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扶贫助农机构如何自己活下去

时间:2024-04-24

孙冰

“当年全国的扶贫小额信贷试点机构共有300多家,比中和农信规模更大、起步更早的有很多。但今天,只有中和农信等少数几家存活了下来,因为只有这几家实现了商业可持续。汶川地震之后设立的很多扶贫帮扶机构,后来大都陆续撤离了,但中和农信在汶川的机构至今仍在运转,已经服务当地十几年。”中和农信董事长、总经理刘冬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和农信的前身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1996年,受到“尤努斯模式”的鼓舞和启发,为解决贷款到户难问题,国务院扶贫办启动“农户自立服务中心”试点项目,并移交给扶贫基金会来管理。同时,这也是世界银行支持的政府扶贫项目,目的是为农村贫困地区农户提供无需抵押、无需公职人员担保的小额信贷。通过这个试点项目,希望能够探索出“开发式扶贫”的新模式。

2006年,尤努斯和他创办的格莱珉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尤努斯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且在全球范围内,扶贫机构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从靠政策补贴到商业可持续,“中国模式”的答卷如何?

从学习尤努斯到中国模式全球领先

刘冬文表示,中和农信创立之初就设定了三大目标:一是把钱贷给真正的贫困人口(尤其是女性),二是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能力,三是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说前面两点很多机构都做到了,但是要三点都实现并不容易。在屈指可数的实现者中,中和农信规模最大。即使对比国际,我们的效率和科技水平在全球也是最高的。”他说。

据刘冬文介绍,中和农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为政府扶贫试点项目在1996年成立,后移交给扶贫基金会来管理。

第二阶段开始于2005年,扶贫基金会决定将该项目做市场化运营改制,并独立运转,也開始引进市场资本和商业资金。2008年,扶贫基金会正式把小额信贷项目,连同其非金融服务项目全部剥离出去,成立独立的公司。

第三阶段则是从2009年开始,中和农信正式公司化运营,并以2010年世界银行的国际金融公司以及红杉资本开始入资中和农信为契机,开始了商业化转型。

刘冬文表示,目前,中和农信的主要股东包括TPG(德太投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仁达普惠、天天向上基金等。而对中和农信的投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影响力投资,二是普通商业投资。“影响力投资有别于对普通商业机构投资,它是对企业的一种支持性投资。现在很多投资机构都在做影响力投资基金,以更好地平衡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他说。

刘冬文还透露,中和农信的贷款利率之所以比银行高,是因为其成本也高。而对比其他多家机构可以发现,小额贷款机构普遍具有高利率、高成本的特点,但平均利润率并不高。“中和农信并没有获得暴利,我们目前的经营状态是保本微利,因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把盘子做大,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

非信贷业务收入将过半,已成头部农资服务商

刘冬文表示,大众对于中和农信主要有两个误解。一是认为中和农信与银行是竞争关系,在争夺银行的客户。“其实,我们与银行是错位发展,是互补关系,我们服务那些银行服务不到或者不愿意去服务的客户。我们的目标是服务农村最后一百米,把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他说。

二是很多人以为中和农信就是一个小贷公司,“其实我们所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一个普通小贷公司干的活儿,而且预计今年我们的非信贷收入就会超过50%。”刘冬文说。

据介绍,目前中和农信已经形成了4个比较成熟的板块:一是小额信贷,二是保险,三是农业技术培训和农资销售,四是农产品销售。

“从统计来看,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比超过60%,因此,中和农信这两年推了意外险和重疾险,累计销售100多万单,销售额将近2亿元。这也是我们收到锦旗最多的业务。而农品直采和订单农业,今年目前的销售额也已超过7000万元。”刘冬文透露。

但是,最让人惊喜的还是农资销售。“可能很多人想不到,中和农信现在是中国头部的农资服务商之一。”刘冬文说。

过去农民找中和农信贷款主要就是去购买化肥、种子等农资。但是农民赊购化肥是有成本的,赊销和现金销售的价格是不一样的。

刘冬文表示,这是农民的痛点,也是中和农信的优势。“我们有金融服务的能力,有线下的队伍,也有对接品牌商的能力。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做授信和赊销,还能帮助他们直接对接大的企业,打掉中间环节,让农民以更好的价格购买到有品质保障的农资。”他说。

“现在,农户只需要在手机上下单,我们做集采,然后农资就会送货到点。农户可以实现先使用后还款,如果质量不好,可以找我们理赔,我们来对接厂家。”刘冬文说。

刘冬文透露,鉴于农资电商服务非常受欢迎,仅仅在今年上半年的春耕期间,中和农信就做了3亿元的销售额,而且这是在只推了东北、内蒙古、河北、甘肃等几个试点的情况下。未来,中和农信不仅会升级服务,还会继续扩展网点。

还有一个业务增长点让刘冬文感到兴奋。从去年开始,尤其是疫情之后,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从城市返乡到农村创业的人口增长非常快。中和农信也开始针对这部分人群,推出适合他们需求的创业贷款。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村最后一百米”大有可为

随着国家战略从脱贫攻坚转移到了乡村振兴,中和农信也在思考未来自己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刘冬文说,“肯定要依靠技术的力量”。

“结合中国的特点,通过过去几年在数字化上的创新探索,当然也基于中和农信的能力,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作‘云上联合社。”刘冬文说。

在刘冬文看来,农业农村发展一大障碍就是小、散、乱的问题。而欧美、日本等通过农协体系,能够把农民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和溢价能力,也可以实现统购统销、统防统治的协同性作用。

刘冬文表示,中国这几年大力提倡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据统计,现在中国有超过230万家农民合作社,但如何让他们实现集约化发展?通过数字化平台把能力和服务送到“农村最后一百米”将大有可为。

刘冬文还透露,从目前布局来看,中和农信主要有八大板块的业务布局,包括信贷、保险、农资、电商、农品直采、技术培训、公益援助、乡助优选和本地生活。“我们着力打造一个叫作乡助的APP,农户可以通过乡助APP、小程序、公众号等获取服务,非常方便快捷。”他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