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康璇璇,耿改智
(延安大学经管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总人口已将近14亿,其中农村人口就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龄化人口已达2.02亿,农村老龄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2/3左右,并且老龄化趋势呈现不断增长态势,预计老龄人口仍将以每年1 000万的规模递增,未来20年还将翻一番[1]。如此规模庞大且不断攀升的农村老龄人口,在医疗卫生、养老、生活等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消费需求将急剧增加。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晚年环境,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面对农村愈演愈烈的“空巢化”现象和家庭结构的弱化问题,政府和社会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宜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将承担更为重大的责任。
农村公共品是指广泛分布于农村地区的、关乎农村生产、生活,能同时被多人共同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或服务。公共品包括道路、水、电等,公共服务则涵盖村委会等管理机构、教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保障设施等方面。农村公共品消费既有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又有对公共服务的享受。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的投入力度,使农村居民对农村道路、水利、电力建设的消费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在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明显不足,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为18 022.6元,其中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合计为6 149.2元,占人均消费总额的34.1%,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6 625.5元,上述三个方面消费支出总和为1 896.9元,占人均总消费支出约28.6%,且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占城市居民在此方面消费支出的32.2%[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公共品的消费不足的状况制约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降低了农民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产生负面作用。
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增强,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得到了较大程度地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居民对公共品的消费。但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公共品的消费水平仍然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医疗卫生、养老、文体设施等公共品消费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消费在总量上仍显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品的消费差距更加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分析,在医疗卫生方面,虽然农村人均卫生费用在不断增长,但直到2013年人均卫生费用也仅占城市人均卫生费用的39.4%。两者相比之下,占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农村人口,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消费总量仍然落后于城市。在文体设施方面,全国的公共文化设施总体呈现落后状态,全国尚有207个县无公共图书馆,67.9%的乡镇没有文化站,农村居民面临想消费而无法消费的状况[2]。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上升,对公共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农村公共品普遍存在质量差的问题严重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第一,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中出现较多的“豆腐渣”工程,文化体育设施陈旧、落后,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设备落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对于大病难病往往无能为力,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差,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严重影响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预期。第二,公共品供给无法满足农民根本需求。农村家庭经济实力的提升促使农民对消费品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物质上,更多的转向对精神生活层面的提升,希望能够享受到与现代化生活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然而农村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大多是形象工程,农民不满意[3]。基于上述问题,即使公共物品供给充足,农民的消费意愿仍然无法充分激发出来。
合理的消费结构能够有效地检验人们需求获得满足的状况,并促进我国农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医疗保健、娱乐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越大,居民消费结构也更加合理化。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但是公共教育、医疗保险、文体娱乐的消费支出仍然较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质量难以得到提升[4-5]。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仍然较高,并且在公共服务方面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中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额的34.1%,而农村居民家庭占比为28.6%,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只占人均消费支出总额的9.3%,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则更低[2]。农村消费结构的不完善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生活的发展与进步。
农村公共品消费存在的问题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造成农村公共品供给、消费不足和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并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农村的发展面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核心思想是重城市轻农村、先经济后文化,这样的发展思路使得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使得农村的消费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距[6-7]。虽然近几年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通过免费义务教育、农村税费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对农民“多予”、“少取”方面确实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从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总体投入看,农村投入只占财政支出的3%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对农村的公共品投入则占财政支出的10%[2]。农村基础设施类公共品和养老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类公共品的供给仍然跟不上农村的消费需求,我国的农民基本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完全不能享受养老等公共保险消费,农村居民公共品消费水平难以提高,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无法缩小。
供给和消费是密切相关的,农村公共品消费水平滞后与现阶段我国在公共品方面实行的单一的供给模式不可分割。由于公共品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企业不愿提供也无力提供,因此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只能由政府单一提供。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一切产品均由政府统一提供、分配,造成公共品供给的国家垄断。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国家放松了对部分商品的管制,交由市场提供,而公共产品由于其特殊性,其供给仍然延续单一的供给主体,由国家垄断。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不断加大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然而,受财政能力限制,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物品数量少、质量低,很难满足农民对公共品多样性与高质量的消费需求,农村公共品的消费水平也难以提高。
