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曹胡玲,唐辉,高银莲,冒海燕,丁爱明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南通 226006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肺炎支原体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病原体,患儿病情轻重程度差异颇大,虽有部分患儿病情通过药物得以控制,但也有部分患儿发展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严重损害患儿身心健康[1]。目前关于小儿难治性支原体发病机制还有待完善,但多数研究认为,当支原体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答应,损伤肺部。由于患儿各项机能还在发育过程中,机体抵抗力较弱,也增加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生风险。患儿作为医院的特殊患者,对临床疾病认知有限,吸痰配合度较差,甚至有部分患儿抗拒吸痰,实现有效排痰有一定的难度[2]。为确保患儿临床疗效,提升吸痰效果,该研究方便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150例,探究基于无创吸痰的排痰管理策略在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150例,经随机抽签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75)与对照组(n=75)。该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通过。纳入标准:临床检查及表现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3]中相符合;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年龄<13岁;临床资料完整;患儿家属知情该研究过程且同意参与。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精神异常者;合并严重肺部原发性疾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合并免疫缺陷疾病者。观察组患儿男41例,女34例;年龄3~9岁,平均(7.56±1.12)岁;病程5~11 d,平均(8.25±1.63)d。对照组患儿男37例,女38例;年龄1~10岁,平均(6.88±1.08)岁;病程4~13 d,平均(8.74±1.57)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儿仅接受常规拍背排痰,患儿俯卧在床上,右手的拱起手背呈为空心状,由胸、背部肺下界位置,缓慢叩击,由下往上,由内而外,随后慢慢地覆盖整个肺部,注意位置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肾脏。通过震动促使痰液沿着气管排出,护理人员注意力度均匀,力量适度,通常在雾化治疗后,以及餐前1~2 h进行排痰,以5~10 min/次为宜。叮嘱患儿家属经常为患儿翻身,改变体位,有助于排痰。
观察组患儿实施基于无创吸痰的排痰管理策略,使用一次性鼻塞式吸痰管,吸痰时指导患儿取仰卧位,肩下放置垫枕,将氯化钠溶液(0.5~1.0 mL)滴入患儿一侧鼻腔,吸氧管与电动吸引器相连接,设置80~150 mmHg负压,吸引3~5 s停10 s,反复操作3~5次;另一侧鼻腔吸引,吸引后听诊患儿肺部情况。在吸痰过程中,需观察患儿面色、生命体征、呼吸等情况;吸痰前对小儿患者展开评估,包括气管、肺部等情况,先做雾化吸入治疗;吸痰工作一般于饭前完成,因操作可能会引起吸入、咳嗽等情况,耐心与之交流,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
①观察患儿护理3、4、5、6、7 d后的排痰量。②观察患儿护理效果,包括住院时间、咳嗽痰响消失时间、干湿性啰音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③统计两组患儿依从性,干预过程中有2次或以上的不配合表示反抗;吸痰过程中出现1次不配合表示依从;吸痰护理期间全部听从配合吸痰表示完全依从。依从率=(依从例数+完全依从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4、5、6、7 d后吸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吸痰效果比较[(±s),mL]
表1 两组患儿吸痰效果比较[(±s),mL]
?
观察组咳嗽痰响消失时间、干湿性啰音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效果比较[(±s),d]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效果比较[(±s),d]
?
