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杨文嘉 Yang Wenjia
从“跨界”引发的思考
——纪念《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出版200期
Thinking from The "Crossover"——To Make the Furniture and Interior Decoration Magazine Published 200Issues
■杨文嘉 Yang Wenjia
1994年,《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原名《家具世界》)创刊,至今已走过了21年。杂志现在是全国家具设计类核心期刊、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委员会会刊,并被国内多家权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2010年杂志还获得了湖南省优秀期刊和优秀主编称号。就我对它多年的印象,如在文化坚守、专业坚守和职业坚守方面,都做得很好,这是十分可贵的。
1994年,也是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元年。所以,杂志是和互联网相伴而生的,也算得上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了。今年,又是国家提出“互联网+”的元年。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候,不妨先来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的某些事,并借以探讨一下杂志如何借“互联网+”的东风,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去年,在中国互联网大会的开幕论坛上,工信部尚冰副部长曾说了下面一段话: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行业间跨界融合步伐的加速。医疗、教育等传统产业在互联网影响下,也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上面讲话中提到的“跨界”,现在的确是个热词。说的是一批会玩互联网技术(做互联网公司)的人,开始跑到传统产业里来“抢生意”。这些被戏称为“门口的野蛮人”,如滴滴打车、途牛旅游、YY教育、小米手机等,都是举着互联网这面大旗,特别是以移动互联网全天候“在线”的优势,迅速在传统产业里挖走了一大批用户。他们还十分善于用大数据分析来精确定位自己的目标用户群。其运作方式,又多不按常理出牌,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行商之道。而相应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则具有用户参与度高、服务好、追求极致的品质和设计等,因此被誉为是“大产品”。根据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的解读:添加了更多信息和更多传播要素的传统产品,就脱胎换骨成了“大产品”。
然而,不仅是精通互联网技术的“玩家”在跨界和传统行业抢生意,传统行业间的跨界抢生意行为,现在也很盛行。如因为定制家具的热卖,许多与室内装饰相关的材料供应商和生产商,也都跨界来做定制家具,他们已经完全把“隔行如隔山”这样的老话丢到脑后去了。或许,也正是互联网时代知识与信息的广为传播,从而大大降低了入行的门槛。
工业设计界,近年来“跨界”已成为一种趋势。它强调现代的工业设计已经不是简单独立的设计,而是包括产品设计、包装策划、商业策略等多个环节的整合设计。并解释说,Crossover的原意是跨界合作,指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
从学术研究来看,2012年方海出过一本专著:《跨界设计建筑与家具》 ;艺术界2010年也出过一本《跨界》的书,封面下方还写着“不跨界,毋宁死!”。它是这样谈跨界价值的:“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擦出灵感火花和奇妙创意”。
着眼于创新,我很认同应该到学科交叉的层面上去思考、去挖掘。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就曾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最近看到一个70后中国建筑师轰动世界的例子,或正好验证了姚院士的这个学术跨界理论。
留美建筑师马岩松为加拿大密西沙加市设计的两栋高层公寓楼,建造之初就被当地媒体和居民昵称为“梦露大厦”,建成开盘后,一周内被销售一空。该作品不仅造型亮丽夺目,在建筑技术上还有很大的突破,改变了以往摩天大厦的建筑常规。因此它先后被评为美洲地区高层建筑最高奖、安波利斯最佳摩天大厦奖。马岩松的成功,说明一名好的设计师,应该学贯东西,精通技术,还要善于与人沟通。而往往在技术上有突破的新创意,才有可能更具划时代的意义。当然,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设计师开始更多受到世人的关注。
互联网给地球人带来了见多识广和个性张扬的变化,因而也带来了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热潮。从此,设计师必须精准地去了解用户的需求,设计团队也要学会采用大数据技术来做“用户调查”这样的原本不做的跨界作业。而做大数据分析,要先拿到精准的用户需求信息。现在已有一套很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去做这样的“用户调查”(美国的工业设计团队10年前已经这样在做了,而且成效显著)。或许有人会问:能不能让智能机器人去与用户做沟通?的确,互联网也带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提高。现在,从白领到蓝领,与数字劳动力的岗位竞争已经开始。《第二次机器革命》的作者因此在书中多次提醒我们,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要想成为一位有价值的知识型劳动者,就要努力提高你的思维能力、模式识别能力和复杂沟通的能力。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智力潜能,去做一个有价值的知识型劳动者,才是明智之举,而不是等待机器人来抢你的工作。
综上所述,跨界的行动和思潮,近年来几乎同时在实业界、学术界、设计界和艺术界发生和发展起来,至今已势不可挡。这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实业界因此还产出了全新概念的“大产品”和能让用户数量如病毒传播速度般增长的“病毒式产品”。它们更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的结晶。
《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是公益性的文化类产品,按它的“产品”属性应划入实业界,但它的内容又与设计、艺术和学术都有搭界。基于这个特性,它能否在时下“跨界”的热潮中博采众长,找到更多发展的机会呢?
笔者试着列出以下几个议题,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结束。
议题一:网上认为,互联网思维会带来产品运营的如下变化:用户驱动产品、极致的体验、大数据决策、“跨界”创新、特色平台、快速迭代、开放/协作/分享、和免费+增值服务等。杂志能否以此作为下一步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借鉴与选项?
议题二:对设计、艺术与学术界出现的“跨界”思维和创新案例,杂志是否可多做些报道,以能影响学界课题研究的走向?
议题三:杂志作为科技期刊,是否可考虑发挥“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作用。或可通过合作出版网刊的方式,在其上多发表一些能提高人们对家具认知水平及体验性强、教育面广的论文和能引起社交媒体关注的资讯。同时,提高网刊的多媒体化程度(如制作供企业培训用的慕课视频等)和增加多端口传播渠道,以能扩大刊物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议题四:可否考虑增加“材料与结构”栏目,除发表新材料、新结构的研究论文外,兼传播相关的应用知识(它是家具设计创新的重要元素,也是与材料厂商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窗口)?
议题五:面临互联网带来的全球互联互通,期刊必须加速提高自身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2014年的年度报告,已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揭示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我们是否应加快制定跻身全国优秀行列的行动计划?是否可挑选一本国外有高影响力的设计类期刊来做蓝本,也用大数据来作一下摸底自评?
议题六:建议进一步挖掘印本杂志的传统优势,如增加有深度、有导向性的文章和资讯,展会报道请职业展评人写文章等。并能保持本杂志图文并茂的设计风格,还应重视兼顾老年读者对页面内容的“持续可视读性”(如避免反光、疏密适当、调粗字型、增大反差等)。
祝《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在“互联网+”的新天地里,充满活力,越活越精彩!(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导、原《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主编、现任中国室内设计学会理事、材料与技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东 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