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 雯,郭 晶 Li Wen & Guo Jing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24)
2010年,全球约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5200万,患病率为7.6‰。在5岁以下残疾儿童中,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致残率处于残疾儿童前20位,在5~14年龄段,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是精神障碍导致残疾的第4位病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入发展,当今社会康复空间不仅限于解决最显著的基础场地建设,而是转向空间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康复影响研究,从而使康复空间更为有效地辅助患者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并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患病率在1996-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三个时期分别为0.94‰,3.25‰和3.48‰,2011~2015年的孤独症患病率相比于1996~2005年与2006~2015年的孤独症患病率有了显著提高。虽然我国对各类残障疾病的关注度在逐年增加,学者们也在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核心症状方面有较为先进的医疗技术研究,但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康复环境方面研究较为匮乏。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特征等方面与健康者不同,对空间的诉求也会有所不同,良好的康复空间能够使孤独症患者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并能够轻松接受和应对治疗方案,也增强了患者治愈的信心。因此,重视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康复空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1]。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为ASD)又称自闭症,是一系列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有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行为重复刻板障碍[2]。孤独症一旦发病,其症状将会伴随终身,无法治愈。我国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中也首次明确了孤独症属于精神残疾,孤独症患者的权益受到《中华人们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保护,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孤独症患者的诊断、康复、教育、就业和托管安置等多个方面的权利和救助服务。在诊断和康复方面,虽然国内对孤独症儿童的诊断康复给予了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但发展滞后的康复环境还需政府部门与研究
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在治疗方法上主要有行为矫正、药物治疗和其他物理疗法。ASD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其核心症状就是所谓的“三联症”,主要体现为在社会性和交流能力、语言能力、仪式化的刻板行为三个主要方面同时具有本质的缺损。对于儿童ASD患者来说,对其语言技能1~3岁通常有语言障碍、兴趣局限、活动刻板、自残甚至自伤行为,且不易发现其患有孤独症疾病。对于大龄的ASD患者来说,在语言和行为方面都有严重缺陷的患者,需要有医护人员及家人的专业引导和日常活动的辅助;在语言和行为方面都有显著缺陷,对他人社交示意反应较少或异常的患者,需要有医护及家人的引导并辅助其完成一部分的简单日常活动;对于社交交流和对他人的社交示意无反应或漠视,社交互动方面无兴趣的患者,需要在相对安全且人际交往轻松愉快的共处空间,来促进ASD患者的社交行为养成,并丰富ASD患者的康复空间形式,逐渐恢复正常的兴趣倾向和社交交流[3]。
ASD患者的康复需求大致分为两类: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康复需求。为了改善ASD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精神面貌,首先,患者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制定其康复计划,以及照护人员对其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帮助,康复空间需要给工作人员和患者提供一个设备设施齐全且能够提高介护康复效率的环境,促进及优化常规的医疗功能;其次,由于ASD患者的自控力较差,康复环境应营造一种安全、舒适、轻松的康复空间,并且能够长期使用。设计研究者通过空间结构、空间界面、空间陈设的设计帮助患者放松身心,使其能够在获得相应的行为干预、培养患者丰富的兴趣爱好,并进行社交活动,从而获得一定的康复疗效。
■图1 残疾人康复中心盲道
■图2 公共区域的娱乐设施
■图3 走廊上不同高度的扶手
■图4 统合训练室布置
■图5 个训室光照
根据每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2012年已建立30个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共有1.1万名孤独症儿童在各级机构进行康复训练,2015年数据显示,仅有2.3万名孤独症儿童接受了康复训练。2014年公布有20家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4]。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统一的ASD康复机构评估标准,而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还需要严格的康复机构准入制度。由于ASD群体的弱势化、贫困化和脆弱性等特征,使孤独症患者的治疗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重ASD患者自卑、闭塞、孤独和恐惧感,大大减弱ASD患者积极治疗的主动性。因此,为孤独症患者创建实用、安全和规划合理的康复环境,设置专业化的康复训练空间,提供互动性强、使用方便的交往空间是我国康复机构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需求,康复空间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策略: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康复空间中,由于无障碍设施设置不合理(图1-图2),容易造成肢体不受控制的患者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创建安全实用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康复空间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中,超过70%的孤独症患者伴有其他躯体疾病、发育问题或精神障碍,其中ASD病发疾病中的攻击性行为超过68%,自我伤害行为超过50%,自杀意念或企图行为占11~14%[5]。可见ASD患者的发病行为是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其造成自我伤害的危险系数较高,因此康复空间需要设计师重视空间中的细节设计。例如:窗台高度在设计时考虑人体的安全高度,减少后期再加装护栏(图3);在室内的其他高台设置安全防护栏,防止患者因坐卧、攀爬及其他无意识的行为导致摔伤或磕碰;墙面转角处需做包角处理,保证患者日常活动不会导致严重受伤,降低受伤程度和频率;家具尽量选用有圆角处理的,异型家具尽量选择没有尖锐角度或外伸的,避免因碰撞带来伤害;选择支撑稳固或与墙面地面固定的家具及活动器械,避免外力触碰而随即倒下,造成砸伤和重压[6]。所以,创建安全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康复空间是每个设计者必须考虑的要素。