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依从性比较[n(%)]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早期症状并不显著,常伴有持续性高热,随着病情发展导致全身多器官组织受累,肺炎支原体与心、肺等重要脏器作为共同抗原,当机体发生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组织损伤[4-5]。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相比,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其发热时间较长,能在短时间内使肺部大面积受到损伤,损伤肺外器官,若此时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会引起死亡[6-8]。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减少其对患儿生命健康的影响。儿童与成人不同,其心智发育尚不完全,对疼痛耐受程度、治疗配合度有限,依从性差,且在陌生环境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均会影响其治疗及康复,因此必须重视对患儿的临床干预。
吸痰一直是肺炎疾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痰是为确保患儿呼吸顺畅,有效预防肺不张、窒息等临床并发症。有研究提示,无创吸痰法能够提高吸痰效率,尤其是0~3岁患儿,由于大脑皮质发育不够完善,其自我调节能力、控制能力较差,在受到吸痰刺激时,皮下兴奋易扩散,从而诱发兴奋活动[9]。临床吸痰操作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反抗或左右摇摆头等情况,插管时容易造成黏膜损伤,未能实现良好的临床效果,还可能会引起家属的不满。为患儿提供无创吸痰,避免插管刺激发生呛咳、恶心等不适感,减少患儿哭闹情况发生,减少黏膜损伤,缓解其痛苦,从而提高家属依从性,有效清理呼吸道,提升吸痰效果。提示观察组症状改善用时更短,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临床认为使用无创吸痰法,有效节约耗材,减少咳嗽吸痰法,属非侵入性操作,能够减少感染发生率。高效率吸痰,配合优质护理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吸痰次数[10]。该研究结果分析,观察组护理4、5、6、7 d后吸痰量分别为(57.26±9.58)、(34.26±5.48)、(27.85±2.23)、(23.51±1.23)mL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陆霞[11]研究基本一致,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干预后4、5、6、7 d排痰量为 (58.34±5.79)、(35.67±7.34)、(28.32±6.32)、(24.23±5.78)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为小儿排痰过程中提供优质护理,能提升小儿吸痰舒适程度的同时,对促进排痰有一定的作用。
该研究中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经治疗后,病情已得到部分缓解。拍背排痰过程中拍打力度难以把握,患儿咳嗽反射建立不完善,单靠震动支气管壁排痰,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还可能增加患儿不适感[12]。而在无创吸痰的排痰管理策略下,实施有效的排痰方法,使得痰液引流大大减少,确保呼吸道通畅,气道阻力降低,改善通气、换气功能,提升药物临床疗效。加之无创吸痰,操作简便,且使用鼻塞式吸痰管,不会对患者产生刺激,患者及家属易接受,利于促进患儿康复[13-15]。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完善,还未建立咳嗽反射,临床依从性有限,又无法自主排痰,呼吸道痰液滞留到一定程度后,容易受到呼吸道细菌的影响,因此采取科学的取痰方式获取痰液能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帮助患儿清理痰液。研究显示,实施有效排痰管理,减少痰液,能减少细菌感染[16]。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咳嗽痰响消失时间、干湿性啰音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58±1.02)、(3.66±1.03)、(3.64±1.23)及(5.68±1.35)d均短于对照组(P<0.05)。与张凤琴等[17]研究中观察组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23±1.05)、(4.26±1.18)、(2.55±0.74)、(6.25±0.84)d短于对照组(P<0.05)基本一致。均认为有效的排痰管理策略能够辅助相关药物及吸痰,提升临床治疗效率,达到缓解患儿各项症状。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在临床中并不多见,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且对患儿家属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由于该病治疗难度大、治疗时间长等因素,患儿对治疗以及护理的心理不适感十分强烈,对治疗、护理的恐惧感较明显,表现为对治疗、护理有抵触情况,而该类情况发生会对患儿治疗以及护理工作顺利实施带来一定的阻碍,甚至是降低临床护理治疗效果,因此,提升该类患儿治疗、护理依从性很有必要。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依从率较对照组高(97.33%>86.67%)(P<0.05)。与孙惠等[18]研究结果基本类似,其结果显示,观察组69.77%患儿治疗依从性高百分比高于常规组的46.51%(P<0.05)。良好的依从性有利于促进护理效果,积极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
综上所述,基于无创吸痰的排痰管理策略有利于促进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康复,改善小儿临床症状,提升其临床依从性,缩短小儿康复时间,对改善患儿预后十分重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