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预防性应用研究

时间:2024-07-28

唐爽

[摘要] 目的 对比替罗非班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确认替罗非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2月—2016年3月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在该院住院治疗的患者313例,随机分成2组,A组155例,术前使用替罗非班进行预防性治疗;B组158例,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预防性治疗,分析两组药物的疗效以及术后出血以及发生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颅内再出血事件6例(3.87%);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4.52%)。B组患者颅内再出血事件5例(3.16%),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2例(7.59%),两组颅内再出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栓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替罗非班在预防性应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替罗非班;颅内动脉瘤;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c)-014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irofiban and aspirin or clopidogrel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in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confirm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irofiban application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6 due to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in our hospital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group of 155 cases, preoperative use of tirofiban preventive therapy; group B 158 cases, preoperative use of aspirin or clopidogrel preventive treatment,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drugs as well as postoperative bleeding and thromboembolic incidence. Results Group A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bleeding events in 6 cases (3.87%); thromboembolic events occurred in 7 cases (4.52%). Group B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bleeding event five cases (3.16%), thromboembolic events occurred in 12 patients (7.59%),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of thrombotic events(P<0.05). Conclusion Tirofiban In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s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are 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Tirofiban; Intracranial aneurysm; Aspirin;Clopidogrel

動脉瘤破裂后,常使用支架或者弹簧圈来预防血栓的形成,为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常使用一些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如替罗非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替罗非班是一种小分子的化学合成的酪氨酸衍生物,抑制引起血小板凝集的受体,疗效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起效迅速,半衰期短,大部分可经过肾脏代谢,在神经介入临床上被广泛使用[1-4]。该文方便选择2014年2月—2016年3月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在XX医院住院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313例,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对比研究,考察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手术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患者的临床资料 方便收集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在该院住院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313例。随机分成2组,A组使用替罗非班进行预防性治疗,患者155例:男,92例,女63例,年龄22~75岁,平均(41±12)岁;B组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预防性治疗,患者158例:男,88例,女70例,年龄19~72岁,平均(39±13)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纳入标准 ①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患者为颅内动脉瘤破裂。②送诊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时间为0~4周。

1.1.3 排除标准 ①虽确诊动脉瘤患者,但并发其他严重性疾病。②手术前曾经长期口服抗血小板类药物。③家人或者患者本人不同意手术治疗者。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所有就诊的患者在入院后,根据Hunt-Hess分级法[5]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采用CTA或DSA造影术确定头颅内动脉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后,制定出合理的治疗计划。

1.2.2 治疗方案 动脉瘤破裂的介入手术是患者机体全麻的情况下进行的,A组患者静脉给药替罗非班(国药准字H20041165),5 mg/100 mL,静脉注射),剂量为9 μg/kg体重,手术后改用维持剂量0.2 μg/(kg·min),24 h后剂量减少至0.05 μg/(kg·min),48 h停止使用替罗非班,患者每天给予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Bayer S.P.A(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片口服]100 mg/d和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056410),75 mg/片,口服75 mg/d。B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200 mg,氯吡格雷300 mg,手术后改用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150 mg/d,48 h患者每天给予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血栓形成,马上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手术结束后,立即进行一次CT扫描,观察是否有术后出血,如有出血马上及时治疗止血。术后每10~15 min进行一次CTA,观察静脉瘤血管的血流状态。所有手术还必须由专业护士在重症监护室观察24 h以上。

1.3 统计方法

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试验结果

2.1 头颅动脉瘤造影结果

共入选患者313例,经造影检查共发现402枚动脉瘤(A组212枚,B组190枚),选择手术治疗320枚(A组166枚,B組154枚),结果见表1,单一动脉瘤患者249例(A组130例,B组119例枚),2枚以上动脉瘤患者64例(A组28例,B组36例枚)。瘤直径范围1.5~15 mm,平均值6.0 mm。

2.2 出血及血栓栓塞结果

在该实验中A组患者手术后颅内出血6例(占3.87%),支架患者4例(2.58%),弹簧圈患者2例(占1.29%);术后栓塞7例(占4.52%),术中栓塞2例(占1.29%)。B组患者手术后颅内出血5例(占3.16%),支架患者4例(2.53%),弹簧圈患者1例(占0.63%);术中栓塞3例(占1.9%)术后栓塞12例(占7.59%)。两组患者术中出血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分析

动脉瘤破裂后,多采用介入手术治疗,发生的血栓栓塞是其主要并发症,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致死和致残,多采用开血小板凝集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在该研究中术中采用剂量为9 μg/kg的替罗非班,手术后改用维持剂量0.2 μg/(kg·min),24 h后剂量减少至0.05 μg/(kg·min),48 h后停用,改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经研究发现,术后栓塞发生率仅占4.52%,术中发生率占1.29%,远低于对照组术后7.60%和术中1.9%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组的手术出血率接近。黄庆等[9]使用替罗非班对1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进行手术介入治疗,该研究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两组均在术前静脉给药10 μg/kg的替罗非班,手术后改用维持剂量0.15和0.1 μg/(kg·min),24 h后剂量减少至0.05 μg/(kg·min),36 h后停用采用鼻饲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经研究发现,在术中出现2例血栓,术后均未发生出血和血栓并发症,该研究与该文的研究结果类似,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太少。石尧等[10]对18例患有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评价替罗非班在辅助治疗时的效果和安全性,18例患者共植入支架21个,在术中没有出现血栓,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过程中也没有出现血栓,出血等并发症。综上研究可见,替罗非班在动脉瘤破裂后的介入治疗中的安全和有效的。

综上所述,该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虽取得较好效果,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为取得更好的效果,术中替罗非班的给药剂量和术后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剂量或者应用其他新型的更安全的抗血小板凝集类药物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郭德江, 李钊, 赵美刚,等. 血栓弹力图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前抗血小板监测中的应用[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5, 36(12):1204-1207.

[2] 刘佳强, 李真保, 刘俊,等.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6, 21(3):313-315.

[3] 刘加春,刘玲,王大明,等.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2,9(4):189-192.

[4] 王培明, 周立云, 连宗德,等. 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中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使用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6(3):60-61.

[5] 张坤. 持续腰池引流后Hunt-Hess的重新界定对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的影响[D]. 长春:吉林大学, 2014.

[6] 朱晋坤, 毛华, 尹扬光,等.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体外血小板黏附内皮细胞基质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5(3):283-287.

[7] 王志永. 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D]. 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4.

[8] 高燕. 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D]. 长春:吉林大学, 2015.

[9] 黄庆, 胡艳龙, 杨俊,等. 替罗非班在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J]. 现代医学, 2016,44(4):500-503.

[10] 石尧, 李贵福, 朱吉祥,等. 替罗非班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5,31(23):19-22.

(收稿日期:2016-08-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