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 张利
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首钢滑雪大跳台,从创意到建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不久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张利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了题为《建筑:来自我们,为了我们》的演讲,揭秘了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的故事,阐释了北京冬奥会所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2016年,我们开始进行张家口赛区的规划设计。
大家可能认为,设计是“无中生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好的设计的产生,都源于一个好的设计问题的定义,而好的设计问题的定义则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和这个项目的产生、发展甚至整个生命周期息息相关的所有人。具体到冬奥项目,它和赛事举办、政府管理决策、所有参与冬奥会的人以及普通老百姓都有关系。因为设计来自生活,好的设计一定是以生活为模板出发的,好的设计是为美好生活服务的。
因为美好生活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所以设计首先要从模糊的问题中提炼出清晰的任务。对于大型场馆建筑来说,主要需解决四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是共享任务。比如在一个办公室里,可以有办公、研讨、午餐、聚会等不同的可能性。一个有边界的、被一群人所共享的空间,可以完成多功能的灵活布局的任务。一般来说,共享任务的尺度在100米以内,大家可以看得见,可以一起互动。
第二是漫游任务。比如,在颐和园700多米的长廊里,参观者可以步移景异,不仅有湖边的景观,还有雕梁画栋的故事。漫游任务一般在100米到500米的空间内,有明确的开始点、结束点,有景致变化、节奏变化。
第三是目的地任务。举个例子来说,无论是家庭出游还是单位团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都是理想的目的地,因为它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游乐空间,可以在其中畅游或驻留2.5小时。这就是目的地任务的原则——“2.5小时慢行体验”。这样的目的地,距离一般大于1公里,能够让人驻留,给人愉悦的体验,留下深刻的记忆。
第四是标识性任务。在一座城市里,通常有一些知名地标,比如巴塞罗那奥林匹克电视塔、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承德的磬锤峰,它们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识。通常它们的体量较大,远远就能被看见,成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
北京冬奥会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首钢滑雪大跳台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们是为了承办跳台滑雪这个“超人”比赛项目而专门建设的。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位于张家口地区。在2013年开始筹备申办北京冬奥会时,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派出上百人的团队,遍访北京周边的群山,寻找可能举办冬奥会的地点。冬奥会对山形地貌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跳台滑雪运动要求山顶到山谷的落差达到140米。跳台滑雪这项运动除了对竞赛设施有特殊要求外,还对运动员有严格的要求。跳台有90米—140米的落差,运动员通过助滑、起跳,以80公里—90公里的时速飞行,最后落地,这需要承受极大的生理和心理考验。只有那些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运动员,才能从事这样的极限运动。一句话,这样的运动场馆不是给常人准备的。
首钢滑雪大跳台也同样如此,它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项目的场馆。滑雪大跳台运动是一个高难度的极限竞技运动,运动员要把自己抛起来,离开底下的承接面达到14米—15米,而跳台滑雪飞行时与底下承接面的距离仅在3.5米以内,所以滑雪大跳台运动是极限冰雪运动中的极限。
毫无疑问,这些“超人”场馆在冬奥会后的再利用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一个设施仅仅给经过训练的“超人”运动员使用,那么它势必在赛后很难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奥运比赛场馆、重大的会展设施在盛会过后被闲置甚至拆除的原因。这种大型赛事以后,一些主要场馆由于缺乏实际用途而长期闲置导致老化的现象,被称为“白象效应”。
而我们设计的目的,是希望这样的“超人”场馆及设施在未来能够服务于大众,能够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在2022北京冬奥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提出,“超人”场馆一定要向常人靠拢,场馆不仅要为赛时设计,也要为赛后设计。
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把传递中国文化列为主要课题之一,也就是要把冬奥会场馆打造成地标建筑。
先来说说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为什么叫“雪如意”。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赛道分为HS140大跳台和HS106标准跳台,140大跳台长度110米、落差135米,106标准跳台长度106米、落差115米。S形曲线的赛道在视觉上具有非常明显的识别性,所以我们开始寻找它与中国文化符号之间的联系。从椅子的扶手、博古架的细节,到彩云图案、刀剑的剑鞘等等,最后我们发现,中国文化符号中与S形赛道最契合的就是如意。“如意”是中国传统的吉祥之物,外形和灵芝相似,象征着顺心如意。
如意的几何特征,包括柄身、柄首和柄尾。柄身本身就是S形曲线,很容易和赛道结合在一起,柄尾部分被设计成赛道底部的结束区和观众区。那么柄首怎么办?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冬奥会跳台滑雪比赛的顶部出发区从来没有设置过大型建筑。我打电话给当时国际雪联负责这项运动的竞赛主任瓦尔特•霍费尔,我问他:如果我们准备在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赛道的顶部修一个直径80米的巨大空间,可以吗?他说以前确实没有过,在电话里沉吟了半晌后,他表示只要不往赛道上落下东西,就可以。我接着打电话给赛道设计师德国人汉斯•马丁,他设计了上百个世界滑雪锦标赛以上级别的赛道,本身也是一位建筑师,他表示,以前的国际滑雪比赛场馆确实没有这样做过,但是如果北京冬奥会的这个建筑是为了赛后服务,那么他们是支持的。于是,就有了位于“柄首”的顶峰俱乐部。
