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西鼠疫流行情况及相关研究进展

时间:2024-07-28

邓秋云(综述),林新勤(审校)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它的发生和流行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1955年我国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之首进行管理。20世纪中叶,由于城市家鼠鼠疫流行被控制,人间鼠疫呈急剧下降趋势。但进入80年代以后,鼠疫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活跃,我国鼠疫疫情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南方家鼠鼠疫疫情异常活跃〔1〕。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我国南方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范围,毗邻的云南省是我国南方家鼠鼠疫的主要疫区,同时又与一些鼠疫现疫国如越南等国家接壤,鼠疫形势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做好广西鼠疫防治工作,现将广西的鼠疫流行情况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广西鼠疫流行情况

广西是我国老、少、边、山、穷省区,是鼠疫多发、好发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严重的鼠疫流行,造成深重灾难〔2〕。据史料记载,在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期间,广西在1866-1947年的81年间曾在46个县市发生了63年次的人间鼠疫流行,最早发生在龙州县,最后止于合浦县境内。1948-2000年底53年间,广西鼠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仅在1975年和1977年于合浦县分别检出7份和2份IHA阳性鼠血清,分析认为可能是一次微弱的动物间鼠疫流行,因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而未波及人间。1996年、1997年及1998年分别在那坡县、上林县及靖西县出现大批不明原因死鼠的可疑情况,经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调查没有发现鼠疫流行的证据,但情况很可疑。经过53年的静息期后,于2000年7月在广西西部与贵州交界的隆林县发生了动物间鼠疫流行,并波及人间,这是广西建国以来的首次鼠疫疫情。2001年7月,与隆林县相邻的西林县也发生了动物间和人间的鼠疫流行。有关专家认为,隆林县和西林县的鼠疫疫情与当地大型水电站建成后蓄水有密切的关系,很有可能是广西鼠疫走向全面复燃的开始,从此,广西的鼠疫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课题的研究。

2 广西鼠疫研究进展

2.1 鼠疫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鼠疫病原体为鼠疫耶尔森氏菌,鼠疫菌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流行病学意义。秦石英等人对广西2000-2003年分离自广西鼠疫病人淋巴液及自死黄胸鼠脏器的31株鼠疫菌,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检测和分析〔3〕。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鼠疫菌株生化特性属滇闽居民区型,所有菌株均能分解麦芽糖、阿胶糖,不分离鼠李糖和甘油;毒力因子呈阴性、弱阳性和阳性反应;广西鼠疫与云南省的菌株生化特性基本没多大差别。本次试验菌株对Lawton和Glu呈半依赖,对Phe依赖。综合其它生化特性,广西鼠疫菌株间某些指标也有差异,是否存在两种生物型或者变异株,有待于今后更深一步的试验研究。通过对鼠疫菌进行质粒图谱分析,结果表明除携带6、45和65MD规范质粒外,31株均有一分子量约4MD的小质粒,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分布特征。2000年分离自隆林一病人淋巴液的鼠疫菌缺失65MD,在麦芽糖平板上发酵也较弱。质粒缺失是否与生化反应有一定的关系,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广西鼠疫菌是输入性还是复燃,有待于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试验研究。

2.2 宿主和媒介蚤的调查研究 鼠疫菌的主要宿主是啮齿动物,通过调查,广西发现啮齿动物和鼩鼱有10科54种,但常见的有10余种,室内种群以黄胸鼠(R.f lavipectus)为优势鼠种,常见的还有褐家鼠(R.norvegicus)、小家鼠(M.f uscus)和臭鼳鼱(S.murtnus)。野外常见的鼠种主要有黄毛鼠(R.losea)、板齿鼠(B.indaca)、野外鼷鼠(M.caroli)和斯氏家鼠(R.rattus slandeni)。90年代以来,野外的优势鼠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993年以前,野外优势鼠种为黄毛鼠,1993年以后,野外优势鼠为板齿鼠。梁江明等人〔4〕在对广西鼠疫疫区的啮齿动物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啮齿动物有2目(啮齿目和食虫目)3科(松鼠科、鼠科及鼩鼱科)10种(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斯氏家鼠、板齿鼠、黄毛鼠、屋顶鼠(R.rattusslandeni Anderson)、臭鼩鼱和赤腹松鼠(C.Erythraeus)),室内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室外以板齿鼠为优势鼠种,这与广西多年的监测结果是一致的,因此,黄胸鼠、褐家鼠是我们防控家鼠鼠疫的重点对象。

鼠体蚤监测:1978-1984年,结合广西鼠类调查,开展了广西鼠类体外寄生蚤种类的调查,通过27个县市不同生境调查结果,共从鼠体收集到1万多只蚤,隶属5科,15属,20种。最常见的蚤种是印鼠客蚤(X.cheopis),分布最广,数量比例最大;其次是缓慢细蚤(X.segnis)、伍氏病蚤(N.wualis)、人蚤(P.irritans)和猫栉首蚤(C.f elis)等。1990-1997年共检鼠体蚤15 221只,室内黄胸鼠鼠体染蚤率和鼠体蚤指数均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野外黄毛鼠鼠体蚤染蚤率和鼠体蚤指数,呈上升趋势。2000年至 2006年共检蚤18 074匹,家栖鼠染蚤率为14.32%~22.38%之间。监测结果表明,坚持灭鼠灭蚤、降低鼠蚤密度依然十分重要。

