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质量及体质量的影响

时间:2024-07-28

汪丽红,康淑琴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十病区B 区,福建泉州 362000

与正常婴儿相比, 早产儿机体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极易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吸吮、吞咽动作不协调等情况,继而导致早期无法进行经口喂养,只能通过鼻饲喂养[1];然而长期接受鼻饲喂养的费用较高,且日常工作量较大,所以在鼻饲喂养期间极易导致早产儿出现感染、通气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且长此以往,极易增加临床护理工作量,还会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患儿产生胆汁淤积、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需采取对症措施来帮助患儿建立正常吸吮功能,同时提高早产儿吸吮力,在促进患儿胃肠功能的同时改善喂养质量及体质量[2-3]。研究发现,早期增强早产儿吸吮能力, 在外界的帮助下主动为其建立吸吮功能,可增强早产儿胃肠激素水平;同时尽早经口喂养可建立早产儿胃肠功能,继而促使其在日后可以健康生长和发育。可见,在早产儿心理、血压、呼吸、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需及时经口喂养[4-5]。为研讨对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的效果和价值,特回顾性抽取该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10 月内120 例早产儿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回顾性抽取该院120 例早产儿,遵从“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中男、 女分别38、22 例; 平均胎龄 (30.15±2.33)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56±0.45)kg;平均开奶时间(6.11±1.05)h。 观察组中男、女分别30、30 例;平均胎龄(30.23±2.1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56±0.25)kg;平均开奶时间(6.25±1.12)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开奶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内容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分娩方式为自然分娩或剖宫产;②胎龄不足32 周;③心率、体温以及呼吸等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④家属对研究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①严重感染者;②先天性疾病者;③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者;⑤重度窒息者;⑥合并神经疾病者;⑦胃肠畸形者;⑧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者。

1.2 方法

对照组干预措施如下。 (1)非营养性吸吮。 具体是指无母乳、配方乳摄入状态下,将无孔安抚奶嘴放置在患儿口中增加其吸吮动作。 目前临床多使用安抚奶嘴进行, 可很好地防止空气进入并确保患儿吸吮,单次吸吮时间控制在10 min 以内,6 次/d;通过吸吮人工奶头有效锻炼患儿吸吮能力, 在减少误吸的同时提高患儿的满足感。 (2)常规干预。 ①暖箱每日用清水擦拭干净,细心擦拭其脐部,动作轻柔开展各项护理措施,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减少患儿的搬动次数,做好输液管理。 ②创设鸟巢环境,使用柔软、舒适的浴巾卷呈鸟巢包裹早产儿,后用胶布固定,调整早产儿,确保其四肢呈屈曲状,每3 小时变换1 次体位,仰、俯、侧卧位交替。 严格以其早产日程、体质量为基准,暖箱维持适宜温度,确保早产儿肛温维持37℃,皮肤温度维持36.5℃。 抚摸护理:每天抚触早产儿头、面以及四肢,促使其尽快适应外部环境;抚触前护理人员注意个人卫生,调节暖箱、室内的温湿度,双手消毒并将润肤用品涂抹在手心,逐步增加抚触力度,抚触时间控制在喂奶前后。

观察组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 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措施同上,后给予口腔按摩。 (1)口周按摩:①左右脸颊:从嘴角到耳垂按摩脸颊,时间持续2 min 左右。②上嘴唇:从鼻底中央按摩至嘴唇中央,从鼻底右侧按摩至嘴唇右上角, 从鼻底左侧按摩至左上角,时间持续1 min 左右。 ③下嘴唇:从颊部中央按摩至嘴唇中央,从颊部右方按摩至嘴唇右下角,从颊部左方按摩至左下角,时间持续1 min 左右。④定向反射: 有力地触摸上唇中部-左唇缝-下唇中部-右唇,时间持续2 min 左右。 (2)口腔内按摩:在口腔中前后往返按舌头;从前部硬腭按摩至软腭;从上牙龈外侧中间按摩至嘴的左右角。 口周按摩所有的动作用食指完成,重复3 次,口腔内的按摩动作用小指完成,重复3 次。

1.3 观察指标

不同时段体质量变化情况[6]:从出生时、完全喂养时、出院时3 阶段开始对比。

喂养质量[7]:主要对比残奶量、摄入奶量、留置胃管时间、经口喂养起始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以及90 d后体质量。

喂养不良反应发生率[8]:主要包括呕吐、腹泻以及口腔感染。

干预前后机体营养状态[9]:评价指标包括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及血红蛋白。干预前后清晨空腹状态下安排护士采集静脉血2 mL,给予离心处理(1 500 r/min),时间控制在30 min,分离血清并存放于-70℃下待检,营养状态指标借助全自动生化仪完成检测。

干预14 d 后记录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用数据均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设计表格并整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段体质量变化情况对比

较出生时观察组患儿完全喂养时和出院时的体质量变化较为明显,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不同时段体质量变化情况对比[(±s),g]Table 1 Comparison of body weight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s),g]

表1 两组患儿不同时段体质量变化情况对比[(±s),g]Table 1 Comparison of body weight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s),g]

组别 出生时 完全喂养时 出院时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1 560±450 1 565±250 0.075>0.05 1 852.56±120.12 1 745.23±145.23 4.111<0.05 2 356.23±100.12 2 245.12±110.14 5.782<0.05

2.2 两组喂养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儿残奶量较少,摄入奶量较高,留置胃管时间、经口喂养起始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喂养质量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feeding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

