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 翻转课堂”视域下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

时间:2024-07-28

章明珠

(西安翻译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 西安 710105)

0 引言

探究式教学自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Joseph J.Schwab)提出后,在整个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发展,探究式教学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然而,实践中探究式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1]。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了培养出更具创新创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教育部办公厅发布《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2]。”而近几年掀起的“翻转课堂”无疑成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契机。

本研究将探究式教学策略应用到翻转课堂中,构建符合软件应用类课程的翻转视域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探究内容,逐步提高学生兴趣,渐进式挖掘其探究能力,线上线下无缝连接,实现课堂效能最大化,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切实做到在以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下,把重点聚焦在“学习”而不是“技术”,真正实现使用技术提升教与学质量的目标[3]。

1 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过于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缺少理论基础知识的沉淀

高校中的软件应用类课程如:Photoshop 平面设计、CorelDRAW、Flash、Dreamweaver网页设计、AutoCAD、Office组件等,这类课程,往往注重软件功能的讲解,即软件的应用,其中涉及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不深入,知识零散、不全面。对于接受能力强并喜欢钻研的的学生,会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教师会给予理论知识的引导,但大部分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层面的知识,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不利于学生今后学习的进一步提升。

1.2 课程学习集中在浅层次模仿阶段,缺乏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软件应用类课程实践操作性强,课堂一般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动手实践,而课堂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集中在软件的浅层次模仿阶段,缺乏师生间的深层次交流,此外,课程对学生的创造性要求较高,学习此类课程应达到应用软件进行作品的创作、设计层次,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1.3 软件更新速度快,缺乏探究能力的培养

软件应用类课程的讲授方式往往是“告知”,告知知识点、告知实践操作的注意事项等等,然而,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告诉学生,在软件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指望在学校学到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最宝贵的,不是知识的习得,而是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通过该能力的培养形成的独特的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提高的自身实践能力,激发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远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翻转课堂视域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解决软件应用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翻转课堂视域下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

2.1 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即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资料,自定步调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答疑解惑、学生协作讨论的互动场所。然而,翻转课堂并非只是教学流程的翻转,要实现翻转课堂的精髓,还需进行大量的尝试和反复的实验。为此,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研究,例如马秀麟[4]等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钟晓流[5]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与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相结合,提出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赵兴龙[6]提出翻转课堂有流程要素、技术要素和环境要素3个构成要素组成,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时,要根据渐进式知识内化的特质从不同层面综合考虑。本研究将探究式教学策略应用到翻转课堂中,在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的同时,发挥课堂效能的最大化。

2.2 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组成,学习者的知识产生于“情境”要素,凭借“协作”、“会话”要素,如他人的帮助,人们的协作、交流、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要素而获得[7]。探究式教学正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开展的,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协作交流等方式较好地达成意义构建。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过程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指出,学习结果中的操作技能分3个学习水平:一是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二是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三是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8],学习的内容呈现应按照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层次顺序进行,低层次类型的学习是高层次的基础,每一后继的学习形式实质上都是前一学习形式更加复杂的表现。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尽最大努力达到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完全吻合。

2.3 教学模式设计

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指出,只有当学生面临“适度的挑战”时,才会引发真正的学习[9],所以,本研究聚焦于翻转课堂的实践领域,根据软件应用类课程的特点,通过设置“适度的挑战”,构建渐进式三级探究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翻转课堂”视域下渐进式三级探究式教学模式

1.课前——构建第一级探究式教学

线上资源构建第一级探究式教学:导言→解释→任务→过程。对于软件应用类课程,探究的重点不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探究,而是软件的功能,故此阶段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教师设置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进入导言,着重进行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讲解,示范基本实践操作,发布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任务,学生结合视频知识的学习,形成解决方案,尝试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第一次内化。此阶段探究式教学的目标,知识认知、理解、简单运用,达到技能的模仿和独立操作水平,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级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准备学习任务单、视频资源、试题、素材等线上资源。其中,视频资源应为教师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录制的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学视频。视频资源具体包含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知识的具体操作,考虑到视频资源的视觉效果、时间长度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使用微课碎片化的形式进行呈现教学视频。试题分两类:一类是基本理论概念的掌握,此类练习通过在线测平台自动批阅统计;一类是实践操作题,这类题目不便于平台的批阅,需要教师课堂上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2.课中——构建第二级探究式教学

