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设计批评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7-28

■高建华 Gao Jianhua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 400065)

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中共设13个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艺术学、设计学随之成为艺术学门类下5个一级学科之一,这反映了国家对设计教育的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为新形势下学科的高效发展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契机,另一方面也为高校设计学科的学科担当和社会担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当前的设计教育现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设计人才创新精神的塑造和凝炼显得尤为迫切,之所以迫切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存在短板,在与产业结合、向社会输送人才培养途径上,我们存在着身份焦虑,设计批评教育的被忽略和挤压就是这种身份焦虑的主要体现之一。

1 设计批评教育的现状

1.1 邨设计批评的理论研究助力不足

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是设计批评的“胎盘”[1]。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并有了一套机制健全的话语系统,而设计批评从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中剥离出来,它的话语系统的建立多是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的直接借鉴,这远远不能支撑起设计批评的独立发展,很多研究方向和领域仍较为粗浅,而且批评主体的“在场”意识较为薄弱,所以“红包批评”、“权力批评”、“泛批评”等现象普遍存在,具有专业底气和文化自信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没能形成。

设计批评的理论研究不完善,对设计批评教育理论研究来说,就会明显助力不足,虽然近几年相关的研讨会和教研会不断增加,但源头问题不解决,很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2 设计教育大生态的影响

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基础理论、设计实践的理论共同构成设计学理论的四大支柱[2]。设计批评关注的是整个设计域,有设计对象、设计主体、设计实践、设计的接受者,也有设计思想和意图等等,它是设计的内省。设计批评课程是其它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课程的交叠与融通,是设计学其它课程边界的消解,它着力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思维、敏锐的市场触觉、审慎的专业立场以及具有精神内核的创新能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轻理论、重实践”一是我们设计教育的软肋,诚然,拿作品说话的教育理念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来说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设计理论教育可以成为附属,在大多数院校的设计类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的授课和训练都被忽略和被挤压,这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的开出率较少、课时数缩减等问题上,由于设计批评研究本身的内力不足,所以设计批评课程的开出率和课时数与课程的重要性并不匹配,近年来,随着设计批评研究的被关注,设计批评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慢慢被重视。2003年南京艺术学院在国内首开设计批评课程,200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了“设计审美与设计批评”课程[3],随后各大高校陆续注意到在教育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批评意识,但是仍有很多高校并没有单独设课,而是放在设计概论或其它理论课程中进行章节性讲解,教学内容零星化和碎片化。

1.3 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编著者的学术水平,而教材的数量也一定程度上是研究群体规模的反映。目前教材市场上,设计概论或设计史类的教材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2010年间我国出版的“室内设计史”的教材就有16部[4],而在公共网络购买平台上输入“设计批评”,检索结果主要有以下6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设计鉴赏 设计美学 设计批评论》、《设计问题---历史 理论 批评》;东南大学出版社的《设计批评》;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的《设计批评学》;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性别化的设计批评 空间 物 时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设计批评论纲》。这其中有的书存在定价较高的问题,有的存在理论较过强的问题,有的设计批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真正能够为师生所接受的高质量的教材乏善可陈,东南大学出版社的《设计批评》独自支撑着设计批评教材的半壁江山,有的开设了此门课程的高校仍以授课教师的讲义为主。所以我们的设计批评的教材无论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相对来说较为滞后,健康良性的教材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设计批评教育的突围构思

2.1 完善设计批评的话语系统

设计批评的话语系统不完善集中体现在设计批评主体的“在场”意识缺失和设计批评应用的后天不足等问题上。目前设计批评主体“在场”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批评上:设计师、批评家和部分艺术家的批评常常被认为是专业的批评[5]。作为设计师来说,他们的批评多停留在对设计个体现象的评论,虽然中肯但往往不能从批评的角度和高度对设计现象或问题作出分析。而作为专业批评主力军的批评家来说,他们多同时也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者或设计批评课程的教育实践者,为这部分群体提供发声的平台和有力的专业支持力度显然要比开几次研讨会要来的实在的多。在科研、教研、教改和教材建设等项目的审批与确立上,对设计批评的研究要有政策引导或倾斜,独立的设计批评研究才会形成良性的学术生态,我们的设计批评教育才能得一方沃土。

设计批评与设计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6],设计批评能为设计提供价值判断也能为设计提供附加价值,而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它能够通过设计批评得到内省和发展。设计批评教育就是基于这种关系的引导。理论层面上的知识传授并不能让学生理解并内化,设计批评的实践应用对教育环节来说尤为重要,而我们的设计批评并不能为课堂提供较多的正面而有力的案例,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设计批评应用都存在着业余的批评过于碎片化和主观化,而专业的设计批评要么过于谨慎,多折哀而温和,要么言左右而顾其它,不能切中肯綮。对这个问题我们更多的是呼吁,呼吁我们的批评主体们各尽其责,呼吁我们的批评媒介们真正发挥喉舌的作用。

2.2 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和建设,是推动设计学科和专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7],设计理论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理论水平和专业修养,对将来的设计创新和设计深度奠定坚实的基础[8]。我们应当端正认识,还理论课程应有的空间,同时将课程内、课程间、课程体系或课程群彼此交叠与融通[9]。在设计批评的课程设置上,应该把该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同时加强课程的团队和师资队伍建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批评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而有深度地思考设计问题,作有精神和思想内核的设计和创作。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深入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10]。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加强设计批评的教材建设投入力度,把精品教材建设作为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抓手,在立项管理、编写团队建设以及出版媒介的编写理念等方面把好质量关。

3 结语

设计批评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演能力以及对设计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它在设计学科中的课程地位一直没能得到其应有的关注,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我们呼吁自觉的、有文化自省成份的设计批评的产生,这不论对设计学科的健康发展还是设计教育的良性发展都至关重要,这也会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内在动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