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孙冰
如今,互联网的渗透力正在从消费互联网转向工业互联网。无论是成熟庞大的跨国公司,还是创新性的国内名企,抑或是不知名的江浙小厂,都面临着这样一个抉择:不拥抱互联网是“等死”,但拥抱互联网也有可能是“找死”,就像10年前商家们曾经面临的抉择一样。当然,能活到今天的商家,很多是曾经“找死”的那一批。
但是,当这个大热的宏观概念具象到一家工厂的维度,到底如何去数字化、互联网化一家工厂?工业互联网究竟如何才能真实落地?
“我们是主动‘找死的那种。”常州天合光能采购总监姜芬兰笑言。已成立20年的天合光能集团是国内排名前三的新能源企业,在光伏组件等多个领域位列全球首位。
姜芬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6年天合光能开始酝酿战略转型,希望进入一个“更大的领域”——智慧能源及能源互联网。一方面是战略转型带来的经营模式转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成本压力以及数据系统、跨国采购的需求,使得天合在生产环节、整个供应链协同等方面都有非常迫切的数字化需求。
为此,天合开始与阿里巴巴的1688平台合作,从MRO采购管理(编者注:MRO指企业用于维护maintenance、维修repair和运营operation的物料和服务,属于非生产原料性质,但占据大量成本)开始进行数字化、互联网化改造。
据姜芬兰透露,天合每年的MRO采购金额在2亿~3亿元,负责的专职人员有20~30人,但依旧疲于应付,效率低成本高。从2016年开始,天合开始逐步把MRO采购迁移到互联网上进行,通过阿里巴巴的1688平台发布采购需求进行公开招标,经过询比价,邀请中意的卖家进行挑选。“一个我们常用的设备,之前线下采购价格为3.98万元/个,通过网络很快找到了售价只有2.5万多元的卖家。现在我们每年可以节省下3000万~4000万元的成本,而且人员也减少到10人。”
更让姜芬兰兴奋的是,当天合光能的采购系统数字化,并与阿里巴巴进行数据打通之后,可以实现电子对账和电子发票以及享受各种供应链金融服务,采购节奏加快,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明显高效了许多。
在与1688合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之后,天合光能又开始与阿里云的ET工业大脑进行合作。“我们在制造过程中,制造的成品率越高,成本就越有优势,所以我们在电池片的制造过程中引进了阿里云的数据监控,一旦发现了半成品,就直接把半成品拿出来,防止做完之后增加不良品的成本。”姜芬兰说。
例如,光伏切片生产有着十分精密的工艺流程:一根仅0.1mm粗细的钢线不断摩擦硅锭,最终切出一片片仅0.2mm厚的硅片。车间的湿度、温度、砂浆上下部温度、导轮上下部温度等上千个参数在实时影响着生产。如此复杂的生产环境下,人工经验很难100%地保障产品质量。
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最关键的因素是打通数据,让数据成为核心的基础设施。
数字化改造后,标准化车间所有端口的数据会传入工业大脑,随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所有关联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计算,精准分析出与良品率最相关的60个关键参数,并搭建参数曲线,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控制变量。
据悉,通过与阿里云ET工业大脑进行合作,天合光能4条试点生产线上的电池片A品率已提升7%,营收增值逾2000万元。目前,天合光能正在用阿里云的技术改造更多的生产线,预计完成后年利润可提高数千万元。
消费互联网主要是连接人与商品、人与信息、人与人,连接手段从PC发展到手机等移动终端;而工业互联网则更为复杂,除了上述连接外,还要连接机器设备、应用系统、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政府部门、相关组织、客户用户等,连接手段更加多样,包括各种IoT设备,也就是万物互联。
业内人士介绍,工业互联网包括生产制造域、供需链生态域和用户需求域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生产域的互联,实现应用与设备的互联;二是供需链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上下游企业间的业务互联,实现企业间的共生共赢;三是通过基于数据的营销手段,将产品和服务推向适合的消费者,并将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反馈给生产端。这三个层面必须全部互联互通,并产生一体化的数据,才是真正的工业互联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經济分析师狄前防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着消费升级逐渐成为主流,消费主权时代正在到来。“以前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消费者购买什么。而现在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小数量、多品类、快周期的需求显著增强,这将倒逼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趋势就是柔性制造以及C2M模式。”
在狄前防看来,真正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打通数据,让数据成为核心的基础设施。过去,数据在工厂、商家和消费者各个环节上都是信息孤岛,目前电子商务和新零售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数据打通,接下来应该将目标瞄准打通工厂、供应链上生产环节的数据。“这样才能真正把B端和C端数据连通起来,通过数据赋能,带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实际上现在也在推动这个工作。”
“阿里云促成生产端的数字化,1688促成销售端的数字化,而生产端的数字化和销售端的数字化需要结合起来。比如,通过技术是可以实现无人工厂,24小时开工,但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由前端的实时销售数据来决定,否则生产出来的都是库存。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数据驱动的供应链,让消费者数据反向推动生产。”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中国内贸事业部联席总经理汪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汪海认为,生产端和消费端就像是枪和靶,生产端的数据化、自动化让整个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就像有了一把好枪,但是要想知道打哪里,还要由消费端的数据标明靶心位置。当全链条数据化,把传统的正向供应链变成逆向供应链,零售、流通、生产、制造、原材料反向数字化,才能把企业的战略变成真正数据化的战略,用实时、全方位的数据真正做最有效的商业策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