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 本刊记者 刘红伟
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起步之年,是“十四五”战略规划贯彻实施的关键之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补短板、扩内需、增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2022年,将如何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将有哪些重点部署……在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张小宏,办公厅主任李晓龙一道,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话题进行了介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补短板、扩内需、增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王蒙徽表示,在城市更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农房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有着巨大内需潜力。
“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的人口规模、家庭数量仍在持续增加。目前,我们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100万,住房的刚性需求比较旺盛。2000年以前建成的大量老旧小区,这些住房面积小、配套差,质量也不高,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要求都比较迫切。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也对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方面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王蒙徽说。
基于此,王蒙徽表示,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动扩内需、稳增长,为促进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作出贡献。
一是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努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二是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2022年将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新筹集公租房10万套,棚户区改造120万套。加快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
三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前几年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促进存量住房用途的调整等措施,把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发展工程做好。
四是推进燃气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大工程。力争开工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管道约2万公里。同时,将有序推进城市供水、排水、供暖管网改造、防涝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五是大力推进“新城建”(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体系,全面推进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能建造,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打造示范基地,加快“新城建”项目落地。
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将推进适老化城市、社区、住房的建设和改造,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等工作,努力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积极作用。
在我国广大城市和乡村,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乡建设中做好统筹保护、利用、传承,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特别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一大批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挖掘、认定和保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2021年5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1982年我国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40年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的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文件,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李晓龙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李晓龙认为,《意见》明确了“要保什么”“怎么保”“怎么管”三个根本问题。
据介绍,为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开展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编制完成《全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建立了国家级保护对象的保护名录和分布图,在陕西省、云南省开展了省级规划纲要编制试点;开展了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总量达到1200余片,与2016年底相比数量翻番,历史建筑总量达到5.75万处,增长近5倍;对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监督检查,建立了国家名城保护评估制度,综合利用多种形式加强评估工作……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如何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及精神?李晓龙表示,将从以下4方面推进:
一是推动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重点推进省级规划纲要编制,推动形成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局面。
二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继续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常态化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为完善保护对象类型,将组织开展第一批中国历史地段的划定工作。
三是推进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持续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补足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短板,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触摸到遗产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按照全覆盖的要求,组织开展专项评估,对各名城保护传承的工作情况、保护对象的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综合运用评估成果,推动问责问效、问题整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年,为实现“双碳”目标,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对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要求转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据张小宏介绍,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高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绿色建造、政府采购绿色建材、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等试点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悉,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抓紧推动出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建设。一是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推动组团式发展,加强生态廊道建设,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加强既有建筑拆除管理;二是建设绿色低碳社区,加强完整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优化城市建设用能结构,推进绿色低碳建造。
第二,打造绿色低碳乡村。通过构建自然紧凑的乡村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等工作,全面促进乡村节能降碳。
第三,强化保障措施。重点是要研究建立两个体系:一是建立城乡建设统计监测体系,编制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统计计量标准;二是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碳排放量动态监测和对节能降碳工作的客观评价,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共同推动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2020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加快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5G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地的集成应用。
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北京冬奥会刚刚结束,大家也都注意到了,极具科技感和中国风的冬奥场馆已成为本届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像冰立方、冰丝带、雪飞天、雪如意等场馆,备受社会好评。这些场馆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践行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充分应用智能建造和装配式技术,很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既集中体现了我国工程建设水平,也有力展示了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既集中体现了我国工程建设水平,也有力展示了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广阔的发展前景。” 张小宏说。
