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4-07-28

张娜

龙岩市第一医院心内科,福建龙岩 364000

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内科患病人数较多的疾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因持续性或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常易促使机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凶险性极高,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大约有75%心肌梗死患者常易并发心律失常,且有研究显示[3-4],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1 h内病死率高达50%,故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非常必要。目前较多医院护理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以常规护理模式为主,但上述护理模式的措施以基础护理措施为主,缺乏针对性,患者或家属护理满意度不高,故有必要寻求其他的护理模式。循证护理属于常用护理模式,其强调对患者开展有效、科学的措施,且需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及患者实际需求制定最优护理方案[5],为探究上述模式的可行性,该院对2018年3月—2019年9月42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42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实验组(21例)。实验组21例患者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1.26±2.05)岁;男13例,女8例;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为1~42 h,平均时间(12.15±2.23)h;心肌梗死位置:4例前间壁,7例侧壁,4例前壁,4例下壁,2例后壁。对照组21例患者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1.30±2.08)岁;男14例,女7例;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为1~41 h,平均时间(12.18±2.19)h;心肌梗死位置:4例前间壁,8例侧壁,4例前壁,4例下壁,1例后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内科学》中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诊断标准者;②≥18岁者;③发病至入院时间少于48 h者;④临床信息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者;②精神障碍者。该研究在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或家属知情后开展。

1.2 方法

对照组21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对症药物治疗,加强心电监护及各项体征指标监测,告知患者保证绝对卧床休养,若有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师。

实验组21例患者应用循证护理,首先提出问题:护理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要点?其次寻找证据:以“心肌梗死”“护理”“心律失常”“抢救成功率”等作为关键词,在各资料库内搜索有用文献,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制定最优护理方案。最后循证实施:(1)组建护理小组:护士长挑选8名具有5年以上经验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对其开展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知识及技能培训,并定期开展模拟演练,确保其能充分掌握护理要点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护理工作。(2)护理实施:①加强监测:除告知患者保证绝对卧床休养外,还需为患者建立氧气通道,增加巡视次数,密切观察监护仪上心率、血压、血氧、心律、S-T段、P-R间期、Q-T间期的变化情况,及时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表现,若有异常,立即报告给主治医师。同时,可抽取患者静脉血液以备送检,观察患者血清电解质情况,做好相关急救准备,如准备呼吸器、除颤仪等。②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建立静脉通道,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滴注速度,同时对患者药效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医师,加强监测,以免出现不良反应,若发现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兴奋情况,可遵医嘱给予其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③心理疏导:由于疾病造成的痛苦或忧心疾病等因素,大部分患者常伴有严重心理障碍,而不良心理对病情恢复十分不利,故护理人员应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给予其积极引导,如可多讲述预后良好病例,讲述不良心理对疾病恢复的消极影响等,并重点强调主动配合治疗的作用。④康复护理:专业康复医师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康复计划,对于病情稳定且能下床患者,可鼓励其尽早下床,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⑤出院指导:于患者出院前1 d,详细告知患者出院后休养注意事项,向患者发放疾病知识手册(包括心肌梗死防治知识、运动康复知识、日常饮食知识等),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对于记性不好的患者,可嘱咐家属督促患者用药,并提醒患者定期来院复诊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预后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满意度评分:选择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评定,满分95分,评分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预后评分[6]: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计分制为1~5分)进行评估,5、4、3、2、1分分别提示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性生存、死亡,评分越高,则预后越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5.24%)高于对照组(9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对比[n(%)]

2.2 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预后评分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预后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预后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预后评分对比(±s)

实验组(n=21)对照组(n=21)t值P值组别12.24±4.61 18.78±5.35 4.244<0.001住院时间(d)89.78±2.78 80.24±2.36 11.989<0.001 4.78±0.10 4.20±0.12 17.015<0.001满意度评分(分) 预后评分(分)

3 讨论

心肌梗死常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且具有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7-8],较多患者常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若不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严重者可导致猝死,且较多研究证实[9-10],尽早给予患者有效干预,可有效降低病死率,但临床发现,大部分患者常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加上病情进展速度较快,故加强护理干预亦十分重要。

循证护理属于常用护理模式,是随循证医学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护理模型,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定制护理方案时,能够查阅他人研究成果,获取大量证据,以此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并能够将科研结论和临床经验相结合,从而为患者制定最优的护理方案[11-13]。该研究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取得了较佳的护理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上述护理模式可有效结合患者需求及理论知识为患者制定最优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从而有助于保证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针对性,护理质量明显更高。研究发现,上述护理模式改变了以往护理人员以直觉和经验行为进行的护理思维模式,护理措施均有迹可循,能有效实现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有机结合,对提升整体护理工作质量及营造良好服务形象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该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5.24%)高于对照组(90.48%)(P>0.05),且护理质量评分、预后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33.33%)(P<0.05),提示开展循证护理可有效增强救治成功率,并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护理质量更高。同时,数据显示,实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亦提示循证护理具有良好可行性,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杨硕等学者[14]在研究中详细分析了循证护理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其发现,观察组患者开展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7.56%,住院时间为(24.13±5.68)d,较对照组[(80.49%)、(29.67±7.68)d]明显更优,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0%)较对照组(27.27%)更低,通过研究其认为,开展循证护理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并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将该研究成果和杨硕等学者的成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均认为循证护理具有良好可行性,可有效增加抢救成功率,护理质量较佳。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增加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可行性较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