表2 两组患儿喂养质量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feeding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

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组别2.02±0.22 5.12±1.23 19.217<0.05残奶量(mL)155.23±23.36 110.12±15.23 12.530<0.05摄入奶量(mL)6.23±1.23 12.23±2.25 18.124<0.05留置胃管时间(d)6.23±1.23 8.52±2.36 6.665<0.05经口喂养起始(d)3.23±1.23 5.52±1.23 10.197<0.05 3.56±0.52 3.00±0.22 7.683<0.05腹胀消失时间(d) 90 d 后体质量(kg)

2.3 两组喂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喂养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3%,对照组高达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喂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feedin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2.4 干预前后两组机体营养状态对比

观察组患儿血清总蛋白、 白蛋白各指标水平较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机体营养状态对比[(±s),g/L]Table 4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g/L]

表4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机体营养状态对比[(±s),g/L]Table 4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g/L]

组别 血清总蛋白 白蛋白 血红蛋白观察组(n=60)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60)干预前干预后t 干预前组间比较值P 干预前组间比较值t 干预后组间比较值P 干预后组间比较值42.41±5.22 55.63±5.14 42.36±5.45 44.23±4.12 0.051>0.05 13.405<0.05 27.56±4.58 49.22±5.11 27.15±4.22 35.36±4.74 0.510>0.05 15.403<0.05 89.56±10.58 153.23±10.36 89.33±10.48 125.12±12.52 0.120>0.05 13.399<0.05

2.5 干预14 d 后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头围、身长各指标数值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干预14 d 后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对比(±s)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after 14 d of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5 两组患儿干预14 d 后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对比(±s)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after 14 d of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组别 体质量(g) 头围(cm) 身长(cm)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1 919.56±225.23 1 753.56±220.41 4.080<0.05 30.23±1.56 28.56±0.36 8.080<0.05 43.52±2.63 40.23±1.00 9.057<0.05

3 讨论

临床将胎龄<37 周、体质量<2.5 kg、头围<33 cm的新生儿称之为“早产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及系统发育未成熟、机体内乳糖酶水平较低,所以极易导致早产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尤其是胎龄不足32 周的早产儿, 极易发生呕吐、胃食管反流等症状,对其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临床研究证实,早产儿咽部肌肉和肌张力较为低下,自身感觉功能尚未建立, 因此先天性的反射和呼吸功能并没有完全发育, 患儿不具备吸吮能力或吸吮无力,而临床为有效避免喂养不耐受(腹胀、呕吐)等情况的出现,早期给予鼻饲喂养[10]。 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 发现长时间的鼻饲喂养会导致早产儿出现通气障碍、口腔感染等并发症。而对早产儿实施经口喂养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实际喂养过程中采取相关干预措施缩短鼻饲时间至关重要,旨在尽早实现经口喂养并促进早产儿神经发育[11]。

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使非营养性吸吮发展成为临床常见的辅助喂养方式, 对接受鼻饲喂养的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 可促进其胃肠道发育的同时,加速胃肠功能发育[12]。 早产儿在吸吮奶嘴过程中会很好地促进下颚、舌发育,刺激口腔感觉神经纤维的同时加速胃肠排空, 继而提高吸吮效率的同时避免患儿胃肠损害。 此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患儿完全喂养和出院时的体质量变化较为明显,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证实了对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的效果和价值。

观察组患儿完全喂养时体质量 (1 852.56±120.12)g,出院时(2 356.23±100.12)g,明显比出生时的(1 560±450)g 高,且各指标数值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经口喂养起始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 此结论和黎亦和等[13]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中的研究基本一致。 为研究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刺激对早产儿的影响,特选择2017 年度医院产科出生的66 例早产儿进行研究, 将66 例早产儿遵从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结果显示: 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刺激的研究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起始时间仅为(3.32±0.41)d,留置胃管时间仅有(6.56±1.13)d,腹胀消失时间仅为(4.29±2.42)d,各指标用时明显比肠外营养+抗感染治疗的对照组短(P<0.05)。提示非营养性吸吮措施的实施, 可加快鼻饲喂养向母乳喂养的过渡, 进而很好地促进早产儿吞咽及吸吮功能的成熟,便于早产儿尽快进入睡眠状态,在减少能量消耗的同时促进早产儿体质量增加[14-16]。而在其基础上联合适当的口腔按摩, 可很好地刺激早产儿进食功能发育, 在适量增加患儿吸吮力量的同时提升其吞咽、吸吮功能。

此研究中,观察组经联合干预后患儿体质量、头围、身长各指标数值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此结论和应灵晶等[17]在《布拉氏酵母菌散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治疗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中的研究基本一致。为探讨对早产儿实施布拉氏酵母菌散+非营养性吸吮的效果, 特选择2014—2017年度内的74 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非营养性吸吮+布拉氏酵母菌散的观察组的体质量(1 919±227)g,头围(30.49±1.45)cm,身长(43.72±2.14)cm,体质量、头围、身长各指标数值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3%,低于对照组13.3%(P<0.05)。提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措施的实施, 可增强早产儿口腔感知觉, 继而促使其吞咽功能更加协调同时提高患儿吸吮力,促进口腔进食功能成熟,继而缩短临床各指标用时[18]。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实施相关干预,建议采纳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模式, 可提高早产儿喂养质量和体质量,效果显著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