课中学生将课前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教师对课前的线上探究结果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结合在线平台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记录,进行重点、难点的重申,完成第一级探究式教学的交流过程,构建面对面第二级探究式教学:……→交流→导言→任务→过程→交流→总结。此阶段教师设置新的问题情景,发布新的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新的任务,尝试进行探究,分享交流探索结果,教师点评各种探索方案,最后给出总结报告。此阶段的探究式教学的目标,达到技能的迁移水平,通过适时有效地指导促进深度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第二级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设计课中任务时,从知识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增加难度,运用“有效失败”模式让学生先在挑战性任务中体验坚持、挣扎甚至失败,然后再提供适时启发指导、策略建议等[10]。学生在教师的适时启发指导下尝试探索,,通过小组协助等方式形成解决方案,实现知识的第二次内化。

3.课后——构建第三级探究式教学

软件应用类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软件功能的运用,而是应用软件进行创意作品的设计。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构建了课后第三级探究式教学模式:任务→过程。此模式在课程进行一个阶段后,由教师发布开放性任务,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情境,进行问题的探究。此过程学生遇到的问题可能在教学内容之外,所以,此探究过程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造性思维。

第三级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程度或者时间划分阶段,布置一定约束条件的开放性任务(如运用阶段内所学技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学生学会借助互联网资源解决遇到的困难,实现知识的第三次内化。

3 应用实例

以上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分析了学生以及教师各自的任务,下面以软件应用类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为例,对我校2015级电子商务专业的32人,从课程准备、课程实施、学生评价3个方面开展了翻转课堂视域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3.1 课程准备

首先,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的相关性,将本课程划分成3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包含若干个子单元,每个单元结束后安排一次开放性任务,课程结构设置,如表1所示。

其次,教师根据子单元准备供学生学习的线上资源。包括每个子单元的学习任务单、自行录制的微视频、微教案、PPT、线上客观测试题、操作题的素材资源等。

最后,以学院正在使用的超星数字化学习平台作为课程支持平台,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线上支持平台,借助辅助工具QQ群、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等,搭建在线答疑等学习环境。

3.2 课程实施

本文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第二学习单元中的“层”为例,依据翻转课堂下探究式教学模式(图1),其教学活动如下。

1.课前

教师录制“层”的微视频,讲解层的基本语法、示范“层”的基本操作。布置关于层的任务。任务1(难度系数0.5)使用素材资源(网页半成品)完成层的创建、大小、位置的调整、层中图像的插入等。任务2(难度系数0.7)使用素材资源(网页半成品)完成层布局网页。素材资源选择网页半成品的原因是,希望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到层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景。学生看视频学习,通过动手实践任务1、任务2,加深对层及属性设置的理解。此阶段任务难度系数不大,基本属于模仿阶段,但具体操作时,还是会遇到一些小障碍。

2.课中

教师根据课前平台记录的学习情况,对“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如层的z轴、可见性进行重申;对学生课前学习遇到的困难、提出的疑问,如层的重叠问题,层的对齐居中等,进行面对面指导。接着结合前一单元行为的知识,构建综合情景,给予一定的启发引导,发布任务3(难度系数1.0)层和行为相结合实现的显示隐藏特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层的可见性。发布任务4(难度系数1.1)利用层完成拼图游戏,帮助学生层理解层的拖动、Z轴等属性在特定情境中的含义。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结果,教师进行总结报告。

3.课后

表1 课程结构设置

本节结束后安排进入课后第二次开放任务(难度系数1.3),要求运用层布局,自定义网站主题,开发包含网页特效的网站。此时学生探究的问题,大多在教学范围之外,如学生完成自定义图片的拼图设计时,将图片分成相同大小的多个部分、使用脚本完成层的更复杂的特效等等。对于此阶段的探究,教师可以通过答疑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安排一部分进行课中的分享、交流。

3.3 考核评价

“翻转课堂”视域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学习过程,因此,其评价体系应包含这3个阶段的有效衡量。“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评价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评定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评定标准

3.4 实施效果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翻转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的总体认识和学习效果,对全班发出108份调查问卷,回收105份有效问卷,在此列举几个主要问题,如表3所示。

表3 问卷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89.3%的同学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系统,说明此教学模式有效延长了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大部分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跟老师进行了深层次交流,培养了自我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92.9%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都能提出3个以上有深度的研究问题,经过老师的启发点拨,70.86%的学生能独立解决提出的疑问。

4 总结

“翻转课堂”视域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主要突出3点。一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了知识的由浅入深、能力培养的由低到高、探究难度的逐渐递增,探究兴趣的逐渐递增,符合认知规律;二是实现了知识的多次内化。绝大多数知识的掌握都是通过多次内化循环来实现的。三级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借助不同的情境,渐进式分解知识难度,达到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三是通过经历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既定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问题探究与解决能力。翻转课堂视域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克服了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学现状中的不足,为高校软件应用类课程开展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