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数据库构建的河南传统祠堂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研究

时间:2024-07-28

杨建宏 Yang Jianhong

(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总书记(2019)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黄河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对其的系统保护需要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逐层完成。宗族祠堂建筑是家族历史的记忆空间、是宗族文化的物化载体、是民间建筑艺术的客观呈现,是黄河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忽略的存在。

1 河南传统祠堂装饰艺术保护与传承现状

1.1 空间范围设定

因为黄河流域范围宽泛,所以文章选择其中下游地区的河南作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具体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价值方面,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百家姓中70多个姓氏都源于河南,由此可见河南祠堂在黄河文化遗产中占据的地位[1]。另外,因为历史上先后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所以无论是从行政区域的划分,还是文化、历史、地理概念的诠释上看,河南都是一个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地域范围[2]。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稳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使其祠堂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价值。二是现状需求方面,因为自然灾害、战乱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祠堂建筑已经成为了残垣断壁,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显示,当时河南省的祠堂数量有近千座,但截止2018年底,有详细记录、保存较为完好、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的祠堂仅剩300余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随着祠堂建筑的消失,大量极具地域文化特征的装饰艺术也逐渐消失。因此以河南地区为研究范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代表性,在需求层面上具有迫切性。

1.2 现存问题梳理

祠堂装饰艺术展现了古人的精神向往与审美特征,是对农耕文明的真实再现,也是对当时图腾符号的记录、社会风俗的阐述、生活愿景的描绘[3]。但目前河南传统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传承中存在一些问题。

保护层面:因为地理空间跨度较大,祠堂数量较多,所以保护与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大量非文保单位的祠堂建筑被视为“旧房”遭到了重建或改造[4],建筑本身所包含的装饰艺术等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得以保存的祠堂建筑也面临着鱼游沸鼎之危,因为时间及环境因素,装饰艺术的风化现象较为严重,但对其进行重新“加工”,则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5],所以河南传统祠堂装饰艺术的保护工作十分严峻。

研究层面:在学术层面关于河南传统祠堂装饰艺术的研究资料较少,多为对祠堂基本信息的整理与记录,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建筑的历史背景、基本现状做出讲解。从美学、艺术学等角度出发,与装饰艺术相关的研究少之又少,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源,可以看出从2005年起至今,陆续出现了一些对河南古建筑装饰图案造型的研究,如碑文、壁画、石墩、汉画像等,但是这些研究并不够深入和系统,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文化介绍的表象层面。

传承层面:现阶段河南传统祠堂装饰艺术多是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出现在以建筑为主体的主题展览、宣传丛书、文化讲座等传承活动中,而没有被作为独立的文化艺术遗产研究对象;同时,这些传承方式多集中于教化层面,创意性不足,与经济、社会等的关联性不强;另外,传统祠堂装饰艺术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陈列展览的形式为主,没有系统化的发展策略。

2 数据库的构建思路

数据库的构建是以满足数据库服务对象的需求为目标,结合数据库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各功能板块的划分和层级信息关系的搭建而展开[6]。

2.1 数据库的构建目的

数据库构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河南传统祠堂装饰艺术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以数字化形式解决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的实体保护难问题[7];二是将收集到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为传统祠堂装饰艺术的展示提供平台;三是解决装饰艺术类研究不足、且学术研究不深入的问题,为建筑美学和艺术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保障;四是解决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同质化现象,通过交叉检索的方法,为类比研究提供支撑;五是增加创意研究和艺术造型的分析,为传统祠堂艺术的活化寻找新的突破口。

2.2 数据库的服务对象

数据库的构建不是以“库存”的形式来保护传统祠堂装饰艺术,而是把此类文化遗产汇集在一起,为服务对象提供数据资源,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介入河南传统祠堂装饰艺术的研究、开发、传播,从而把“静态”的文化遗产带入到当今社会,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传承态势。服务对象,即对数据库有需求的个人、机构等,是数据库的主要用户,也是推进祠堂装饰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主要群体。数据库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文化机构与科普基地、高校或研究机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或设计师三大类。文化机构与科普基地,主要为河南省相关的博物馆、文化馆等,其需求是对基础资料的展示,并通过各种类型的科普宣传,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并对其产生认同感;高校或研究机构是指河南省内相关的研究协会、古建筑研究所等,或建筑、考古、历史、艺术等高校学科,通过基础资料的查阅对传统祠堂装饰艺术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艺术造型等做出更深入的研究;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或设计师,借助数据库内的艺术资料信息,从各类艺术设计、活动策划、艺术事件的角度出发,盘活传统祠堂装饰艺术。