远远望去,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中间柄身部分是赛道,赛道侧面的边用于防风。跳台滑雪怕侧向风,侧向风一旦把运动员吹出底下有承接面的赛道,就容易出事故,所以侧向需要防风。防风设施是一项昂贵的构筑,索契冬奥会修了400米防风网,平昌冬奥会修了近700米,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因为有了“如意”的两边,只需在山脊背侧增加100余米防风网就可以了。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灵感,则来自跳台竞赛剖面曲线与敦煌“飞天”飘带形象的契合,因此首钢滑雪大跳台又被称为“雪飞天”。滑雪大跳台这项运动的英文名字叫“Big Air”,有向空中腾跃、飞翔的意思,运动员从助滑到起跳、翻滚、落地,最大限度地往空中腾跃。所以,中国非常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就成了表达这项运动动感曲线最好的载体,以飘带曲线构筑的建筑外形十分优美、流畅,传递出中国式的浪漫。
以往冬奥会跳台场馆的跳台落差超百米,普通人用不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在设计之初就为赛后利用动足脑筋。
在冬奥会场馆中,有一个被称为北欧组团的场馆群,也就是北欧两项运动(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加上冬季两项运动(越野、射击)。这几个项目的场馆群,对赛后利用来说很有潜力。于是,我们决定以北欧组团的场馆群作为将来游客驻留的目的地,实现“2.5小时慢行体验”。
除了竞赛设施以外,我们附加设计了一个供游人慢行的步行桥“冰玉环”。我们最终实施的方案是采用不封闭的办法,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3个场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慢行步道系统。空中步道“冰玉环”周长1.7公里,距地面高7米,便于观众往返于场馆间,形成慢行体验。根据测算,每一位观众能在整个北欧组团的场馆群中停留约185分钟。
同样,“雪如意”从顶峰到底部,也隐含着一条游人专属的旅游线路。“雪如意”里有两个大跳台,两侧设计有4条连续的台阶,作为徒步线路。也就是说,大家可以完整地沿着跳台的长度从山脚爬到山顶。这显然不是为了竞赛准备的,而是在没有比赛的时候,可以让游人一边爬这些台阶,一边观光拍照,形成连贯的漫游。
“雪如意”的顶部有一个“大圆环”,远远望去像一艘飞碟。这就是拥有可容纳500人的报告厅的顶峰俱乐部。冬奥会后,它可用于举办会议和会展、接待旅游观光等。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它还能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观景视角。其中,有一个小故事。跳台滑雪运动员在开始助滑前,有0.3秒的时间环顾四周,这对运动员起跳的心理状态和未来的表现有很大影响。于是,我们调整了原来设计的跳台方向,往北旋转了20度。如今,站在起跳点上的运动员,在助滑前能看见远处山峰上的长城遗迹以及整个山谷,这种文化的联想也许能给运动员带去更多的心理帮助。后来,我们在没有比赛的时候做过测试,观众或游人最希望停留的地点,也正是在这个起跳点的附近,因为那里的观景视角是最漂亮、最震撼的。
“雪如意”底部的体育场也值得关注。跳台滑雪场的结束区一般要做一个反坡,这样运动员减速减得快。但是这样做,底下就不能建体育场,也不能设计环抱式的观众席。我们和国际雪联的管理人员反复商量,最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现在,“雪如意”的底部是一个标准足球场,观众席以马蹄形环绕,这样,冬奥会之后,这个场馆可以举办各种比赛、大型演艺活动等,可容纳观众1万人。2020年12月,河北省第二届冰雪运动会的开幕式就在这里举行,这是它第一次作为多功能室外体育场来使用。
与建在自然山体上的“雪如意”不同,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更多的是来自城市的关注。
在国外,滑雪大跳台这个运动项目,粉丝多是25—35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喜欢一边喝着啤酒、唱着摇滚,一边观看比赛。这个比赛项目的选址最后定在永定河边的首钢工业遗产区,这里有冷却塔、冷却池、高炉、料仓,场景很酷。就这样,世界上第一座永久性的滑雪大跳台与中国工业遗产结合在一起。
作为一个工业遗产的改造项目,首钢已经是北京城市更新的名片。我从小在北京长大,对首钢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那4个冷却塔,前面的冷却池,加上作为背景的西山,形成一条天际线。首钢滑雪大跳台应该怎么延续工业遗产的记忆,又不破坏这条天际线呢?我们决定求助于人因技术,来确定滑雪大跳台的位置和方向。我们把所有可能选择的方向,从东南方向开始,每5度制作一个测试场景,然后请来那些在首钢生活了三四十年的老工人、老管理者一起来帮助判断。经过测试数据得出的结果,与设计师的选择有很大的相同性。最终,我们遴选出最佳的审美角度。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如今那些老首钢人会热心地向别人介绍:“这是我们首钢的滑雪大跳台。”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首钢的”这几个字是最大的鼓励。
运动员比赛时,经过冷却塔倒映的影子,步入斜行的电梯上到出发区,从电梯走出来,整个首钢园区就在底下,远处城市尽收眼底,这构成一种很兴奋的起跳心态。对观众来说也是一样,冷却塔永远是观看比赛时的一个绝妙背景,特别是夕阳西下时,非常壮美。曾经在这里参加过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的选手表示,大跳台给人以梦幻般的未来感。
首钢滑雪大跳台同时带动了首钢老工业园区的改造,这个改造是为了以后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无论是群明湖景观步道还是首钢的高线公园,这里都是亲子游览、摄影、娱乐、体育休闲的好场所,实现了工业遗产记忆和现代生活的完美互动。
如今,奥运场馆所面向的群体,已经从服务体育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扩展到更多喜欢体育的普通人、喜欢文化旅游的家庭以及喜欢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大众。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所依赖判断的数据,永远来自生活,来自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而依赖这些数据去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建筑必须来自我们,为了我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