沟通渠道是表达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的有效方式。这种沟通渠道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即表现为村民自治组织是我国农村村民依法自治管理本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作为一种组织机构,村民自治组织应该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保证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科学性、有效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一直是自上而下,领导个人拍板定案,农村居民常常被排除在决策之外,在关系切身利益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根本没有直接的参与权与表达权。这种自上而下的沟通机制,导致真正决策者做出的决定与真正需求者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造成所供非所需的结果[8]。
现阶段,农村公共品存在数量少和质量差的双重问题。解决农村居民公共品的消费,需要同时在这两个方面加以改善。
(1)中央财政支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在改善这方面的基本条件和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也要求中央政府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在公共品的供给方面要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进行财政补贴前要调查各乡镇的公共品供给状况,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需求。对经济条件较差且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的乡镇,应首先保障基础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基础性公共品的供给,对于经济条件较好且基本的公共品供给充足的乡镇,应为其提供适合其更高层次需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城市“反哺”农村。我国建国六十多年来,国家一直重视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甚至不惜牺牲农业以扶持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如今,城市具有发达的经济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繁荣的商业活动,具备一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功能。因此,城市应该发挥其带动功能,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如,在人力方面,可以通过送医下乡、送教下乡、城乡交流的方式,向农村居民传递信息、知识和经验,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在物力方面,可以免费提供一些关系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书籍、报刊,提供物美价廉的医疗设备、娱乐设施等。
(1)多主体供给。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其特殊性,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需求。对于公共品的供给,政府应该放松管制,改变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渠道单一导致的供给不足且质量差的状况,创新公共品供给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供给方式,引导企业、组织或个人积极参与到农村公共品的建设中。对于提供农村公共品的企业或组织,政府可以对其实施一定的政策优惠。为了保证社会力量提供的公共品符合质量标准和提高效率,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严格遵循一定的程序:第一,面向社会招标。确定公开招标的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发布公告,对中标企业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如,给予其一定的财政补贴,并提供减免税收、金融借贷支持等优惠政策,提高其参与公共品供给的积极性。第二,制定公共品质量评估标准,严把质量关,杜绝次品流入社会。第三,加强监督。对于中标的企业,政府在其生产和供应的过程中,都要加强监督,保证公共品的质量。
(2)多方式供给。公共品的特点使得政府作为提供主体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在建设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设施过程中,要不断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作为纯公共品,投资的成本比较高,除了中央财政以外其他社会团体难以提供也不愿提供。一是要强化政府提供纯公益性农村公共品的职能;二是要创新支农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公共品的建设上来,如可以对参与到公共品资金投入的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来;三是要有效利用财政政策工具,不断吸纳信贷资金的投入,继续采用政策激励的办法,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领域[9]。鼓励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着重提供为农村中小企业与农户需求服务的产品和信贷支持。
农村公共品供需矛盾的存在与农村居民需求表达不畅有关。为了使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首先,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意识。作为公共品的需求主体,农村居民应该增强自身的权利意识,积极参与到村组织的决策中去,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其次,建立一种反映农村居民需求的“自下而上”的表达机制,村组织要高度重视村民的需求,并在做出的决策中充分反映其需求,满足村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再次,有效利用政府网站、报刊、宣传栏、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专项建设资金数目、用途等相关信息。最后,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严密监督财政资金的流动方向。农村居民自身也要提高监督意识,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保障。从目前农村的老龄化人口及不断增长的发展态势来看,农村公共品的消费需求将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如何满足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高层次的农村公共品消费需求,将是今后政府和社会努力的方向。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完全依靠政府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支出是无法提高农村居民的公共品消费水平的,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改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也是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的现实选择,由此农村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将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1] 胡小武.“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宜居空间与建构逻辑[J].上海城市管理,2014(3):18 -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DB/OL].[2014 -12 -21].http://data.stats.gov.cn.
[3] 刘超.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物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消费经济,2010(5):29-32.
[4] 杨丽,陈超.政府公共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教育和医疗投入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7-65.
[5] 张晓慧,梁海兵.基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9):30-36.
[6] 赵彦丽.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7] 熊豆豆.我国农村居民公共品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104.
[8] 洪必纲.论我国农村公共品消费及阻力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1):9-10.
[9] 郭伟,曹琳剑.拓宽我国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途径之我见[J].现代财经,2009(10):77-8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