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与套扎治疗的疗效比较

时间:2024-07-28

宋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消化内镜室,福建三明 365000

食管静脉曲张主要因为肝脏方面的病变引起,其中肝硬化、 门静脉阻塞以及肝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高压,使门静脉血经过门体江静脉吻合支分流至心脏,造成食管下段位置静脉丛淤血和扩张,静脉扩张,在一些刺激下造成静脉破裂出血, 大量呕血, 并呈现出喷射状,严重患者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目前内镜技术的兴起, 硬化剂治疗将硬化剂直接注射至栓塞位置的血管以及局部炎症纤维化血管的表面黏膜位置,达到止血的目的, 但是治疗之后可能出现再出血的问题,对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内镜下套扎治疗在临床中应用范围得到推广,可以对出血位置进行永久止血,对治疗方法进行完善,以提升治疗质量[1]。 该文方便选取 2016 年 12 月—2019 年 12 月该院收治的 102 例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 对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与套扎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102 例食道静脉曲张患者, 盲选法抽取其中51 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套扎治疗。 另51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0 例、21 例;年龄 28~66 岁,平均年龄(47.00±13.76)岁;其中呕血 23例、便血20 例,呕血+便血8 例。 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 28 例、23 例, 年龄 27~67 岁, 平均年龄 (47.00±14.26)岁;其中呕血 24 例、便血 21 例,呕血+便血 6 例。实验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患者以及家属在实验前均签署同意书。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硬化剂治疗, 对于择期治疗患者使用注射针注射硬化剂,在出血的附近静脉内注射,对未找到活动出血处,可在齿状线上方2 cm 开始左右的曲张静脉内注射。 每点注射硬化剂3~10 mL 为宜,亦可根据静脉曲张程度酌情增减,总量不超过40 mL。 每次1~4 点,注射完后内镜观察,确保无活动出血时退镜。第1 次硬化治疗后, 间隔7~10 d 左右再行下一次硬化治疗,直至曲张静脉消失或基本消失。 疗程结束后1 个月复查胃镜,以后每3 个月复查第2、3 次胃镜,再间隔6个月后复查第4 次胃镜。

观察组患者使用套扎治疗, 在手术之前禁食8 h,进行输血、补液等治疗。 在内镜下检查食道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范围以及出血情况,将内镜退出,安装套扎器,并将安装套扎器的内镜送至胃食道交界的位置, 自食道齿状线上方向下进行食道曲静脉的吸引, 在所吸静脉充盈整个视野之后立即进行旋转套扎, 确定每一条及静脉的相邻近套扎点距离2~3 cm, 并进行螺旋状的套扎, 直至所有曲张静脉均无活动性出血之后将内镜退出。 如患者处于急性发病期,则使用镜身将出血位置进行压迫, 在压迫止血之后使用肾上腺素进行冲洗以扩大视野,之后进行套扎操作。 在第1 次套扎之后间隔7~10 d 进行下一次套扎, 直至食道静脉曲张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止。 疗程结束后1 个月复查胃镜,以后每3 个月复查第2、3 次胃镜,再间隔6 个月后复查第4 次胃镜。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3 个月后通过内镜进行复查,判定症状消失、轻度、症状无改变患者, 其中止血成功率=(症状消失+轻度)例数/组间例数。

②分析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 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随访6 个月,判断是否存在再次出血的情况。

③分析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低热、胸部疼痛发生例数。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

观察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对比

2.3 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的低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胸部疼痛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比

3 讨论

食管静脉曲张是一种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 造成静脉的破裂出血,疾病引起的病死率较高,可达到30%~40%,复发出血的病死率则会达到60%以上,对患者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因此需要对疾病进行及时的救治,以挽救生命。 该病治疗方法分析,包括内科非手术中治疗、压迫止血等方式,但是上述方法的实施对于再出血无法控制,因此内镜下止血属于一种效果较好的方法,包括硬化剂止血与套扎止血两种, 但是两种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需要进行对比分析以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法[2-4]。

上文数据对比中, 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为92.16%,对照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为90.20%,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种方法均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硬化剂治疗直接将止血药物注射至出血部位,逐渐降低血管出血的情况,而套扎治疗直接对出血位置进行结扎,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操作较为便捷,直接作用于患处,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实施效果都较好。 有关学者[5]抽取120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为对象,急诊止血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均在90%以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文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

但是对数据分析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1.9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69%,观察组患者的低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分析原因:硬化剂治疗是将硬化剂通过局部注射的方式形成血栓或者使静脉管壁增厚,以达到止血的效果,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在使固有静脉发生闭塞的同时, 也会引起交通支和外膜层静脉闭塞[6-8],静脉在发生闭塞之后不容易再通,同时因为药物的化学效应,可能引发深度溃疡,使再出血的发生率进一步增加[9-12]。 套扎治疗则经固有层静脉进行结扎,使其缺血,血管内膜炎症会相对较轻,并且在结扎的过程中可以保留交通支和外膜层, 静脉再通容易出现,因此对于一些累及到黏膜、黏膜下层的浅表溃疡修复较快, 并且在实施之后不会对静脉组织造成损伤,可保护食管肌层,因此在实施之后安全性更高,不再担心穿孔等并发症,副作用较少[13-15]。

但是上述两种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 硬化剂治疗过程中可能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慢或者并发食管溃疡导致出血的问题, 并且在使用后造成门静脉压力增加,引起门静脉高压性胃部疾病以及胃底静脉曲张,引发再出血。 套扎治疗套扎的位置主要在浅表的血管,在套扎结束之后可能出现食管旁的扩张静脉不能闭塞的问题,可能出现止血的失败。 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两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提升治疗质量。

综上所述, 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与套扎治疗均具有较好的止血成功率, 但是综合分析发现套扎治疗的效果更好, 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采用两种方法联合的方式,提升治疗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