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住院药疹患者致病药物临床分析

时间:2024-07-28

温婷祺

[摘要] 目的 对住院药疹患者致病药物进行分析。方法 整群该院在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202例药疹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导致患者出现药疹的药物以及药疹的类型利用回顾分析法进行分析。 结果 最常见的药疹致病药物是抗感染药物,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物为102例、抗痛风药25例、抗癫痫药21例;生物制品12例、以及抗风消炎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是红斑型药疹,荨麻疹次之。呋喃唑酮以及生物制品导致的药疹多为荨麻疹型;固定型药疹则通常是由磺胺类药物引起的。 结论 不同的药疹类型以及不同的药物之间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导致患者出现药疹的治病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以及解热镇痛类药物。

[关键词] 药疹;患者;致病药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a)-0145-03

药疹(Drugeruption)又称药物性皮炎(ermatitismedicica-nentosa),主要是药物在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之后导致皮肤粘膜出现炎症,如果情况严重,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其他系统问题的出现[1]。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药疹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导致药疹出现的药物也有了相应的变化,这一现象离不开近年来新药品的不断出现,要想有效的降低这一疾病的发生率,就要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在临床用药中,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以前曾有药物过敏者,应避免应用已知过敏或类似结构的药物;对于在用药过程中,因为任何原因不明的发疹,要高度警惕是否为药物过敏,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及明确诊断;将过敏药物标于病历的显要位置,并要让患者明白自己对某种药物过敏,以避免药疹的再次发生;对青霉素、血清制品、普鲁卡因等容易导致过程的药物,应该在使用之前进行过敏试验,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药疹的出现。该文以该院在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202例药疹住院患者作为研究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202例药疹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2例,年龄在3个月~79岁之间,平均年龄(41.6±3.6)岁。

1.2 方法

对于药疹患者的药疹类型诊断以及对致病药物的分类根据临床皮肤病学作为标准进行。

2 结果

导致出现药疹的药物种类有20多种,不仅存在单一药物使用导致的药疹,同时还有多种药物同时应用导致的药疹类型。

3 讨论

药疹(drug eruption)又称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是药物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中医称该病为药物毒。这种疾病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急性發病,如果病情相对比较轻,那么就不会出现全身症状,如果病情比较重,就会在发疹前后或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猩红热或麻疹样红斑、重症多形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固定性药疹、湿疹皮炎型、荨麻疹和血管水肿型、血清病型、光敏皮炎型、紫癜型、红斑狼疮型、痤疮样型[3]。根据相关以及临床调查发现,药疹的发病率通常为1%~3%,目前对这一数据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不过在当前疾病类型以及药物种类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由于药物引发的药疹发病率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致病率最高的药物就是抗生素类,其次为解热镇痛类。

通过对以上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导致药疹出现的最主要的药物就是抗感染类药物,然后按照发病几率依次为解热镇痛型占102例、抗痛风药占25例、抗癫痫药21例以及生物制品13例等。近年来青霉素类药物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疹发生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当前这两者导致药疹发生的比例几乎一致,由于近年来在临床上很少使用磺胺类药物,因此在临床上,由于这种药物引发的药疹比例也在逐渐的减少[4]。另外,因为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饲养宠物的人以及痛风病人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下,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以及别嘌呤醇和狂犬疫苗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所以由于这几种药物导致的药疹病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对于这一疾病在临床上的治疗,首先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常增加,白细胞可增高,有时亦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者[5]。如果有内脏反应,就应该进行相应的检查,比如肝、肾功能检查。对药物过敏的测试可以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体内试验又包括皮内试验和激发试验。体外试验包含对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嗜碱细胞脱颗粒、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淋巴细胞毒性检测,不过这些试验的应用范围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能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还有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比如如果发生剥脱性皮炎,在发病以后就极易诱发褥疮、支气管肺炎,甚至败血症和心力衰竭等,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易引起全身营养障碍,并可并发黄疸性肝炎、蛋白尿等。常见的药疹类型多为红斑型药疹,荨麻疹次之,然后依次为麻疹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固定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虞佳等人[6]对500例住院药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最常见的皮疹类型是发疹型(34.6%),然后是固定型药疹(30%),荨麻疹型(14%)居第3位,与该研究的情况有所不同。多型性红斑药疹通常都是由青霉素类、抗生素类、抗风湿类以及解热镇痛等药物引起的;荨麻型药疹多是由呋喃唑酮类药物以及生物制品引起的;固定型药疹是由磺胺类药物过敏引起[7]。由此就可以看出不同的药疹和不同药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由于西药在临床应用中药疹发病率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在临床上,中药的应用逐渐增加,中药药剂的改变以及中西药复合剂的逐渐增加,使的临床上由于重要引起的药疹也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中药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所含的许多成分,当前医疗科技方面仍然不能实现对其进行彻底的了解,而且中药制剂的制作方式和类型不同,其最终的药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药疹,很难确诊患者是对哪种药物过敏,所以在实际的临床治疗前期,必须对患者的过敏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药疹发生的几率[8]。解热镇痛的药物本身比较容易引起药疹的出现,但是由于这种药物大多数属于非处方药,并且通常情况下都会以感冒药的身份出现在消费者的视线中,所以患者自行服用的情况比较多,这样就是药疹的发生率大大提升。在抗癫痫的药物以及抗痛风的药物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这两种药物导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最主要的药物,如果药疹的病情严重,甚至还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使用这两种药物,如果需要使用,就必须密切注意患者使用之后的症状表现,因为在患者住院期间本身使用的药物就比较多,所以,一旦出现药疹,很难确定诱发药疹的药物,鉴于这种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大处方,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多种过敏性药物合用的现象,如果出现药疹,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其中有可能导致药疹出现的药物,实现对药疹的有效预防和控制[9]。重症多形性红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以及剥脱性皮炎,如果发生这几种药疹,极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不过这几种药疹出现的频率比较低,但是因为其病情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早期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使用足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同时还需要强化支持疗法,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在治疗中,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有时还需要多科室进行配合,这种情况下在治疗中及时的通用过敏药物是相当关键的。药疹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为了有效的降低这一情况的发生频率,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必须在用药前明确患者的病史、用药史以及过敏史,这样才能保证在后期用药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患者的情况进行药物的配比,尽可能的减少药疹的发生。

综上所述,最常见的药疹致病药物是抗感染药物,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物、抗痛风药、抗癫痫药、生物制品、以及抗风消炎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是红斑型药疹,荨麻疹次之。呋喃唑酮以及生物制品导致的药疹多为荨麻疹型;固定型药疹则通常是由磺胺类药物引起的。由此可见,不同的药疹类型以及不同的药物之间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导致患者出现药疹的治病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以及解热镇痛类药物。

[参考文献]

[1] 崔文颖,高艳青,李海燕.HIV/AIDS合并药疹47例住院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11):1163-1165.

[2] 谢建翔,张丽.重症药疹297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3):247-249.

[3] 曹鸿玮,王瑞,杨俊亚,等.7年间郑州市某院住院患者药疹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1):38-40.

[4] 王婷婷,王学民,刘彦群,等.五年住院药疹病例回顾性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7):846-850.

[5] 常桂香,温晨东.心脑血管病药疹165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1):122-123.

[6] 虞佳,罗宝香,王小兵,等.166例住院药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10):619-621.

[7] 林静,董秀芹.重症药疹4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1);134-137.

[8] 李萍.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致敏药物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5):118-120.

[9] 王利,张翠红,韩俊丽.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13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11):1158-1160.

(收稿日期:2016-09-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