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综合护理措施对于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时间:2024-07-28

孔凡梅

滕州市工人医院骨科,山东滕州 277599

下肢骨折主要包括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足骨与髌骨骨折,现主要采取手术方式治疗,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1]。然而,下肢骨折手术后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 活动量减少, 加之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血流速度相对减缓,所以一直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发群体[2]。DVT 是指血液异常凝结在深静脉血腔,阻塞静脉管腔,干扰静脉回流,继而引起肢体疼痛、肿胀、远端静脉高压与浅静脉扩张等症状, 若栓子脱落随着血液运行则会导致重要器官组织功能性损伤, 甚至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安全[3]。据相关报道显示, 老年骨伤患者DVT 形成率高达43.2%,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与生活质量[4]。因此, 通过可靠的护理措施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DVT 形成,保障患者的预后效果十分必要。 综合护理是对常规护理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其利用规范且全面的护理措施为患者身心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继而达到预防并发症、 保障治疗效果与康复进程的目的。 方便该院于2020 年5 月—2021 年4 月,针对DVT 形成问题, 对49 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了综合护理措施, 取得了满意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下肢骨折老年手术患者98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第4版[5]中对于下肢骨折的诊断标准,且具有手术指征;年龄≥60 岁; 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下肢DVT,且无DVT 病史;所有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与沟通能力; 研究方案已向患者与其家属进行充分地告知,患者同意配合相关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肝肾功能障碍者;创伤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异常者;恶性肿瘤者;患有精神疾病者。 98 例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9 例。 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1 例;年龄60~78 岁,平均(68.65±4.74)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3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2 例、股骨干骨折4 例;手术类型:全髋关节置换术13 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 例,内固定术26 例;合并基础疾病为高血压15 例,糖尿病6 例,高脂血症3 例。研究组中男27 例,女22 例;年龄60~78 岁,平均(68.59±4.78)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4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1 例、股骨干骨折4 例;手术类型:全髋关节置换术14 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 例,内固定术25例;合并基础疾病为高血压14 例,糖尿病7 例,高脂血症3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 包括全面观察老年患者的病情与生命体征指标;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凝与抗感染药物治疗, 密切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术后抬高患肢,促进深静脉回流,同时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以便预防DVT 形成;采用集体宣教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与手术相关知识,说明术后DVT 形成对于康复的不良影响;做好术后疼痛护理,指导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调节呼吸等方式缓解疼痛感, 必要时遵医嘱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指导患者尽早离床活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想法,并对其中存的不良情绪进行耐心的疏导与劝慰。 同时,向患者列举成功康复的案例,以及术后DVT 形成案例,以提高其对于治疗与康复的信心,加强对于术后DVT 形成的重视程度,以积极的状态配合相关诊疗与护理工作。②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饮食喜好向其推荐营养食谱,通常以易消化、高营养、无刺激性的食物为主,注意摄入新鲜蔬果与高纤维食物,降低血液黏稠度。③早期功能训练。 完成手术即刻,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将下肢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 cm,促进静脉血回流。 固定制动体位,并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挤压患肢。同时,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尽早开展早期功能训练,其中术后1 d 开展股四头肌舒缩训练, 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将小腿伸直贴放在床面,之后进行四头肌向上收缩与拉伸活动。 完成后,实施踝关节背伸训练,保持10 s 后缓慢放松,再次拉伸,持续10 次/组,3组/d。 术后3~7 d 时进行直腿抬伸训练,即伸直踝关节,使其呈90°,抬起患肢至15~45°,10~15 次/组,3 组/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离床开展站立与行走训练。注意上述训练均以循序渐进为原则,若患者感受到不适应及时停止,并报告医生。④加强患肢情况观察。 密切观察患肢的颜色、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若皮肤弹性且有光泽,患肢与健肢皮肤温度差异<3℃为正常,若患肢出现潮红、肿胀、疼痛或发绀等情况应注意是否包扎过紧, 并警惕DVT。 定期测量下肢体位点周径,认真进行记录。 注意禁止热敷患肢,以免加重内部耗氧量而引起DVT形成。⑤物理预防。为预防DVT 形成,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抗血栓泵与弹力袜使用指导, 为其推荐合适长度、加压范围的弹力袜,抗血栓泵使用时应注意设置使用时间, 以便达到最佳预防效果。 ⑥个体化DVT 知识指导。 在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与DVT 风险对其进行个体化DVT 知识指导, 重点强调下肢骨折术后DVT 形成的高危性、形成原因、注意事项、预防方法,加强其对DVT 形成的全面认知,以便积极配合护理操作与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两组患者DVT 形成率, 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 版)[6]中的标准评估DVT 形成,即血流信号消失,局部血管扩张,管腔内回声增加,加压检查时管腔无法压扁。②护理干预前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血流峰速与平均流速。③护理干预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血清分离后,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联合免疫比浊法对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离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DVT 形成率对比

研究组49 例患者中出现DVT 2 例, 对照组出现9 例。研究组DVT 形成率4.08%较对照组18.3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25)。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下肢血流峰速与平均流速对比

