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儿童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4-07-28

梁宝凤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急诊科,福建福州 350001

虽然静脉输液具有起效快、按需给予、给药速度可控、不经口服等优点,符合大部分患者的耐受性,但与成年患者相比,儿童患者存在较大的特殊性。研究指出,小儿静脉输液不像成人输液那样安静有序,输液中的儿童会经常哭闹,易出现不配合现象,加之家长诉求较高、环境嘈杂等因素影响,容易增加门诊儿童输液室中护士穿刺难度和护理难度[1]。护士在为儿童输液时,心理上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会导致护士输液时技能水平降低,易引发一些不良后果,如穿刺失败,输液中出现意外等[2]。更为严重的是,如不恰当静脉输注液体,不仅会增加患儿的身心痛苦,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甚至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其中包括机体循环系统异常、低钠血症所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低血容量、器官灌注不良、血容量增加、水肿和心力衰竭,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儿死亡[3]。

该研究发现,在门诊儿童输液室中应用改进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儿童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输液风险,患儿及家属的满意程度也有一定幅度提高。为此,该研究方便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急诊科诊治的110例儿科疾病患儿,用于分析优质护理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被诊断有儿科疾病,需在该院门诊儿童输液室中行静脉穿刺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全部患儿分为甲组和乙组两组。其中甲组55例患儿,平均年龄(5.35±2.45)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感冒)4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5例,消化系统疾病5例,水痘2例,手足口病3例。乙组55例患儿,平均年龄(5.31±2.12)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感冒)4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5例,消化系统疾病5例,水痘2例,手足口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儿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参与该次研究。且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以后准许开展。

纳入标准:经该科诊断证明有上述疾病,且患儿在该院门诊儿童输液室中行静脉穿刺输液治疗,输液总时长超过1 h者。

排除标准:输液前试敏实验发现患儿对输液用药过敏者;不符合静脉穿刺输液治疗方法指征者;其他经该科讨论认为不适合纳入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方法 乙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服务。乙组患儿在门诊儿童输液室中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具体方法为:①首先指导患儿家属挂号、排号,向主治医师咨询用药,并缴纳药品费用[4]。②维持排队区域秩序,依次叫号。③接待患儿后,首先安抚患儿,查对注射单信息,准确无误后在一定固定方式(如夹板固定)的辅助下行静脉穿刺。④选择合适的静脉绑扎止血带,并对穿刺皮肤进行局部清洁和消毒;确定穿刺成功后,使用医用胶布妥善固定针头,然后指导患儿家属带领患儿前往指定输液区输液,并指导家属挂好输液袋,同时口头嘱咐患儿家属不可随意离开输液室,不可随意调整输液速率[5]。⑤输液完成后,轻柔拔出穿刺针,进行消毒,并指导家属按压穿刺部位。⑥定期巡查,观察患儿体征和穿刺部位情况。⑦积极帮助患儿家属解决实际问题。⑧如在穿刺中发生意外情况,立即给予相应处理。

1.2.2 优质护理服务方法 甲组采用该院改进后的优质护理方法进行服务。该科对甲组患儿特别采取了如下改进优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具体如下。(1)改进穿刺方法。该科经研究讨论,决定采用如下改进穿刺方法:①6个月以内的婴儿,首选头皮静脉穿刺(除外甘露醇、血管活性药等特殊药物)。②6个月以上幼儿,选择手背、足背、大隐、前臂、等相对粗、直的血管,避开关节活动部位。输液时采用一定固定方法辅助,如手板、贴膜等。③如患儿家属同意该科采用儿童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保护患儿血管[6]。可推广由高年资护士向新入职护士传授工作经验的方法,通过看、找、拍打等方式分析患儿静脉的走向、深浅、粗细和滑动度等信息。静脉的选择以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为原则。穿刺时屏退旁人,禁止无关家属和患儿围观,选择好血管以后,右手持针,左手小拇指勾管,以15°的角度穿刺,见回血后,再往静脉内进针一部分,顺势用右手固定,左手稍退针芯,左手固定,又继续往前进针,直到理想的部位,完全拔出针芯,做好固定[7]。

(2)改善病房环境。该科可利用屏风等物品分离等候区与输液区,以免正在接受穿刺且哭闹不止的患儿对正在等候输液的患儿情绪造成不良影响;在等候区和输液区放一些有趣、无声的动画片,吸引患儿的注意力,同时摆放一些贴近家长需求的育儿宣传册[8]。如发生孩子哭闹,家长难以安抚的情况,该科护士可辅助家长进行安抚,同时也应疏导家长的紧张情绪,避免家长失去冷静后无法正常看护孩子。在儿童输液室进出的人员相对繁杂,易造成室内空气流动不佳等问题,要求医护人员定时打扫输液室内的卫生,加强卫生巡视,及时清理随意丢弃的垃圾,同时还应开窗通风,加速室内空气流通[9]。此外,医护人员还可以在儿童输液室内张贴可爱、有趣的卡通图案或海报,转移患儿注意力的同时,还能积极营造温馨的输液氛围。

