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林少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眼科,福建三明 365000
斜视是因为眼外肌运动功能障碍所导致的眼科疾病,当前该病在临床并不少见,患者症状表现为双眼无法同时注视一个物体,一眼直视情况下,另一眼会出现偏斜[1]。斜视患者若未及时治疗,在对其外观美感产生影响的同时,还会出现立体视觉减弱、混淆视等并发症情况,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方式治疗斜视,传统斜视术为常用术式,虽具有一定效果,但伴随着显微微创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该术式创伤明显,术后眼表状态恢复欠佳,并发症风险高,疼痛明显等不足之处逐渐显露出来[2]。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能够借助于显微镜更加精细的观察手术部位,对组织的损伤小,操作精度高,更利于提高整体疗效[3]。鉴于此,为进一步探索更好的斜视治疗术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2018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索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5~51岁,平均(24.51±5.15)岁;13例内斜视,27例外斜视;斜视度数30△~110△,平均(61.57±10.97)△。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16~54岁,平均(23.87±5.42)岁;15例内斜视,25例外斜视;斜视度数25△~120△,平均(65.45±10.84)△。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①符合《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4]中关于斜视的诊断标准;②符合手术治疗条件者;③完成“知情同意书”签字者。
排除标准:①非第1次接受矫正手术者;②有精神类疾病者;③语言沟通障碍者;④近期自行使用泪液分泌类药物者;⑤病历资料不完整者;⑥伴有眼科其他疾病者。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与斜视专科检查。术前连续3 d对术眼滴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国药准字J20150106;规格:5 mL∶24.4 mg),1滴/次,3次/d。
观察组采用术式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使用爱尔凯因滴眼液(国药准字H20090082;规格:15 mL∶75 mg)做表面麻醉,每5~10 min滴1~2滴,3~5次;使用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31021071;规格:20 mL∶0.4 g)做局部球结膜下浸润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后,使用眼科显微镜(ZEISS-S88型)采取手术治疗。以术后视野需求对显微镜倍数进行调节,行改良Parks切口,利用开睑器开睑。在切口位置利用长斜视钩将直肌拉住,在短斜视钩的辅助下,使直肌能够充分暴露出来。根据术前准备阶段所确定的手术量,对其实施后徙或缩短术治疗。对肌肉采取双套环式缝扎,在预定后徙处浅层巩膜位置使用6-0可吸收线做缝合固定,或将欲缩短肌肉截除预定长度后缝合固定于原肌止端。操作良好时不对结膜切口做缝合处理,对于创口欠佳的患者,使用8-0可吸收线予以缝合,在结膜下放置线头,包扎眼部。术后予以每日常规换药,同时以术前方法滴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睡前于结膜囊位置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国药准字H20020497;规格:5 mL),每次取1 cm药膏在结膜囊中涂抹。
对照组采取术式为传统斜视矫正术:术前准备工作与麻醉方案和观察组一致。在直视下对患眼进行观察,于结膜穹隆位置行切口,将筋膜、结膜剪开,使眼外肌能够充分暴露在视野下,将肌间膜剪断处理后,在保留肌鞘的情况下将眼外肌分离。同样方法后徙或缩短眼外肌,对结膜切口利用8-0可吸收线进行缝合处理,在结膜囊位置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后,对术眼进行包扎,完成手术。术后常规换药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①治疗后依照眼位矫正情况评定临床总疗效,确定显效患者例数,即术后第一眼位正位,经三棱镜检查斜视度在±10△以内;确定有效患者例数,即术后第一眼位较术前改善明显,经三棱镜检查斜视度≤±20△但>±10△;确定无效患者例数,即未达到上述矫正标准,治疗后三棱镜检查斜视度>±20△。治疗总有效性=(显效患者例数+有效患者例数)/总例数×100%。②在术前与术后7 d时统计患者眼表状态指标,包含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 up time,TBUT),>10 s为正常,该指标越高代表泪膜稳定性良好;泪河高度,正常值为0.4~1 mm,该指标越低代表手术所形成的眼表刺激越小;眼红评分(1~4分),该分值越低提示手术所形成的眼表炎症越轻。③利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定,评测时间段分别是术后2、24、72 h,术后7 d,总分值最高10分,越接近10分代表疼痛越严重,相反则疼痛越轻。④记录患者因手术形成的相关并发症,评定术式安全性,包含切口瘢痕、结膜肉芽肿、肿胀结节与欠矫或过矫。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予以(±s)、例数(n)和率(%)描述,给予t检验与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眼表状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TBUT、泪河高度与眼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表状态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表状态对比(±s)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TBUT(s)术前10.77±0.71 10.82±0.63 0.333 0.739术后7 d 7.34±0.82 8.21±0.73 5.011<0.001泪河高度(mm)术前0.25±0.06 0.23±0.09 1.169 0.245术后7 d 0.47±0.06 0.35±0.03 11.313<0.001眼红评分(分)术前0.81±0.31 0.79±0.32 0.283 0.777术后7 d 2.41±0.49 1.56±0.43 8.246<0.001
