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全兴,陈 诚,刘 勇,林 玢
(福州电业局,福建 福州 350013)
随着电网规模的快速发展,现场施工作业出现点多面广、作业环境复杂多样的情况。在施工作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总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不安全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风险,且一旦失控就可能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福州电业局在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机制。通过风险分析,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预报,提醒工作人员注意作业危险点,同时落实风险预控措施,实现对各种事故现象的早期预防与控制。
(1) 基于风险的原则。评估风险是以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可能导致的后果作为基本要素。基于风险的原则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企业现场实际出发,进行作业项目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找出可能导致损失的危险点,进而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
(2) 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对作业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前预测事件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预先制订措施,控制危害,降低风险,避免意外的发生,以实现零意外、零事故。
(3) 注重整合的原则。风险管理是建立在以往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的,它要与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预控、标准化作业等工作有机融合,并不断深化和发展。
(4) 持续改进的原则。开展风险管理要以取得工作实效为核心目的,要不断总结,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要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按照PDCA循环模式不断补充、完善相关内容,提升管理层次,使之更切合本单位实际。
(1) 快速性。预警必须建立在快速的基础上,要在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失去了快速性,预警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预警尚未发出,事故就已经发生,则达不到预警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实施预控。只有快速的预警才能为迅速的管控提供基础。
(2) 准确性。现场作业的信息复杂多变,这就要求预警不仅要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复杂多变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复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必须事先制订出科学、实用的信息判断标准和确认程序,并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判断,避免信息判断及其过程的随意性。
(3) 针对性。预警信息一经确认,就必须客观、如实地向有关单位和人员发布。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加强监督管理,二是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须重视危险点分析的针对性,从而有效地控制事故发生。
(4) 简便性。安全措施应简便易行,有效实用。要避免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注重采纳一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加以完善。
(1) 实现电力生产作业“零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
(2) 实现常规项目和重要作业项目的风险辨识,评估率达到100 %。
(3) 实现预警、预控信息发布率100 %。
(4) 对安全预警等级为二级及以上的作业,现场管理人员的到岗到位率达到100 %。
(1) 主要针对设备、环境、人员素质和作业项目4个方面,系统地开展查找和识别风险源的工作,为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提供基础数据。要求工作人员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工作中使用的机械、设备,以及工作环境、人员素质等情况对电力生产的每项作业进行超前分析和查找。找出可能产生危及人身、设备和电网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场地的特点、工作环境的情况、使用的设备工具、生产作业工序等。
(2) 开展对作业项目中的人员素质、作业行为的风险辨识,主要针对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持证上岗情况以及作业过程组织、规章制度执行等进行风险分析。根据现场违章的特点,重点查找、识别人员专业技能、安全技能、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薄弱点以及导致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人身触电等的不安全行为。
(3) 开展作业项目中的设备、环境、工器具的静态风险辨识。从设备的结构、设计、安装质量、运行环境中查找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潜在危险。重点从以下5方面查找、识别。
① 设备结构设计上的不完善、不合理之处,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导致人身伤害;
② 运行缺陷一时无法消除,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设备;
③ 安装遗留的质量缺陷一时无法消除,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设备;
④ 可能出现电气回路失灵、设备连接松脱、机械强度下降的施工机具、安全工器具等;
⑤ 其他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设备或工器具。
综合风险辨识情况,对作业项目的风险程度做定性、定量分析估测,评价风险等级,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等级标准。按照生产环境、机具与防护、人员素质以及对现场作业项目的特性进行风险识别,对各种监督检查工作收集的风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遵循客观性、导向性、可测性的原则对综合性评估对象的不同范畴赋予不同的权重。按照生产环境20 %、作业项目复杂度20 %、机具与防护30 %、人员素质30 %的比例,采用百分制估测评估对象的风险程度,作业项目风险程度>80 %为高级风险作业;60 %≤作业项目风险程度≤80 %为中级风险作业;作业项目风险程度<60 %为低级风险作业。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高级风险、中级风险、低级风险),将71个常规作业项目划分为3个预警等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适时预测电力生产范围内可能发生风险的作业,对月度检修计划中安排的多部门大型联合作业等有重大风险的工作任务,对外界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出现了曾发生过事故的类似征兆或问题等影响作业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高级风险对应Ⅲ级预警,中级风险对应Ⅱ级预警,低级风险对应Ⅰ级预警。针对作业项目,适时发布作业风险预报,预警内容包括现场存在的风险、预控措施及应到岗到位的人员,提醒相关单位关注,现场落实安全措施。
