好建设工程实体质量检测工作,为工程质量提供可靠数据,今后可从以下六方面改进。
督促建设单位履行好工程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施工、监理、检测企业履行好主体责任,检测企业应切实做好质量内控工作,按规范要求定人定岗,编制好岗位责任清单,明确责任范围及失职追责责任机制,切实强化质量控制工作,建立数据系统,研发、购置可实时采集、传输电子数据的仪器设备,规范数据采集、存储行为。
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规范抽样行为,检测机构严格按规范进行构配件、承重构件的抽检工作,确保样本容量达标,符合规范要求,严禁任何单位个人采用一切手段加大样本容量。规范结构实体检测,严格编制、审批主体工程实体检测方案,五方责任主体单位、检测单位及主管部门应将结构构件实体检测痕迹(构件数量、测区分布、具体点位、测量方式等)纳入主体分部工程验收重点核查内容。规范档案管理,督促检测机构做好抽样、检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培训等电子数据、纸质档案的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管理,务必做到真实、有效、可追溯。检测企业应建立检测数据真实性、可追溯性等的相关机制,主管部门从规范取样、规范检测、试验数据采集、报告出具、档案管理等方面建立“全过程监督机制”。
倡导检测企业加大一线人员存在问题、操作难题的收集、反馈力度,并提出预想操作方案,鼓励创新,并规范化操作。设备研发、生产厂家在利用新技术基础上结合检测企业反馈的意见有针对性研发相关仪器设备,完善使用功能,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3.4.1 加强数据安全风险的预判与处理
科研机构应加大网络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时更新风险数据库,同时给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人员授不同权限,防止任何单位、人员修改、篡改检测数据。对检测过程中构件点位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及检测构件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应及时向检测人员发出预警信息,在现场检测完成后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同批次、同项目、同地域混凝土回弹数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手段进行比对,对检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对存在的风险数据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工程实体质量管控提供坚实保证。
3.4.2 加强检测数据的共建共享
将工程实体质量检测数据与在建工地智慧监管平台、智慧城市平台对接,实现在建项目数据共享,及时将预警数据的项目信息反馈给相关单位、部门,及时处置,防止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3.4.3 加强仪器设备技术兼容性
充分考虑部分项目地理位置偏远、信息被屏蔽,网络无法覆盖的特点,设备研发企业应考虑物联网的方式不能过于单一,尽量采用设备自带的信息传输技术,如手机蓝牙技术。
培养拥有较好敬业、踏实、实干精神的从业人才,确保人员队伍基本稳定,加强从业人员对新技术、新理论的系统培训,聘请行业专家或研发企业人员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加强新技术、科技成果、新型专利的转化及应用力度,要通过科学地引导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实现良好融合,对从业人员应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防止发生弄虚作假现象[2]。
建议各地、各部门对当地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形成检测行业指导价,督促检测机构在合理的价格下进行有序竞争,完善检测合同备案制度,主管部门加大对检测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效禁止恶意低价竞标现象,给检测企业以合理利用空间,以维护良好的检测秩序。
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在从业过程中,各责任主体应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以工程质量为核心,以工程安全为保证,心存敬畏之心。主管部门应科学合理地引导研发企业加大仪器设备研发投入力度,规范检测机构从业行为,加强检测技术与 5G 技术、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融合力度,实现检测行为的全程监控成为现实,建筑结构实体检测数据真正做到真实、有效、客观、公正,推动检测行业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建立事中事后监管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