合理规划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康复空间能够有效帮助孤独症患者进行康复。孤独症患者的病症差异较明显,如何在对孤独症康复干预中获得最佳疗效,需要视患者病症轻重程度及障碍类型进行分类。设计师应掌握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方案,可以将康复空间划分为个别化训练室、游戏活动室、感统训练室、音乐治疗活动室等方便集体与个体多种干预活动有效进行;行政区域主要为行政人员的办公区域,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不紧密,可放置在机构不显著位置,不影响其他康复活动的进行;室外景观可通过感觉器官对患者的心理层面产生一定影响,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室内与室外相呼应,利用室外空间提升室内康复空间的价值[7]。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不同于其他疾病的患者,该患者不仅有精神上的疾病,还有一些重复刻板、自残、自伤等行为,在接受精神治疗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行为干预治疗,这就需要设置专业化的ASD患者精神康复与行为干预空间。另外,孤独症患者往往不希望被他人了解其患病情况,患者及家属到康复机构时的咨询、治疗、训练等活动都需要在具有私密性的空间中进行,保护患者及家属的隐私,尊重患者,也是遵循康复的需求。
服务于孤独症患者的专业化康复空间中,定制专业化的家具及陈设物品尤为重要。对于ASD患病情况较严重的患者,行为刻板程度较高,通常会伴随长时间的来回踱步或其他重复刻板行为,过于冗繁的装饰物品和呆板的空间展示方式容易造成患者情绪烦躁和行为异常。康复空间中需要展示的物品尽量避免悬挂式、地台式的展示方式,换而采用粘贴展示物品及事件的照片的形式,或是移动数字媒体投影的展示方式,提升空间的使用率,增加便利度,让现代化的动态展示在康复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辅助用具的使用与收纳都应同时考虑ASD患者需求和康复干预训练时的使用频率、身高、治疗阶段性等要素来安排收纳位置[8]。
在听统治疗室、感统治疗室、集体活动教室等康复空间的设计时,ASD患者有感知不同程度的失调而缺少重力感、平衡感、四肢协调等方面的肢体行为障碍,使得在感统训练中存在安全隐患。除了需要感统训练师的陪护,在墙面装饰上应使用隔音板和隔音棉,不仅保证噪音的有效隔离,同时也保护ASD患者在行为不受控制时,意外碰撞不至伤残。配合使用隔音板与隔音棉,防止相邻室内空间的噪声互相影响,同时也需要在教室内将墙壁处理成不规则形状和设置扩散体,保证教室内声音的传输效果。因此,设计师需要与康复治疗师进行反复沟通,从康复方法与疗效角度出发,收集使用者意见,考虑声音传播的范围,参与孤独症患者的康复活动,尽量将空间细部设施与使用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将空间灵活处理,为ASD患者提供灵活多样化的康复服务[9]。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ASD儿童的视觉感知能力要高于听觉,并与正常儿童的色彩感知存在差异,对色彩的偏好也异于常人,这就要求康复空间规划过程中侧重于患者特殊的感知能力。患有ASD的儿童更能接受蓝、绿色调的色彩,而健康儿童则大多会喜欢红、橙色等暖色调的色彩[10]。因此,在ASD患者使用的音乐治疗室、个别化训练室、感统训练室等,ASD患者使用的空间应尽量使用绿色和蓝色调的灯光及墙面饰物装饰。通过调节空间的主色调来缓解ASD患者情绪,尽量满足患者的感知需要。在ASD康复空间中需要有所取舍地选择颜色来使ASD患者缓解情绪,营造舒适的氛围。
社交障碍是ASD患者的核心缺陷之一,但由于社交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对社交技巧应用的特殊性,导致对此缺陷的引导及教授存在极大困难[11],因此在训练教室的设计上需要根据ASD不同类型的患者及不同训练要求的空间进行设计。例如:冷漠型的ASD儿童患者比起与同龄人的互动,更倾向于独自一人活动,并且对此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这时就需要能容纳单一或较少人数的空间,能够满足其听感训练、学习、玩乐等活动,为此类患者提供相对简单的社交缓冲环境,从而不会导致因所处空间过大而造成的社交活动不适宜及空间浪费。随着个体社交技能的提高,他们的社交兴趣逐渐增长,如高功能ASD青少年和成年人则表现出具有更多与同龄人接触的愿望,但由于对他们而言在实际的社交环境中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有很大的难度,就需要能容纳多人长时间共处的空间来进行社交活动,这时的康复训练空间就应该以营造相对成熟的社交场合为主导,配合日常社交活动的举行来促进ASD患者的社交技能训练与提升,在空间的高度上既不能过于低矮而导致产生压抑感与窒息感,也不能过高导致声音传播困难和产生空旷的感受(图4)。对于低龄的儿童有辅助的台阶,而大龄儿童则有舒适柔软的社交互动区域。在具体的空间中也不能有过多围挡和隔离区域产生视线阻碍而导致不安情绪的产生,长时间处在狭小空间也是阻碍社交活动的因素。尽可能为ASD患者创造视野开放、通透的互动空间,同时也方便室内空气的流通,减少细菌滋生,这样的空间有利于为ASD患者创造更多与他人社交互动的机会。
作为设计者应该从ASD患者的视觉感受出发,从室内物理环境要素来考虑患者的康复环境。在设计训练用房前要保证足够光照度(图5)。根据训练用房的大小,应该保证适宜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有益于缓解ASD患者在环境中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当空间无法直接对外开窗时,可借助室内照明设备辅助照明,增加室内照度[12]。
我国专门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康复机构建设正逐渐完善。要建设专业化、疗效明显的康复服务机构,需要康复机构与多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合力构建出健全的孤独症患者康复服务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康复机构室内设计应从ASD群体的病症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病症、地理区位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空间布局,创建安全、实用和规划合理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康复空间。设置专业化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康复空间。提供互动性强、使用方便的交往空间。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设计实用、安全、合理、舒适的康复空间,从而实现康复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