2.3 数据库的构建思路

根据数据构建的目的和数据库服务对象的特征与需求,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理念,数据库的构建为“记录与展示—分类与检索—创意与传承—设计与服务”。“记录与展示”是指对装饰艺术基础信息的记录与展示[8],把装饰艺术的基础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跨越空间维度把各地的祠堂装饰艺术通过数据库的构建汇集在同一平台,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分类与检索”,分类,根据共同性质、特点等相似性元素,对繁多的祠堂装饰艺术类型、造型、技法等进行系统的划分,便于数据库基础信息框架的构建和整体信息的查阅与展示;检索,不仅设置了查阅检索、关键词检索,以方便用户快速准确的检索到所需信息,还设置了交叉检索,通过多个关键词的输入获得一组新的“分类”,便于用户通过对比、类比等方法,对现有的装饰艺术进行剖析发现某些既存但却未知的新事项。“创意与传承”除了基础信息外增加创意传承模块,以艺术设计为切入点,对传统装饰艺术再创作的案例进行汇聚,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文化遗产传承案例库[9]。“设计与服务”,从服务设计视角入手,洞察用户的功能需求、审美需求、视觉习惯等,借助可视化的视觉界面设计,对数据库的界面信息进行简洁准确的表现。

3 数据库的信息框架

构建思路是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前提,信息框架则是数据库构建的组织结构,本节按照“规整—分类—检索”的步骤对数据库的信息框架进行构建。

3.1 信息规整

信息规整是对整个数据库所要展示的信息内容的收集与整理,并对其添加介绍说明,该部分主要包括传统祠堂装饰艺术的基础信息和与其相关的艺术创意传承案例信息两部分。首先是祠堂装饰艺术基础信息的规整,对研究对象逐个进行调研,并通过相关的论文、著作等对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梳理;借助卷尺、测距仪、水平扫描仪等测量仪器,使用各种测量方法,对传统祠堂装饰艺术的物化造型的结构、各部分的尺寸数据予以记录;使用现场拍照、临摹、拓印的方法,留存装饰艺术的外形样貌。在采集工作结束之后,对装饰艺术的信息进行一个初步的整理:一是清点与统计已采集到的祠堂装饰艺术的种类与数量;二是通过3DMAX、SketchUp、Rhino3D NURBS、VR等数字软件制作祠堂装饰艺术的数字造型;三是整理祠堂装饰艺术的形成、由来、演变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寓意等相关信息。相对于传统祠堂装饰艺术基础信息的规整而言,其艺术创意传承案例信息的收集整理所涉及的内容较少,主要是通过收集与征集来完成的,通过网络收集相关案例,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向高校、设计师、设计爱好者等征集相关作品。

3.2 信息分类

通过文献梳理,对现有的传统祠堂装饰艺术分类方法进行总结,并结合已整理的河南传统祠堂装饰艺术信息的基本情况,分为祠堂介绍、建筑构件、装饰工艺、题材类型、设计表现手法五个类型[10]。同时,在此基础上增加创意传承分类项。祠堂介绍以城市为分类单位,依次罗列出已经采集到的各城市的传统祠堂;建筑构件按照建筑的构件的种类门墩、下马石、土地龛、墀头等做出下一级分类[11];装饰工艺按现在常见的分类,分为石雕、砖雕、木雕、漆画、壁画;题材类型主要包括吉祥文字、祥瑞动植物、人物组合、宗教法器等[12];设计表现手法分为隐喻、谐音、程式化和情景营造;创意传承展现的是规整环节中收集到的祠堂装饰艺术创意传承案例(图1)。

图1 数据库信息分级示意图

3.3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包括通过单击界面菜单栏进行的查阅检索、输入单个关键词进行的模糊检索,以及借助两个以上关键词进行的交叉检索。这里重点介绍的是交叉检索(图2),其检索模型是借助AHP层次分析法,以对传统祠堂装饰艺术的同类元素进行再分类为目标,把上述传统祠堂装饰艺术的分类作为准则层的考虑因素,构建分层模型,拓展出新的分类组合。简言之,可以同时选择两个以上的检索词,组成一个新的分类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方便用户可以对“再分类”中得到的新的组合进行研究,探求装饰艺术各元素间的未知秩序及更深的“艺术内涵”,以化解现有的装饰艺术研究多停留在表象层面的问题。

图2 交叉检索示意图

4 数据库的视觉形象设计

数据库的视觉形象设计是把上述的数据库所要展现的内容、信息层级等,以简洁明了的可视化形式表现出来。设计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通过页面布局设计,以合理的逻辑、清晰的结构排列数据库的内容板块;借助视觉要素设计,更好地梳理各级页面的内容主次关系、引导用户的视觉动线。