观察组术后2、24、72 h以及术后7 d时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术后2 h 6.88±0.84 5.42±0.79 8.007<0.001术后24 h 5.51±0.65 4.24±0.55 9.433<0.001术后72 h 4.37±0.43 3.51±0.38 9.478<0.001术后7 d 2.42±0.34 1.51±0.39 11.123<0.001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其中结膜肉芽肿与欠矫或过矫各占1例(2.5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8/40),包括3例切口瘢痕(7.50%),1例结膜肉芽肿(2.50%),2例肿胀结节(5.00%),2例欠矫或过矫(5.00%)。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2)。
斜视是眼科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觉障碍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们的双眼具有一致的运动协调性,可以对同一物体进行同时注视,在眼部黄斑位置成像,大脑视觉中枢接收到信号后,形成完整且具有立体感的物像,从而清晰地看清物体[5-6]。而斜视患者在先天或者后天因素影响下,其眼外肌运动功能失调,在观察同一目标物体时,双眼无法做到同时注视,进而出现斜视,甚至可能在视觉下一个物体生成两个影像[7]。斜视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到面部整体美观,长此以往将导致双眼单视功能异常,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现如今斜视的患病率达到3%~5%,应予以高度重视,恢复正常的视觉功能[8]。
临床主要以手术方法治疗斜视,术前对患者进行斜视专科检查与眼部常规检查,术中以移位、后徙、缩短等方法调整眼外肌,使其牵拉眼球的力度发生改变,达成斜视矫正的效果。传统斜视矫正术是治疗斜视患者常用手术方案,术中可对患者的眼外肌进行缩短、退后处置,使眼外肌的肌力处于平衡状态,矫正斜视情况。但手术操作完全以肉眼直视下开展,操作的精细程度无法保证。而人体的眼部结构复杂且精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因为细微偏差而损伤到眼部组织,降低术后舒适度,增加并发症风险,影响预后,整体效果并不满意[9]。因此,需对传统术式予以改进,使手术操作过程的精细程度得到提高,减少术中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伴随着显微微创技术的发展,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在斜视治疗中得到运用并获得了良好的反馈,为探索安全有效治疗斜视的术式提供了思路。
本研究对照组与观察组所用术式分别是传统斜视矫正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分析本研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P<0.05),说明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在治疗斜视患者时能够获得更理想的临床效果。刘佳等[10]在临床研究中,以88例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采取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实验组总有效性为97.73%,明显高于传统术式治疗对照组的84.09%(P<0.05),与本文研究结论一致。进一步分析原因,相比于传统术式,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具有如下几点应用优势:①传统术式在肉眼视野下开展,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难以保证,术中损伤眼部组织的风险高。而基于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根据手术视野合理调整显微镜倍数,获取更为清晰的术中视野,在行切口和手术操作时,能够最大限度避免损伤到眼部组织,降低操作难度,减少手术创伤和术中出血情况,对于术后康复和提高整体疗效极为有利[11-12]。②术中可根据手术需求对显微镜倍数和视野进行调整,使得操作过程中呈现出更清晰的解剖层次,在勾取直肌时操作精准并保证完整性,更加充分的使肌间膜与节制韧带得到分离,获取和术前准备相近的术中手术量,提高临床效果[13]。③在降低并发症风险方面更具有优势,在显微镜辅助下以术中需求对焦点深度进行调整,在缝合固定肌肉时,使穿刺方向和穿刺深度更加精准,避免因肉眼直视下导致眼部组织损伤,影响预后。另外,术中在对结膜切口时精准度更高,降低术后结膜肉芽肿、充血、瘢痕明显等风险,保证手术治疗安全性。两组眼表状态指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BUT、泪河高度与眼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李静等[14]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在显微镜辅助下使眼球肌肉分离得更加精准,同时术中在近穹隆位置采取Parks切口,与角膜缘具有一定距离,术中对角膜缘干细胞与神经丛的损伤风险更小,保持角膜缘位置正常的血液供应,提高泪膜稳定性,形成良好的术后眼表状态。两组术后VAS指标比较,在不同时间节点下观察组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中视野清晰度更高,为医师操作精准性提供良好条件,减少术中操作对眼部组织,血管的损伤,避免术后产生较为明显的疼痛感[1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手术操作过程视野良好、定位准确、创伤小等有关,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的临床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斜视患者治疗时,相比于传统矫正术而言,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的优势更为明显,术后患者疼痛感更轻微,眼表状态恢复更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均得到肯定,值得普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