在总结分析电力生产历史事故的基础上,以“×要×步×禁”的形式,对各专业的各类作业(操作、工作许可)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应履行的基本步骤和严令禁止的违章行为进行规范。每类作业的“安全工作守则”是从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中提取出来的枝干,目的是为了让生产人员把本专业、本工种的有关作业要求熟记在心,从而在作业中自觉对照执行。
根据作业风险分析,辨识作业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导致的风险,分层次采用施工计划书、作业指导书、工作票等方法进行作业安全控制,形成作业全过程的安全控制机制,从而预知危害、控制风险,实现作业安全。
针对Ⅱ级及以上预警项目,提前2天召开施工协调会,组织开展作业危险点分析。运用反向思维,从具体的作业现场查找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编制作业项目标准作业卡。同时,针对预控措施逐项明确责任人和控制时段。
作业流程按照规范工序开展。办理工作票、履行工作许可手续后,工作负责人向工作班成员进行现场交底时,同时交代安全危险点、预控措施及作业过程执行标准作业卡,责任人在相应的时段落实风险控制措施,记录落实时间和完成情况。
工作当天,各级管理人员应按照预警等级到岗到位,按照标准检查卡检查、督促、指导现场落实各项安全管控措施。
图1 管控流程
3.2.1 职能部室编制周检修计划
生产技术部、配电中心、基建部等职能部室召开周检修计划平衡会,编制工作计划。根据项目作业内容重点从多部门交叉复杂作业、电网运行方式、自然灾害、恶劣气候等管理方面开展风险分析、划定预警等级、明确到岗到位要求。安监部对预警分析、预警等级划分及预控措施的正确性、可操作性进行监督,最终形成检修(施工)计划在局OA上予以公告。
3.2.2 安监部发布风险预警
安监部根据已发布的检修(施工)计划,对其中预警级别为Ⅱ级及以上的作业项目,提前一天以手机短信的方式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对于非计划性停电(临时停电和事故性停电)风险等级相应提高一级进行安全预警。
3.2.3 基层部门开展作业危险点分析预控
(1) 安监部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标准,开展输电、变电、配电设备风险、作业行为风险、作业环境风险辨识与评估,并制订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形成安全风险库。
(2) 基层部门对照作业项目从风险库中抽取危险点辨识。各部门根据已发布的检修(施工)计划开展次级预警预控,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开展危险点分析,逐项辨识危险因素,从库中提取相应的安全预控措施,必要时进行现场勘查,并根据作业现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补充完善预控措施,编制标准作业卡(书),将危险点分析预控措施纳入标准化作业流程。
3.2.4 作业现场风险预控措施落实
(1) 作业现场实行危险点管控公示制度。利用“危险点管控看板”进行作业前的安全交底,将当日预警作业项目的计划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负责人及人员分工、作业危险点、安全措施及防范措施等内容进行公示。确保施工作业人员在开工前做到作业任务清楚、危险点清楚、作业程序清楚、安全措施清楚。
(2) 工作班成员认真执行标准作业卡(书),针对现场作业的危险点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各级管理人员重心下沉,查纠现场不安全行为和习惯性违章。
3.2.5 现场检查问题的梳理、分析、反馈
安监部通过安全值日师督查,对作业现场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及管理人员到岗到位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收集各部门在作业现场风险管控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针对违章特点和新发现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作业项目的风险等级划分和安全风险库,增强管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 组织计划环节的风险管控。科学地制订检修计划,统筹技改、大修、基建项目的协调配合,结合人力资源、技术装备、工作时间、后勤保障等客观因素,大力推行综合检修和专业检修。增强计划执行刚性,减少和避免重复、临时工作,有效提升保障人身、设备安全的可控度。
(2) 现场作业环节的风险管控。把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情况纳入生产控制流程管理,严把现场安全关、质量关。推行班前会和“独木桥”制度,全面分析现场作业的危险点和控制重点。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尤其要加强小型作业现场、抢修作业现场的风险控制。严格执行安全规程,深入开展反违章,严肃查纠管理违章、行为违章和装置违章事件。
(3) 加强安全“红线”的风险管控。根据各个专业的风险辨识结果,滚动修订各作业项目的“岗位红线”,将其作为员工作业行为的底线,严禁违反或逾越。同时,加强对“设备红线”的管理,对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设备进行现场标识,在“红线设备”的相应部位张贴醒目的安全提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声光告警装置。针对设备存在的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缺陷,面对具体的作业内容,从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上制订具体的安全防范措施。
(1) 开发企业安全风险库,对作业行为、设备、环境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并滚动修订完善。对设备安全风险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年初发布一次年度设备安全风险库,每季度末公布一次本季度设备安全风险库变动情况。
(2) 开发短信预警平台,根据预警等级适时发送预警信息。研发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加强对现场安全措施落实的管理及管理人员到岗到位的考核。
(3) 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横向衔接。工作负责人在填写工作票时,要通过关联系统将设备风险、作业风险、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导入工作票、危险点预控票等,确保危险点分析预控到位。
(1) 推进现场分层次考核机制。建立与完善班组检查、考核个人(奖惩金额由班组统筹),车间检查、考核班组及个人(奖惩金额由车间统筹)的机制,提高班组、车间自查自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强化月度绩效考核。相关预警的单位与部门未开展作业项目安全风险预警、预控的,每发现一次对相关责任部门的领导与责任人在“违章栏”中曝光一次,对责任部门的领导在考绩档案中记录一次。对责任部门进行月度安全执规考核,对执行不力的单位,实行“说清楚”制度,限期整改。
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机制以风险评估、危险点分析预控为主体,以克服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改变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为手段,通过科学预警,督促各级管理人员有效地到岗到位,通过超前预控,将安全措施落实到现场,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切实提高现场作业安全管理水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