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南嵩县:脱贫致富内功靠什么炼成?

时间:2024-04-24

王克

河南嵩县,地处豫西山区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县。

一个深山区占95%、浅山丘陵区占4.5%的穷县能否跟得上“同步小康”的队伍?面对在当地进行调研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县委书记徐新显得信心十足——“我们有6000多名村组干部、26000多名共产党员。”

脱贫攻坚先建好基层战斗堡垒

憨厚、淳朴,或许是山区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这种品质也体现在农村的党员干部身上。在嵩县乡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标语——“当干部能吃亏才有威望”。

徐新认为,村组干部是县委在最基层的直接代表,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和认同自己是县委的人;村组干部是群众最直接的榜样,榜样没有能力带领大家脱贫,群众是不认同的。“基层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徐新说,“干部应当具有无私的情怀,敢吃亏,能吃亏。但靠吃亏赢威望的村组干部,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不仅能吃亏,还能率先致富并带领群众致富的村组干部。县委应该成为他们坚强的靠山,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致富能力和服务能力。”

徐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嵩县地方财政相当困难,但2015年县里决定挤出专项资金,用三年时间建设基层组织的工作阵地。“‘公章腰间挂,开会露天坝,晴天大树下,雨天支书家,这在20年前或许还值得表扬,现在不行。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各乡镇同比例配套,一定要让村干部有办公场所、党员们有学习阵地、老百姓能找到组织。”

据嵩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龚予元介绍,两年多来,嵩县县、乡两级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041万元,按照统一外观标识、统一功能设置、统一挂牌值班,规范民主决策、规范便民服务、规范“三务”公开、规范工作制度、规范档案整理的标准提升村级阵地214个,建成了48个“党建红旗村”和96个“党建示范村”。

“七室两站一栏”将村委会变成了集党员活动、群众议事、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便民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让干部找到了归属感、产生了荣誉感;计生、民政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窗口直接建到基层,“人民公仆”也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机会。

在徐新看来,“干部待遇”与“办公场所”同等重要。“村组干部都是乡间的‘能人,你要让他们安心留在家乡从事农村基层工作,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无疑是县委的责任和义务。”徐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照嵩县目前的财政实力,村干部每月能拿到800~1200元左右的工资,“虽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收入,但这体现了组织的关爱,干部们都很珍惜。”

在“有办公设施”的同时,嵩县县委将基层党员干部“有政治素质”“有办事能力”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按照“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有机结合的原则,不断进行各种类型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同时,指导全县322个行政村(社区)建立基层党员干部管理台账,引导基层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黨员带头示范撬起脱贫大业

待遇的保障将基层党员干部留了下来,留下来以后干什么、怎么干又成了嵩县县委一班人重点思考的问题。

龚予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对于嵩县这样的贫困县来说,为人民服务的头等大事就是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而党员首先摆脱贫困才能真正起到带头人的作用。

“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员,党员一定要有事干、带头干。老百姓不喜欢听什么大道理,党员干部在做什么他都看在眼里,你干出名堂来了他自然就会跟上来。”城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宏业这样看待党员带头“干事儿”的重要作用。2014年脱贫攻坚开启后,城关镇王庄村打算发展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许多群众认为种植药材短时间内没有收益,大都等待观望。党支部书记王进榜率先种植黑药并要求所有村干部和年轻党员紧紧跟上,两年后,党员干部成了中药材种植能人和创收大户,群众不再需要动员就跟着干了。目前,王庄村种植了黑药300多亩、天麻600多亩等中药材,在县内外小有名气,不少药材商慕名而来,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自然就快了。

饭坡镇青山村一无资源二无企业三无集体收入,是一个贫困山区大村。村党支部副书记王顺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山区的地理条件,县里号召农民种植烟叶,但群众担心缺少技术和市场不敢尝试,几名村干部率先承包烟田,取得效益后又邀请烟草技术人员对“跟”上来的农民进行集中培训。现在,青山村已经与烟草部门签订收购协议,建成标准化育苗大棚14座、新式烤房60座,近几年来该产业的年产值突破200万元,成为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车村镇车村贫困农户较多,党总支要求各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每人带动10个农户,其他村干部每人带动5个农户,一般党员每人带动2个农户,全村9名村干部和80名带富能力高、协调能力强的党员一共带动近200个农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党员郭松山引导40多户乡亲经营果园,年收益60多万元。

为了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自2015年8月份以来,中央和省、市、县委相继向嵩县95个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嵩县县委抓住这一契机,整合各职能部门和“第一书记”派出单位的优势资源,通过建班子、引项目,为贫困村培育产业、转移劳动力。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研时,全县95名驻村“第一书记”已落实扶贫项目99个,新发展项目59个,引进各类资金2593.01万元;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41个,帮助村集体增收122.4万元,惠及群众9172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驻九店乡石场村“第一书记”将无公害散养土鸡蛋卖到北京,帮助贫困户增收27180元;嵩县人社局驻德亭镇老道沟村“第一书记”带领48名贫困农民远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务工,每人月均增收3200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