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形势下山东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4-07-28

王吉祥,左洪芬,*,宋 帅,江 烁,宋向前

(1.烟台南山学院 工学院,山东 烟台265706;2.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服装工程与管理系,山东 泰安271000;3.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部,山东 烟台265706)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冲击,纺织服装产业的经济增长态势有所减缓。全球经济疲软形势严峻,中国纺织服装经济恢复深受疫情反弹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面临艰巨的产业转型升级挑战。山东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综合试验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1]。如何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及任务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背景下,探索变局下推动山东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1 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境外工厂冲击、消费需求升级等问题挑战。纵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纺织服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还处于贴牌加工、模仿加工的低端生产模式,初级加工比例较高、产品结构相近、价格恶性竞争现象突出[2];在新产品研发、创新营销模式、与互联网融合、跨界融合方面仍欠缺;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技术储备不足、企业研发部门效率不佳,这些因素都使得纺织服装行业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纺织服装行业为积极适应新业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科学有效推动纺织服装产业供给侧改革,联合使用市场机制、经济政策等手段多举并施、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巩固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实现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2 山东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2.1 山东纺织服装产业现状

山东纺织服装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形成了纺纱、织造、服装等配套工业体系,成为山东“五大”万亿级重点支柱产业之一,是山东提高就业容量和就业水平的重要民生产业。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联合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对近两年山东纺织服装发展情况调研发现,山东纺织服装产业弱化态势明显,行业利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梭织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滨州、潍坊、菏泽三地市纺纱产业规模较大,但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运行缺乏互动;青岛、烟台、威海以纺织和服装加工为主体,涌现出红领、南山智尚、迪尚等在山东省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但大企业带动当地产业的能力不强,产业链附加值及效益均不高。围绕山东纺织服装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暴露出的内生动力不足、制造方式亟待转变、高质量发展任务紧迫等压力和考验,山东省需加快传统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协同发展,推进山东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图1是山东衣着类居民消费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反映了2018~2020年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变化和物价实际变动情况。2020年统筹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隔离、减少人与人之间接触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对纺织服装品的消费,故2020年山东衣着类居民消费指数波动幅度相较于2019年明显放缓,但整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居民购买力力较好,市场供需平衡。

图1 山东衣着类居民消费指数

2.2 山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方向

2.2.1 智能制造赋能纺织服装产业提档升级

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我省产业基础和促进产业链智能制造水平。大数据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完成订单、生产、包装、仓储、物流等环节,实现人-机-物、产-供-销的对接;对生产制造车间及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的研发设计,打造特色鲜明的专精产业集群。如采用自动吊挂系统既可以把裁剪与缝制线连接起来,又实现了物料快速转移和传递过程中流动模式的可视化;再如采用自动裁床、自动开袋机、自动钉扣机等智能设备为产品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奠定基础[4]。

2.2.2 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纺织服装集群发展

着眼于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好产业把脉并制定具体的扩链、补链、强链发展总规划。利用纺织服装工业集群的经济规律推动集群经济与供应链的融合发展,对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纤维材料制备、印染后整理、面辅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商贸物流等环节进行构建,配合实施技术改造并培育专业化、精细化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客户需求及小量多单的订单状态,整合多元化的供应链资源和客户资源,烟台、青岛、威海三地区充分发挥其沿海地缘在对接国际化纺织服装项目、时尚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发展优势,搭建协同各方力量参与资源对接的平台,联合形成胶东半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

2.2.3“互联网+”推动纺织服装经济提效增值

改善营商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精准定位纺织服装发展,将一切提升经济效益的要素连接起来,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大数据集成与互联互通驱动生产,推进“5 G+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工业“互联网+”的实施及传统服装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5]。掌握市场发展动向,及时预测市场需求,研究消费者行为和发展趋势,开发快速柔性化生产供应模式,优化升级个性定制、智能生产、网络协同和数字化等资源,确保满足客户的柔性需求。另外,受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为满足市场需要变动,构建互联网化的供应链和营销渠道,如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为疫情期间时尚产业新增长点。

3 山东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束缚,重视市场经济规律,深化纺织服装产业创新管理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纺织服装可持续发展是传统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紧紧围绕实体经济运行情况,科学利用“三去一降一补”措施,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寻找适合山东纺织服装产业经济循环的道路。确保落实各项支持山东纺织服装产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简政放权、降低税负,优化纺织服装业公平竞争的行政、商业环境,形成“科技、教育、政府、金融、人才与制造业”几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减少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健全行业服务体系,防止政府部门过多干预微观事务,精简行政审批环节,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行业监管等方面严格把关,推进我省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3.2 提升产业集群升级

优化山东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从支持单个技术改造项目转向产业链升级,统筹谋划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布局。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公共服务和基础技术服务平台,联合引进先进设备并开展关键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从资助个别企业技术改造转向支持以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区域内其他纺织服装企业,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分工合作和良性竞争发展。促进集群内各企业知识、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打造新型纺纱织造基地、高端纤维材料基地、服装设计成果孵化基地、创意品牌营销基地、纺织品检验检测中心和现代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发挥政府和集群内公共平台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共同构建山东纺织服装产业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协作度高的产业链和产业群。

3.3 重视产业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与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依托政府部门搭台,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改方向,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企业重视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增加先进设备的投入和现有设备的更新改造,将效率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做好绿色、低碳、环保的纤维原料和绿色纺织品的开发工作,推动产品向多元化、高端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提高纺织服装的质量、品质、档次和附加值,使山东纺织服装产业完成产业转型并向高层次发展。

3.4 建设快速反应和精确生产平台

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推动山东纺织服装实体经济创新,鼓励并尝试“制造业+服务业”、“制造业+互联网”、“制造业+智能化”等多渠道的结合与创新,采用服装C2 M(Custo mer to Manufactory)模式,即用户直连制造,将自身供应链直接与消费者有效衔接,实现生产制造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使供给侧适配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6]。完善电子化供应链平台,通过3D量体、个性化定制的设计模式实现成衣定制的工业化自动生产,解决零售环节小批量、多订单的问题;智能展厅、电子橱窗展示等功能,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增强客户的积极参与度与体验感,提高网络冲击下的零售经营效率,推动实体零售转型升级;智能服装生产系统实现流水线数据查询,物料位置可查、数量可查等提高工厂生产线快速反应速度,避免生产库存堆积,最终制造出低成本、高质量、灵活多变且适合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3.5 强化纺织服装品牌建设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依靠独立自主、科技创新、重抓质量,把握山东纺织服装产业新旧转型升级关系,解决基础服装产能过剩和时尚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一方面分析纺织服装产能过剩的原因,从资源配置、规范市场竞争、扩大需求等角度化解供给和需求结构矛盾所导致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将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元素深度融入时尚服装,深入实施品牌强省战略,发挥大品牌示范带动中小品牌协同发展。鼓励企业构建品牌创意孵化基地,推广先进纺织服装营销模式,如“新材料+科技纺织+时尚品牌”模式、“智慧蓝海”模式,加快产品的研发与市场转型,共同打造市场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终端消费品牌。

4 结语

山东纺织服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面临爬坡转型压力,针对纺织服装粗放式发展模式过程中存在的产能效益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等关键问题,应当加大纺织服装企业关键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纺织服装行业的融合应用,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拓宽经济发展空间,释放纺织服装创新内生动力。推动纺织服装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多平台合作共赢、提质增效的形成,融合发展新优势,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