张小宏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重点从5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是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在一些城市开展试点,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产业基地,加快完善智能建造支持政策,打造完整产业体系,培育智能建造新业态新模式。对试点中形成的好的做法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二是加快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数字设计体系,提高建筑方案创作水平和施工图设计精细化水平,促进设计、生产、施工协同,提升建筑品质。
三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立以标准部品部件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数字化生产体系,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
四是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共享和供需协调,提升建筑产业链整体效能。
五是推进建筑机器人典型应用。研发关键技术,编制相关标准,形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机器人产品,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提高工程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切身体会。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如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居住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411个城市共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3万亿元。城市更新不仅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李晓龙说,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更新行动是个系统工程,就是以城市整体为对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城市体检评估为基础,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路径,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
下一个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从健全体系、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管控底线、提升品质、提高效能、转变方式等7个方面,指导各地稳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一是健全体系。加快构建国家城市体系,明确不同城市战略定位和核心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根据我国城市化特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市化建设,推动县城绿色低碳建设,使返乡农民回得去、进城农民留得下。
二是优化布局。核心是协调山、水、城关系,调整城市空间、用地、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开展城市生态修复,促进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
三是完善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新改造,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提升城市服务和安全韧性水平。
四是管控底线。对城市规模、密度、强度、特色风貌、安全韧性等划定底线,限制城市无限扩张,严格管控建设超高层建设,防止大拆大建。
五是提升品质。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风貌管理,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推进城市适老化建设改造和既有建筑改造,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
六是提高效能。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能建造、智慧城管,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七是转变方式。落实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转变由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方式,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又是潜力巨大的发展工程。近年来,各地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惠民生扩内需、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56万个,惠及居民965万户,超额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2019年—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了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000万户。在各地改造过程中,共提升和规整水电气热信等各类管线15万公里,加装电梯5.1万部,增设养老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
张小宏介绍,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协调配合,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继续深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一是有序实施改造计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抓好新开工项目和往年开工的续建项目建设,切实抓好工程质量,确保改造进度和效果;二是探索可持续推进模式支持各地继续在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吸引市场力量参与、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完善配套政策制度等方面加快探索,进一步健全组织实施机制;三是加强督促指导。进一步完善巡回调研和帮扶指导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和可复制的政策机制,支持和引导各地真正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张小宏同时介绍称,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国2341.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问题。“2021年云南、青海等地连续发生了6级以上的地震,经过改造的农房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没有发生整体性倒塌,也没有发生一起因房屋倒塌致人伤亡的事件,当地群众称改造加固后的农房是‘保命房’。”
2021年,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在选址布局、农房建设、村庄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12条基本要求,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指导各地尽快制定当地具体的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相关要求;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文化传承、村庄类型等要素,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庄组织开展试点,探索并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和运行,是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2021年围绕着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了房地产长效机制,市场情况总体是平稳的。”倪虹介绍,一是住房成交量保持正增长。去年全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到15.65亿平方米,为近几年来的新高,同比增长1.1%;二是房价涨幅有所回落。去年70个大中城市,一手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分别上涨2%和1%,涨幅比2020年回落1.7和1.1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了正增长;四是去化周期仍处在合理区间。
谈及2022年的总体考虑,倪虹表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加强预期引导,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一是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把城市的主体责任和省级政府的监督责任落实好,保障刚性住房需求,满足合理的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二是增强调控政策的协调性和精准性。加强土地、金融和市场监管等政策的协同,加强部、省、市的调控联动,加强对城市“一城一策”政策的指导和监督。
三是坚决有力处置个别房地产企业因债务违约所引发的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以法治化、市场化为原则,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属地政府管理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
四是持续整治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管新机制,大力整治房地产开发、交易、租赁、物业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保障性租赁住房坚持小户型、低租金,有利于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倪虹介绍,在人口流入较多的40个重点城市,2021年已经筹集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预计可以解决近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同时,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达到了70%,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良好态势。
倪虹表示,今年将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抓好落实土地支持政策、落实审批流程再造和简化、落实中央补助、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水电气价格政策、落实金融政策支持等方面工作。“十四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据了解,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些重点城市,都提高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占比,普遍占新增住房供应量的40%—45%以上。”
“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重点抓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改革创新和法治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工作,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王蒙徽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