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时间:2024-07-28

苏丽玉,陈亚娜

福建省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室,福建泉州 362000

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使其发生急性且持续性的缺氧和供血下降,导致缺血区心肌出现严重、持久性的急性心肌缺血,临床将该现象称为急性心肌梗死,这也是主要导致患者猝死的重要因素[1]。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60 min 时有约50%的可能性出现院外猝死,而大部分猝死患者均可抢救成功,因此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及早地观察,这样不仅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对其预后效果的改善情况也有着重要价值。将患者从院外以最快速度运送至医院进行治疗是院前急救的基本核心[3]。 方便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4 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4 例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对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4 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37) 和研究组 (n=37),对照组中男 28 例,女 9 例;年龄 37~84 岁,平均年龄 (68.5±7.3) 岁; 发病到抢救时间 14~53 min, 平均(33.6±1.8)min。研究组中男 22 例,女 15 例;年龄 39~85岁, 平均年龄 (70.1±6.6) 岁; 发病到抢救时间 12~55 min,平均(34.1±1.6)min。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诊断均为急性心肌梗死;②对该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者生命体征异常;②患者临床资料不全[4]。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案进行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检测, 同时让患者进行充分吸氧和休息, 根据患者的情况对其进行除颤或心肺复苏。 患者在药物的使用方法及使用剂量方面要严格遵照医嘱进行, 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向治疗医师进行详细的报告,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向患者进行说明。

研究组给予院前急救方案进行护理,方法如下:①接到120 出诊电话时要立即将出诊准备工作做好,携带急救所需要的设备和药品。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先要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进行分析, 判断时以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肌缺血的症状为准, 尤其是心电图的变化情况:ST-T 段及 T 波异常,出现病理性 Q 波。 ②对患者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护, 一过性急性心肌缺血不一定都会出现胸痛的情况, 而心肌缺血也会发生在胸痛症状之前, 对患者进行连续性心电监护可对患者的心绞痛或无症状心绞痛发作时的 ST 段改变进行及时发现。 ③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将氧气浓度调整为40%,吸氧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血氧饱和度应>90%。 供氧量根据患者病情情况而定。 ④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 为其注射相关药物, 以确保患者的电解质平衡。 患者出现缺血性疼痛时可使用硝酸甘油进行缓解。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使用相应的治疗药物, 药物的使用方法及使用剂量要严格遵照医嘱进行。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的院前抢救、运转成功率进行比较,抢救及运转成功率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显著[5]。 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水平进行观察分析。 ③对两组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进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运转成功率

研究组患者的院前抢救及运转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院前抢救、运转成功率对比[n(%)]

2.2 临床指标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 急诊时间(min)球囊扩张时间(min)溶栓时间(min)住院天数(d)下床活动时间(h)研究组(n=37)对照组(n=37)t 值P 值29.5±2.8 41.1±4.2 11.794<0.05 70.2±5.5 110.6±7.3 10.131<0.05 36.4±3.6 58.4±4.2 10.005<0.05 28.0±2.9 47.6±3.0 10.735<0.05 21.2±3.3 43.8±4.1 10.541<0.05

2.3 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属于心血管疾病, 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而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主要因素为疾病发生突然,进展迅速,病情严重[6]。一般来讲,若患者从发病到救治时间超过24 h,则会明显增加死亡风险,即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存在的后遗症也不容忽视[7]。 除此之外,胸骨后剧烈疼痛是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同时患者的心肌酶谱会出现急速增高、 心电图出现异常等均是临床症状,从而诱导患者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威胁[8]。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9],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院前急救护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在运转时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可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及疼痛程度得到改善, 让患者在稳定状态下转运至医院进行有效治疗。

在患者疾病发生时的护理被称为院前急救护理,第一时间到达患者的所处位置对其进行相关治疗和干预, 这样可以让患者在运转过程中存在的死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确保转运治疗顺利进行,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因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此从疾病发生的那一刻医护人员就要争分夺秒为患者进行救治[10]。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1],给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护理进行干预, 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 可以使患者更快康复, 同时在满意度方面院前护理组也明显高于未实施干预组, 而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生命体征更为稳定,对后期治疗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该次研究中,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不同的护理干预,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院前抢救及运转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相关文献显示[2],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 院前护理质量决定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其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案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施急救护理组,分析原因可能是:合理有效的院前护理会使患者的生命体征更为稳定,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改善预后效果。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P<0.05)。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2],院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其急诊时间为(46.71±12.36)min,球囊扩张时间(68.36±3.9)min、溶栓时间(34.3±1.4)min、住院天数(27.2±1.2)d、下床活动时间(21.2±3.3)h 优于常规护理组的(63.64±9.38)min,(108.30±11.5)min、(61.1±3.6)min、(49.2±2.3)d、(45.1±4.8)h,分析原因可能是, 院前护理是由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等操作,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有利于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抢救。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急诊时间为(29.5±2.8)min、球囊扩张时间(70.2±5.5)min、溶栓时间(36.4±3.6)min、住院天数(28.0±2.9)h、下床活动时间(21.2±3.3)h 优于对照组的(41.1±4.2)、(110.6±7.3)、(58.4±4.2)min、(47.6±3.0)d、(43.8±4.1)h(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价值,可使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同时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患者的临床指标缓解有着突出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