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张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当前,随着城市规划进入精细化调控的阶段,城市设计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尺度渗透到城市规划过程中,且成为城市规划管控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引导方向。以存量用地更新为主的建成区,要落实城市设计的理念、方案、管控要求,就显得捉襟见肘、障碍重重。因此,如何落实城市设计、实现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有效的城市管控方法,是当下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城市规划需要借助精细化、地域化、特色化的空间形态与城市设计手法,实现多样化控制方法的相融合、当地元素与经典做法的相融合、前沿理念与实际问题的相融合。然而,在实现节点城市设计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仍然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难点一:刚性管控与弹性管控,如何把控“度”,使其既能达到城市设计的效果又能便于实施与管控。
难点二:垂直空间上功能复合,且各层的功能边界不一致,如何保障垂直交通、建筑结构以及土地出让管理。
难点三:公共空间与物业空间衔接,如何做到既能与城市功能完美融合,又能保障公共空间需求。
火车南站位于成都市城市南北中轴线上,是连接成都市两大城市主中心(老城中心与天府新中心)的重要节点,更是成都南向的城市门户。同时,火车南站片区地处两个区的交界,铁路以北是成都市五大老城区之一的武侯区,铁路以南是成都市近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从1960年建成至今,火车南站经历了站房的迁移、客运与货运的转变,目前,站房位于铁路南侧,以城际铁路客运为主,承担着成都市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的职能。火车南站汇集地铁、高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服务人群复合多样。
火车南站虽然位于成都市城市南北中轴线上,是城市重要门户节点,但紧邻铁路的两侧,主要为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多层住宅,目前已无人居住,环境脏乱,其建设形象与中轴门户极不匹配。在南北两侧用地功能、建筑质量、建设风格等方面,也存在本质性差异。铁路北侧主要为均匀有序的居住功能区,铁路南侧则为近年新建的大体量现代商业集聚区。
火车南站周边用地权属极其复杂,紧邻铁路两侧大部分为铁路部门用地,剩余相对完整的用地分别为武侯区和高新区统征地,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零星已出让用地,因规划管理部门和交通主管部门的行政审批主体不同,沟通协调难度极大。同时,由于权属的划分、用地形状异形,规划布局存在较大的挑战。
由于铁路以及人民南路立交桥的分割,火车南站片区道路交通到达性差、南北联系较弱。火车南站汇集地铁、高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并配套有公交枢纽,交通资源丰富,但目前各系统相对分离,多种出行方式的接驳条件较差,区域内整体交通较为紊乱。
城市设计往往以城市设计导则的形式,明确建筑形态、公共空间、交通系统、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关要求。而对于城市中不同地段,控制侧重点大有不同,因此,需要结合项目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引导。根据其在城市总体格局中的定位,对城市设计进行分级管控。
火车南站的定位为城南会客厅,打造成公共活动中心,侧重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结合项目特点,首先,应控制建筑形态,塑造门户形象;控制建筑群高度,形成高低错落的城市天际线;控制塔楼的位置,凸显人民南路上太阳神鸟标志物;控制地标建筑的高度,塑造成都市南北轴线上空间节点。其次,控制公共空间,打造城南会客厅。控制贴线率,强调街道开放空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控制交通系统,倡导公共出行。控制公共慢行通道,打造南北贯穿、东西互通的绿道空间;结合地铁站点、大铁站房控制公共通道,综合考虑公交、地铁、网约车、私家车流线,控制其停放位置和交通流线;控制出入口位置、公共停车场、慢行交通通道等。再次,控制地下空间开放及开发深度,统筹地铁、大铁以及物业空间之间的联系;严格控制地下空间退界,确保铁路沿线的公共安全;控制地下公共通道、下沉广场的位置,确保留有足够的疏散空间等。最后,控制绿化率、绿视率,实现公园城市的绿色、共享。
同时,结合火车南站的定位,解析并提炼出其核心控制要求,实行严格控制,其余方面结合城市设计导向,实行引导控制,实现城市设计效果与实施管控的结合,使其成为可实施的门户地标。(表1)
表1 火车南站规划控制要素表
为了创造丰富的城市文化和良好的环境品质,提升城市空间活力,解决区域交通瓶颈,火车南站的改造采取了TOD 模式下站城一体化设计,土地使用高度复合;为了便于规划管控、土地使用权出让,还采用了地上、地下分层控制形式,对空间建设范围、用地性质、公共空间、建筑形式等控制要素进行了分别表达。
结合城市设计方案,项目团队在竖向功能复合的区域根据标高进行划分,从上到下分为平台层(相对标高10.8米及以上)、地面层(相对标高0.0米-10.8米之间)、地下城(相对标高0.0米以下)。
结合城市设计,明确划定上盖公园的四至边界,并将其用地性质控制为公园绿地,按照公园绿地相关建设要求执行,确保上盖公园公共开放、建设容量适宜、环境品质优良。
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控制各个地块的四至边界、用地性质、建设容量、兼容比例、建筑控制线等要素,将城市设计中需要严格控制的内容落实到每个地块指标表中,将城市设计引导的内容以条文说明的形式进行引导。
为了便于铁路客流的出行,将铁路站厅布置于地下负二层,与地铁换乘大厅直接相连,通过地下通道与公交枢纽直接相连,并通过垂直交通与地面层直接联系;为了保障铁路站房足够的集散空间,在地下层根据详细城市设计站房边界,划定铁路站房空间,将其控制为交通枢纽用地,在其外围紧邻的公共空间划定为站房控制区,确保其公共性能和功能使用,如图1所示。同时,基于详细的城市设计方案,进行分层控制,使得控规表达清晰、规划管控明确。
图1 火车南站分层控制示意图
引入“功能性空间”概念,完成公共空间与物业空间衔接
火车南站采用高度复合的站城一体化设计,解决站城分离、交通分割等问题,同时,公共空间与物业空间也将复合使用。平台层是以城市公园形式建设的开敞性公共空间,地面层融合了市政交通、转换枢纽等公共空间,地下层更是控制了铁路站房公共空间以及联系地铁、交通枢纽等的公共通道。
在整个综合体内部,为了保障公共空间,引入“功能性空间”概念,即在各平面层,通过功能性空间控制线的形式,界定出公共空间或者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功能性空间均留有对外独立出入口,确保其公共开放和功能使用。物业在保障功能性空间的前提下,方可安排各建筑功能。通过功能性空间的界定,既能满足城市公共功能,还能集聚人气、激发活力,带动综合体的整体业态发展,如图2所示。
图2 火车南站功能性空间示意图
火车南站改造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中心城区以存量用地为主、土地资源极其紧缺的改造项目,其主要特征和突出问题也集中体现了城市规划精细化调控阶段的问题焦点,本文以成都市火车南站改造为例,深度解读其项目背景及区位,剖析项目难点根源,以创新的思维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探讨有效的城市设计管控方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