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维薇,黄 涛
(农业部畜牧业司草原处,北京100125)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代大诗人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深刻地描绘了我国广袤草原的顽强生命力。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拥有各类草原近60亿亩(约合4亿hm2),覆盖着约42%的国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基地,是牧区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何造物开天地,到此令人放马牛。”打开历史长卷,人类社会发展从草原起源。从距今8 000多年前伏羲氏时代的原始草原狩猎业,历经秦汉以来2 000多年的传统草原游牧业,再到鸦片战争至今的近现代草原畜牧业。人类先祖从草原走来,随水而迁,逐草而居,驯兽而生,垦草植谷而存,草原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进化和发展的天赐家园。时至今日,全国约70%的少数民族人口和13个主要草原省(区)268个牧区半牧区县近2 000万的牧民群众仍然生活在草原上,草原畜牧业仍然是这些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
然而,草原牧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气候恶化、超载过牧和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我国草原开始出现退化。到70年代中期,北方重点牧区草原退化面积占比约为15%,21世纪初达到90%。2000年,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多次沙尘暴和浮尘天气,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2002年3月14日,沙尘暴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形成,15日刮至北京,历时49 h。3月20日,沙尘暴再次袭击北京,持续51 h,北京地区总降尘量达到3万t,相当于人均2 kg。西北、华北广大地区一片“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景象。
草原退化沙化,固有的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及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大幅下降,不仅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而且损害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的根基,制约了牧民收入的提高和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牧区牧民收入普遍高于农民。但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2000-2008年,甘肃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1%,而同期农民纯收入增长90%;内蒙古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为8%,比农民纯收入增幅低3.5百分点。2008年,全国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 026元,仅相当于同期农民收入的80%多。“水草好,牛羊肥壮;劳动好,生活幸福”的美丽生产生活图景,在一些传统牧区已难看到。
对草原牧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农业部和有关部门反复深入草原牧区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破解之道。从2009年开始,先后开展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专题研究,梳理发达国家的做法经验,总结国内相关行业的研究探索,为建立草原补奖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指导西藏在5个县率先开展草原生态补偿试点,实行牲畜出栏奖励和柴薪替代补贴,为更大范围推行奠定实践基础;推动内蒙古在全区实行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和良种补贴政策,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为在全国推行打牢实践基础;全面总结梳理牧区各地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经验,提出了促进牧区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建议,最终形成国家政策。
2011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提出了涵盖牧区、牧业和牧民“三牧”的具体政策措施,构建起了完善的草原牧区政策框架体系;时隔24年之后,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做好新时期的草原牧区工作做出了部署,在牧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130多亿元,在内蒙古等8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2年开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黑龙江等5省(区),覆盖了全国13个省(区)所有牧区半牧区县,中央财政补奖资金投入也增加到150亿元。草原补奖机制政策反映了牧区与牧民的意愿,契合了各地的探索与实践,抓住了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关键,不仅是草原牧区政策的重大突破,也是强农惠农政策的丰富和完善,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生态项目、民生项目和德政项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草原牧区发展迎来了历史的春天,而且春风吹得很强劲”;副部长高鸿宾说,“草原这篇美丽的大文章终于破题,我们为这篇文章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规划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号角。广袤的草原,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国草原牧区面积大,底子薄,基础差。与农业相比,牧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更低、抵御风险能力更弱;与农民相比,牧民的收入来源更单一、转产就业渠道更窄;与农区相比,牧区的公共服务成本更高、统筹城乡发展难度更大。如何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提高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摆在各级农牧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草原管理部门常感肩负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未敢有丝毫畏难之情、寸厘懈怠之意。
两年多来,农业部深入开展草原补奖机制政策落实督查指导,不断完善配套制度措施,制定了政策实施指导意见、补奖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绩效评价考核办法等,明确了政策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和资金“四到省”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任务落实、补助发放、服务指导、监督管理和建档立卡“五到户”的基本原则,采取了牧民自行申报、村级公示、县乡普查、省市抽查和社会监督“五结合”的资金发放工作方式,保证政策落实“公平、公正、公开”。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保证了政策在阳光下运行、资金在监督中发放。政策实施两年多来,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加快恢复、草原畜牧业生产加快转型,牧民收入加快增长。2012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到10.5亿t,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53.8%,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调研时,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养羊大户说:“有了国家的补奖政策,草原的生态会变得越来越好。草长好了,老百姓就能多打点草,我就能多收购草料了。我要趁着政策的东风,再扩大一点经营规模。”
可以预见,随着草原新政的深入实施,在不久的将来,牧区生态将越来越美丽,牧业生产将越来越顺利,牧民生活将越来越富裕。希望的原野上,将鹰飞草长,牛羊相望,奶酒飘香,无限风光……
天苍苍,野茫茫。逐水草,牧牛羊。
沙尘起,风雪狂。衣难蔽,居无常。
更无人,述衷肠。今何幸,国有偿。
修棚圈,建暖房。植牧草,发补奖。
草原美,牧业昌。牧民喜,牧区旺。
感党恩,不能忘。勤耕耘,奔小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