4.1 页面布局设计

页面即为各信息层级的界面,页面布局设计则是对各层级界面信息内容的区域划分与组合,从而使用户能够快速的了解到页面所包含的功能及信息展示的逻辑。数据库的首页是对数据库整体内容高度总结的“概括页”,因此首页所包含的功能及信息量是各界面中数量最多的。首页的整体布局如图3,置于首页顶端的是导航栏目,其中包含数据库的标志,以及祠堂分类、个人中心、帮助等主要的功能入口,导航栏目在页面占据的比例虽小,但它却是数据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功能入口的方式对数据库的功能模块进行排序罗列,方便用户查阅各项功能。导航栏目下方是检索栏,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数据的检索,因此其检索栏要设置在首页最为明显的区域,这样既能突出检索功能,又能便于用户能第一时间看到检索栏,提升数据库的使用效率。检索栏下方是数据库二级页面信息的说明板块,为了能使用户快速且准确的获取其信息,该部分的内容只有文字,并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关键词的分布顺序也是按照人的视觉惯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排列。接下来的内容板块则是对二级分类信息汇总板块内容的补充说明,以图文搭配的形式,依次对祠堂介绍、建筑构件、装饰工艺、题材类型、设计表现手法、创意传承六个分类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信息内容板块的版面排列则要遵循基本的构成法则,居中对齐保证页面的统一性与整体度,板块间适度的留白调节人们视觉舒适度,错位、并列等差异化的排版调节页面的趣味性与人们的视觉节奏,以疏密有致、宽窄有序、舒张有度的板块排列确保用户体验的舒适度。

图3 数据库首页页面布局

二级页面与首界面相比功能趋于减少,主要是对该类别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给予表现,因此其界面以列表、陈列、网格等罗列式的布局为主。三级页面则是对某项信息的具体内容的展示说明,以合理的信息组织方式处理页面的图文关系,从而增强用户的阅读体验感。虽然二级页面与三级页面的信息种类不多且内容也趋于单一化,但其页面布局中也要注意平衡与对称、紧凑与留白、节奏与变化、舒缓与聚集等设计原则(图4)。

图4 数据库二级页面、三级页面布局示意图

4.2 视觉要素设计

页面视觉要素的设计是对页面布局的丰富与填充,借助色彩搭配、文本字体、图标设计等元素,突显数据库的特征,提升数据库的整体视觉形象,增加用户的交互体验感,整体视觉效果如图5。数据库的页面色彩以祠堂建筑的主色为基调,选择赭红色(R:171 G:80 B:84)为主色、浅红色(R:243 G:233 B:232)、浅灰色(R:220 G:220 B:220)、深灰色(R:169 G:167 B:167)为辅色,绿色(R:57 G:149 B:163)为点缀色、黑色(R:0 G:0 B:0)为文本色,通过色相、明度及饱和度的变化,丰富视觉层次,强化内容板块间的主次关系,引导用户的视觉流线及节奏。图标是辅助视觉引导和功能划分的设计要素,所以要使用常用的图标符号,方便用户能够辨别出其功能内涵;其色彩也使用中间色,可与页面的视觉效果保持统一(图6)。文本字体方面,标题使用黑体字且根据标题的层级对字号适当的做出变化,具体信息内容使用更为纤细的宋体字,同样也是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对字体大小做出变化。因为数据库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信息库,所以使用黑体、宋体等造型方正规整且辨识度较高的常见字体,以便于用户阅读。

图5 数据库整体视觉效果

图6 色彩搭配&图标符号

5 结语

保护传承背景下的河南传统祠堂装饰艺术数据库需要兼具“输入”与“输出”的双向功能。“输入”是对传统祠堂装饰艺术信息的录入,即以数字化的表达形式为其物化外形的准确记录、技艺手法的生动解说、文化内涵的详细梳理;“输出”是通过用户群体的锁定,把录入的信息内容反馈给相应的需求者,加强微观装饰艺术与特定用户群体的互动往来,促进文化遗产与当今社会的融合。在此前提下,以逐层推进的方式构建与设计河南传统祠堂装饰艺术数据库(图7)。

图7 数据库构建及设计步骤总结

在科技与文化蓄力发展、交互并行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已成为一种趋势[13],对于数量、体积、影响力等都较小的微观型文化遗产而言,数据库的构建是对其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之一。文章从管理学和设计学入手,对河南祠堂装饰艺术数据库构建及设计的讨论,为黄河流域微观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针对性、合理性、操作性的简易方案,为保护传承视域下黄河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探索与尝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