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7-28

王振铎, 王振辉, 边倩, 陈绥阳

(1. 西安思源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西安 710038; 2. 西安翻译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 西安 710005;3. 西安交通大学 信息科学学院, 西安 710043)

0 引言

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各方面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才供需关系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传统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和新兴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凸显,统一模式的教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教育部在2014年度首次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1]。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双创型”人才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高校,一方面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利用自身优势,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深刻变化着,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需要。

1 “应用型”人才与“双创型”人才的辩证关系

目前正处于高校转型的关键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统一认识,除了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总的来说,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与其它人才最主要的区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更新和传播,因而学习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此外,应用型人才还应具备创新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能否运用所学先进理念和知识推进实践的重要标志。当然,应用型人才除了在知识和能力及实践方面要制定较为详细的规格标准外,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也必不可少[3]。所以应用型和双创型人才培养是统一的,应用型是关键,双创型是应用型的更高目标。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对应用型的认识片面

学校管理者和广大的教师对应用型的认识不到位,造成许多应用型试点院校“穿新鞋、走老路”,不断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以便突出技能训练,但这些训练,往往缺乏新意、学生照搬老师的成果,造成技能学习并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对理论知识更加缺乏,工作中缺少想法,没有创新意识。

2.2 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高校内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成为各级人员主动的意识和行为。一些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生源在减少, 录取分数降低了,招收的学生质量明显不如以前了,能够维持正常的教学就已经足够了,哪有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自管、教、学三方面的积极性都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

2.3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

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未根本性转变。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未真正建立有效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即缺乏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计划。只是加强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未有实质性的培养模式。

并且,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教师认为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未体现对教师的奖惩措施,教师没有这方面的积极性。学生方面仍认为学习专业知识已经力不从心,更关注课程的过关与否,创新创业与自己关系不大。

2.4 创新和创业教育缺乏称职的师资

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师资的学历资格方面已经明显提高,能够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师资明显缺乏。第一,很多年青的高校教师未经历企业的专业锻炼,直接从“学校进入学校”,缺乏实践技能,没有企业级项目经验。第二,有些教师学历、学术水平很高,但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师资的要求。这些教师不在少数,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 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 因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 自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3 建立二者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转变人才教育观念,在应用型基础上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要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切实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从管理者到教育者,都要把应用技能的表面能力培养上升到应用创新和创新应用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人才。

3.2 优化培养目标,满足“双创”要求

培养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紧缺人才的关键,也是学生就业和成才的起点。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 “双创型”人才的普遍特征。即“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4]。二是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以软件类人才为例,软件就是提供企事业单位、家庭、个人管理需要的电子化服务。所以,软件类“双创型”人才必须具备知识创新、头脑创新、管理创新等要求,并能快速捕捉用户的需求。

3.3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好的教学方法,易于知识的传授和吸收。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双创型”人才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以教育理念的创新,来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这就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同时,加大教师科研与教学的衔接程度。把更多好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够看到更多课外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多以案例、任务、项目式教学为主,紧密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具体应用,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会激发出来,潜在的创新意识也会萌发。

3.4 强化校企协同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教育[5]。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第一,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校企共建软件工程研究所,将项目下发到学校,由校内指导教师和学生组建开发团队,真刀实枪地进行项目开发,积累实际的开发能力;第二,校企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技能型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设计型、创新型实验的比例;第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含金量。严把论文题目关,题目大量来自于生产现场和科研项目,每年的题目不能相同,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同时,增加企业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实践指导。

3.5 加强学生专业社团、第二课堂,拓宽培养路径

为适合“双创型”人才个性化的发展,因材施教,广泛开展学生专业社团、第二课堂等个性化教育氛围。“第二课堂”以其管理的开放性、教学组织的灵活性、资源整合的广泛性、资源配置的自主性等方面凸显它的优势,是“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6]。“第二课堂”时间自由、内容广泛、知识交叉互补、统一性强,能够锻炼团队精神,有助于学生尽早成为社会人。并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思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专业社团更能够明确专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在指导教师的教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愿望得到加强,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3.6 改变人才评价方式

质量考核是确保教学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当考核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的相一致时,才能对“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否则,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墨守陈规,无法适应社会需要,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质量考核与人才培养是相互作用的,人才培养需要依赖科学的考核制度,而人才的培养反过来又能促进科学的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考核方式要科学。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考核应强调人的整体素质更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考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考核方式的改革要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其次,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摒弃死记硬背的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内容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欲望;建立开卷考核方式,让每个学生有自主发挥的机会。

3.7 双创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关键是队伍[6-7]。“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技术,同时具备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念,能够将科研和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易于接触,培养这样的师资高校必须花大力气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素质,激发教师成功转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三高一低”群体优势,完善教师师资提升和培养的相关制度,通过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夯实知识根基和知识结构,吸收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知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多渠道、多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积极鼓励教师服务社会、进入社会兼职锻炼等。

4 思源学院的创新教育体系

4.1 创新机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思源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当期“双创”教育的稳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内构建了青年教师创新研究会、大学生创新协会、发明创造实验室和创业实验室,中国创造学会高校实验基地、陕西省创造学会、学校创新文化节委员会等机构。创新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西安思源学院创新体系图

4.2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我校是较早开展创新能力系统培训的高校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校的创新教育已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学院成立了“创新教育领导小组”,研究、规范、指导全校的创新教育工作;成立了创新教研室,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教育各项具体工作,学校将创新教育课程列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基础必须课,公开出版《创新思维与能力》《大学生创新教育》《开发创新思维》和《高校创新教育》等教材,满足教学需要。创造发明实验室和创业实验室已经成为师生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有多个学生创新创业社团[8]。

创新文化节已经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的品牌活动。在已经完成的十四届创新文化节上,展示的5000多个项目作品都是由学生创造发明的,已有几十项发明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并且多次在全国和省级各项创新创业比赛活动中获奖,特别是2016年有6个大创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我校工学院14级自动化专业学生组成的思源“蛋蛋”创新团队荣膺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总决赛终极冠军,并获得赴德国学习交流访学的机会。

5 总结

应用型本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更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应用型人才插上创新、创业这对翅膀,必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更多、更大的贡献。本文从诸多方面提出了建立应用型本科“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措施。但双创型人才培养与各专业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此基础上,针对专业的特殊性,构建个性化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