干预前, 两组下肢血流峰速与平均流速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下肢血流峰速与平均流速值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下肢血流峰速与平均流速对比[(±s),cm/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ak velocity and average velocity of lower limb blood flow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s),cm/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下肢血流峰速与平均流速对比[(±s),cm/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ak velocity and average velocity of lower limb blood flow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s),cm/s]

组别血流峰速干预前 干预后平均流速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 值P 值43.59±4.50 43.52±3.75 0.107 0.915 53.62±5.15 46.95±4.68 6.709<0.001 24.65±2.50 24.52±3.00 0.034 0.973 31.40±2.88 26.45±3.05 8.260<0.001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PT 与APTT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PT 与APTT 指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s),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s),s]

组别PT干预前 干预后APTT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 值P 值12.52±1.35 12.50±1.48 0.070 0.944 16.52±1.85 13.06±1.25 10.848<0.001 36.45±1.65 36.44±1.70 0.030 0.977 43.20±3.03 38.20±2.06 9.553<0.001

2.4 两组患者离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离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s),d]Table 3 Comparison of out of bed activity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d]

表3 两组患者离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s),d]Table 3 Comparison of out of bed activity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d]

组别离床活动时间 住院时间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 值P 值2.20±0.60 3.05±0.80 5.950<0.001 13.52±2.03 16.87±2.00 8.229<0.00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交通与建筑行业的发展,下肢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攀升[7]。 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下肢骨折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但相关并发症却给术后康复带来了严重的影响。DVT 是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能够引起肢体疼痛、肿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进一步导致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与死亡[8-9]。 有研究发现, 下肢骨折手术后DVT 形成主要与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高凝状态与血管壁损伤有关[10]。 下肢手术患者术后处于制动状态,能够促使周围静脉舒张,加之长时间卧床休养, 进一步松弛了肌肉, 导致血流减慢, 血液内细胞成分在血管壁内停滞, 最终形成DVT[11]。 同时,术中血管与肢体的牵拉作用也能够损伤股静脉血管壁,增加DVT 形成风险[12]。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受生理原因的影响, 卧床时间长, 运动量少,相较于中青年更易发生DVT,给其治疗效果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3]。 因此,亟需通过可靠的护理方案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DVT 形成,保障其康复质量。

在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主要将病情观察、遵医嘱治疗与疾病健康指导等内容作为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重点,缺少对于DVT 形成全面且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导致术后DVT 发生率得不到抑制[14-15]。综合护理措施对于常规护理进行了规范与完善, 其通过更为细致与全面的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康复支持, 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 确保整体康复效果。由于下肢骨折手术创伤较大,加之老年群体机体功能差,恢复速度慢,给其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极易表现出焦虑、紧张、恐惧、忧虑等情绪,继而影响对于治疗的配合度[16]。 综合护理措施中心理护理通过耐心的沟通与案例讲解,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于DVT 形成的认知度, 并建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诊疗与护理行为。有研究发现,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促进创口与骨折处愈合[17]。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为其推荐营养食谱, 在保障营养摄入量的同时,调节了血液黏稠度,减少辛辣物对于血管壁的不良刺激。 早期功能训练则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善了长期卧床导致的下肢血液循环不畅, 避免血液淤积与阻滞[18]。 加强患肢情况观察利于及时发现与处理患肢的异常问题, 减少高危并发症对于身体的危害。 物理预防措施利用弹力袜与抗血栓泵的梯度压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达到预防DVT 的目的[19]。 个体化DVT 知识指导提高了患者对于DVT 的认知,充分调动其主观意识,自觉配合抗凝治疗、护理操作与功能训练, 为DVT 预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0]。学者姚洁等[21]对78 例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应用了常规护理与常规护理联合综合护理, 结果显示综合护理组患者DVT 发生率0.0%低于常规护理组10.9%。该文研究中, 研究组DVT 形成率4.08%较对照组18.37%低(P<0.05)。 干预后,研究组下肢血流峰速(53.62±5.15)cm/s、平均流速值(31.40±2.88)cm/s 较对照组 (46.95±4.68)cm/s、(26.45±3.05)cm/s 高(P<0.05)。结果可见,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下肢血流速度,预防DVT 形成,保障术后康复效果。

下肢骨折术后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卧床, 导致血液呈异常高凝状态,加之手术造成的损伤,提高了血小板聚集能力,继而影响了凝血功能[22-23]。 学者方兰莺[24]对25 例下肢骨折患者了应用了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该组护理后PT(16.11±1.57)s、APTT(43.21±3.21)s 较常规护理组 (13.46±1.22)s、(38.21±2.67)s高。 该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相近,干预后研究组PT(16.52±1.85)s、APTT(43.20±3.03)s 较对照组(13.06±1.25)s、(38.20±2.06)s 高(P<0.05)。 研究组离床活动时间(2.20±0.60)d、住院时间(13.52±2.03)d 较对照组(3.05±0.80)d、(16.87±2.00)d 低(P<0.05)。结果说明, 综合护理措施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并开展功能训练,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凝血状态, 预防DVT 形成,缩短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措施对于老年下肢骨折术后DVT 形成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且缩短了康复速度,适于临床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