(3)优化巡查工作。该科安排护士以每10分钟1次的频率进行巡视,在巡视过程中积极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进行耐心的健康宣教,普及健康知识。疏导家长的紧张情绪,让家长理解、明白治疗经过。巡视中仔细观察患儿症状变化,核对药液的滴速,及时进行调整,避免药液的快慢,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对3岁以下哭闹不安的婴幼儿要加强巡视,排除因静脉刺激、恐惧所致的哭闹,警惕药液外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病情变化。如遇患儿病情突然变化,应保持镇静及时通知医生,准备抢救物品及时施救。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可借助拥抱、抚摸等方式拉近与患儿之间的关系,通过和蔼可亲的语气或态度与患儿进行沟通,帮助患儿转移注意力,以免对穿刺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或戒备心理[10]。

(4)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置。发生意外情况时,该科要求护士立即停止输液(但不拔掉静脉针头,保留静脉通道以便后续干预),通知护士长到场评估严重程度,如情况较轻则现场进行处置。例如输液中发现有肿胀,则重新穿刺,同时嘱患儿卧床休息,待患儿病情平稳后需要注意安抚患儿及家属的情绪,避免事态恶化。如情况较为严重,则立即寻求上级医师帮助。同时注意安抚患儿家属。

(5)细节服务。①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建议医护人员使用该科自制的护手托妥善固定患儿的输液部位,以免因患儿过度活动穿刺肢体造成脱针、输液肿胀等现象;②在输液室内放置饮水机,及时为患儿及家属提供免费水杯和冷、热水;③为了有效满足不同患儿及家属的输液需求,医护人员还可以在输液室内常备便民箱、被子、毯子、热水袋等物品;④为保护患儿及患儿母亲的隐私,建议在输液室内设置尿布台与哺乳室,便于更换尿布的同时,还能方便患儿及时接受母乳喂养[11-12]。

1.3 观察指标

应用效果评价标准:统计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进针即见回血且成功抽取足量血液)、输液中患儿哭闹时长,来作为护理效果的评价指标。另通过儿童疼痛行为评估量表(FLACC)[13]来评价患儿在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情况,该量表有5个项目,评分总分为0~10分,其中0分代表舒适且放松,10分代表严重疼痛,并评价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操作水平等,得分范围介于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越高,并根据最终的得分结果分为满意(90分以上)、较满意(89~70分)、不满意(70分以下)。

安全性评价标准:统计两组患儿穿刺过程中出现输液相关性症状的例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

甲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5.45%,乙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45.45%,甲组比乙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提升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3,P=0.03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n(%)]

2.2 两组患儿哭闹时长和穿刺中疼痛程度对比

甲组55例患儿中哭闹49例,平均哭闹时长(13.90±5.21)min,乙组55例患儿中哭闹48例,平均哭闹时长(21.21±8.3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儿穿刺中的疼痛和不适程度相较于乙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穿刺中疼痛程度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儿穿刺中疼痛程度对比[(±s),分]

?

2.3 两组患儿输液中意外情况对比

甲组穿刺部位肿胀、药液外渗和输液反应3种情况的干预效果优于乙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哭闹不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输液中意外情况对比

3 讨论

研究资料指出,导致患儿静脉输液失败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不熟练;②患儿配合度相对较低;③血管情况较差;④穿刺后未能妥善固定。血管情况是一种不可变因素,其他失败因素均能够借助科学、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予以避免或改善,进而显著提高儿童输液室内的静脉输液成功率[14-16]。进一步证明了,临床在儿童输液室内采用安全、稳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十分重要。

该次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对门诊儿童输液室中患儿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改善作用明显,经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患儿哭闹的时长更短,输液中意外情况发生次数更低,患儿穿刺中疼痛程度更低(P<0.05)。这说明该优质护理服务对患儿的安抚效果更好,有利于增强患儿依从性,从而减少安全风险。

该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儿童对刺激适应性较差,大多数患儿在输液治疗时会因恐惧而导致抵抗和哭闹,降低依从性。而且,患儿对输液工作的不配合也是导致穿刺失败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创造合适的人文环境,减少患儿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儿能融入到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并通过转移患儿注意力的方式降低其对穿刺的抗拒。

从护士角度来说,该科科学选择穿刺方式,穿刺静脉根据患儿年龄,患儿的静脉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选择。并且由高年资护士向新入职护士传授工作经验,通过看、找、拍打等方式分析患儿静脉的走向、深浅、粗细和滑动度等信息[17]。配合合适的固定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次穿刺成功率大幅增加。另外,该科积极推广儿童静脉输液留置针,向患儿家属讲解留置针的好处,争取获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经该次对比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对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改善作用明显(P<0.05);经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患儿哭闹时长更短,输液中意外情况发生次数更低,患儿穿刺中疼痛程度更低(P<0.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65.45%,患儿哭闹率为89.09%。说明该优质护理服务对患儿的安抚效果更好,有利于增强患儿依从性,从而减少安全风险。与叶雪芬等[18]的研究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8.4%高于对照组90.4%)基本一致。说明该研究的信度高,对于临床护理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对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常见不良反应,该科仔细分析其原因,发现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查找原因,但不立即拔掉静脉针头,而是保留静脉通道以方便后续的干预工作。在保留好静脉针头的情况下,将装有原液体的输液器管道换掉,然后输入与原液体性质不一样的液体,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针对患儿实际情况,该科护士可现场决定行保暖、吸氧和物理降温等方法进行干预。如情况轻微,该科护士嘱患儿卧床休息,待病情平稳后需要注意安抚患儿及家属的情绪,避免事态恶化。如情况严重,立即呼叫上级医师寻求医学干预。

综上所述,该科认为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儿童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极佳,安全性高,建议在门诊儿童输液室中选择该护理方案进行干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