2.3 广西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认识 广西自1947年以后一直未发生鼠间和人间鼠疫流行,历史上也未分离出鼠疫杆菌,所以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期间广西发生的人间鼠疫流行来源于云南,广西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但历史上广西曾发生较长时间的人间鼠疫流行,为解释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问题,而把广西1866至1947年间发生过人间鼠疫流行的44个县市称为历史疫源地。80年代后期我国在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明确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类型、分布及面积大小,在划分中国10大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时候,将广西合浦县与雷州半岛区域确认为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这种划分是因为合浦与雷州半岛相连的地理区位,历史上曾属于广东省辖区、以及合浦县1975和1977年分别检出9份阳性鼠血清。随着对家鼠鼠疫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学术界已基本认同鼠疫不管是传入的还是自然进化形成的,只要它在一定的地理地带流行过一定的年代,就有形成自然疫源地的可能〔5〕。近年来南方家鼠鼠疫异常活跃,特别是云南省鼠疫疫情表现出的突发性、独立性和跳跃式流行病学特点,提示家鼠间的鼠疫也能够形成稳固的自然疫源地。2000年广西隆林县暴发一次腺鼠疫流行,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最近发生、发现的一块新的黄胸鼠家鼠鼠疫疫源地,进一步明确了广西的确存在家鼠鼠疫疫源地〔6〕。广西位于我国南部,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在16~23℃之间,雨量充沛、地形地貌总体为山地丘陵性盆地,动植物物种多样,其中农作物种类繁多,为啮齿动物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据文献报道,广西境内共有啮齿动物7科44种,食虫目3科10种,蚤类5科 20种,从地理环境而言,广西具备有形成鼠疫疫源地的条件。至于广西鼠疫疫源地的分布、面积等特征,目前多数尚未明确,但相关调研正在逐步开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4 鼠疫监测方法的创新 广西自1952年以来便开展了鼠疫监测工作,目前全区共设有26个区级监测点,其中隆林县为国家级监测点。1973年以前主要采取病原学分离监测和宿主媒介监测,1973年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推广后,便增加了血清学监测,1985年开展了鼠疫放射免疫试验,1987年开展了富集血凝试验(现已停止)〔7〕。鼠疫监测的目的就是尽早发现疫情,掌握疫情动态,考核控制效果,为疫情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广西鼠疫监测工作上,我们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如下:(1)完善疫情监控网络,加强“疫情三报”制度,全面推行疫情网络直报系统。除原有监测点外,广西历史上曾流行过鼠疫的46个县市均应纳入我们的监控网络,进一步优化监控点,在原有固定监控点上,增加一些流动监控点;同时健全和推广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以便全面、快速了解广西鼠疫疫情的变动情况。(2)改进血清学监测方法,被动血凝试验(PHA)经WHO推进在我国鼠疫领域已大规模用于实践,广西于1973年开始用于监测,但在实践中也发现,该方法假阳性率较高,敏感性低于放免法,但放免法影响因素多,试验结果易产生误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敏感性和可靠性均较高,且操作简便经济,在鼠疫血清测定方面已得到较好的应用。我们在坚持做PHA的基础上,也对本法进行了尝试;(3)建立鼠疫PCR监测技术。由于家鼠寿命短,敏感性又高,能产生抗体的个体数量少,仅靠血清学及常规病原学分离培养有可能对鼠疫造成漏判,因而有必要建立一种先进的鼠疫病原学监测方法。我国于1995年开展鼠疫PCR技术研究,广西于2002年开展相关鼠疫PCR技术的应用研究,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等特性,而且还可以用于非典型菌株的检测,可为静息期鼠疫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4)GIS在鼠疫防治与监测中的应用。广西于2003年立项,基于我区历史疫情资料、鼠疫监测资料、自然地理等资料,在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协助下,采用SOL Server系统进行开发,初步建立了以GIS为核心技术的广西鼠疫防治监控管理系统,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无缝结合,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基本实现了广西鼠疫相关信息查询功能,对全区所有监测点的信息进行管理,对全区鼠疫发生的风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并尝试按风险性高低对全区监测点进行分区规划管理,同时加强鼠疫监测质量控制,逐步实现疫情实时监控。

2.5 坚持开展具有广西特色的鼠疫后期综合处理广西于2000年及2001年相继在隆林县和西林县暴发鼠疫流行,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02年开始,广西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根据家鼠鼠疫的特点,制定了以“巩固防治效果,防止疫情反复发生”为主要目标的鼠疫疫区后期处理综合性防治措施〔8〕,每年春季对广西鼠疫疫区进行综合处理,处理措施包括对原疫点及其周围10km范围内所有村屯进行统一灭鼠灭蚤、灭鼠前后鼠蚤密度调查、对主要宿主动物、主要传播媒介、指示动物进行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可疑疫情线索搜索及对疫区群众进行鼠疫防治知识教育。通过连续6年的综合防治处理,广西目前已实现连续5年无动物间鼠疫流行,连续6年无人间鼠疫流行,人民群众鼠防意识有了很大提高,鼠疫疫情得到了明显的遏止,实践证明,疫区后期综合处理对于控制鼠疫疫情、巩固鼠疫防治效果十分有效,值得推广。

〔1〕丛显斌,徐成,张贵军.中国鼠疫疫情现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6,21(3):159-162.

〔2〕梁江明,林新勤,杨进业,等.广西鼠疫防治50年回顾〔J〕.地方病通报,2003,18(1):53-54.

〔3〕秦石英,黄德蕙,林新勤,等.广西鼠疫菌生物学形状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19(5):273-275.

〔4〕梁江明,曾峻,周树武,等.广西鼠疫疫区啮齿动物调查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89-1160.

〔5〕李寿生,杨光华.对广西鼠疫自然疫源地问题的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1996,2(1):48-49.

〔6〕周树武.鼠疫监测方法的创新与广西的鼠疫监测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1,1(1):26-27.

〔7〕李寿生.广西鼠疫疫情监测及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分析〔J〕.地方病通报,1996,11(1):92-93.

〔8〕梁江明,曾竣,周树武,等.广西鼠疫形势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地方病通报,2007,22(4):54-5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