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应用于新生儿II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

时间:2024-07-28

茅红英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张家港 215600

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应用于新生儿II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

茅红英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张家港 215600

目的比较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II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之间救治的新生儿II型呼吸衰竭患儿共52例,随机分为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组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组,对其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OI)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PaO2指标上的测量值方面,在1 h、12 h、24 h,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72 h时刻,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aCO2、OI指标上的测量值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组的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为15.4%,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为34.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组的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要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双水平正压通气;新生儿II型呼吸衰竭

新生儿II型呼吸衰竭是指临床新生儿表现为青紫和呼吸困难,动脉氧分压(PaO2)<50mmHg,同时伴有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是新生儿科危重症之一,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5]。近年来临床上对于新生儿II型呼吸衰竭(PaCO2低于65mMHg,无插管指针者)的治疗通常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模式的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方法,该研究整群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5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之间救治的新生儿II型呼吸衰竭(PaO2<50mmHg,50mmHg<PaCO2<65mMHg)患者共52例,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生时间均为自出生的24 h以内。将所有患者依据随机数表随机分为双水平正压通气组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每组26例,对照组男患儿11例,女患儿15例,平均出生小时数 (8.62±1.5)h,治疗组男患儿13例,女患儿13例,平均出生小时数(8.23±1.2)h,患者兼症类型和例数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4例,新生儿肺炎 16例,新生儿湿肺8例,窒息复苏后合并II型呼吸衰竭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胎龄、体重及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两种模式不交叉使用,若可以维持患儿稳定,逐渐降级为头罩吸氧、暖箱内吸氧并逐渐停止氧疗。若患儿经无创呼吸支持模式(FiO2≥0.5)不能满足经皮氧饱和度88%~93%或者复查动脉血气分析提示pH<7.2,PaO2<50 mmHgPaCO2>65 mmHg,则予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行有创呼吸支持治疗。由于II型呼吸衰竭患儿的PaO2均低于50mmHg,所以通气治疗要确保患儿的PaO2能够维持50~80mmHg。

1.3 观察指标

观察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72 h之间所有入组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OI)以及患者的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

1.4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统计资料用(x±s)表示,将两组测量值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PaO2、PaCO2观察指标实验结果比较

在PaO2指标上的测量值方面,在1、12、24 h,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 h、72 h时刻,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PaCO2指标上的测量值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PaO2观察指标的实验结果(x±s)

表2 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PaCO2观察指标的实验结果(x±s)

2.2 两组患儿O I观察指标的实验结果

在OI指标上的测量值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OI观察指标的实验结果(x±s)

从3个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种治疗方法在PaCO2、OI指标上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对新生儿Ⅱ型呼吸衰竭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双水平正压通气组在无创呼吸支持24 h内对降低PaCO2疗效优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P<0.05)。

2.3 两组患儿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比较

从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来看,双水平正压通气组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要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总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比较结果(n=26)[n(%)]

3 讨论

通过该实验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PaCO2和OI指标,双水平正压通气组在无创呼吸支持24 h内对降低PaCO2疗效优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法均可以显著改善Ⅱ型呼吸衰竭患儿的缺氧程度,增加氧在血液中的溶解量,促进机体的氧合平衡,改善呼吸衰竭患儿的症状。另外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相比其总有创呼吸支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可降低总有创呼吸支持率[7]。其原因是相对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双水平正压通气可降低患儿胸腹运动的不协调性和气流阻力,其通过扩张气道,增加每分钟的通气量,扩张气管并增加功能残气量,刺激呼吸,进而提高气体交换频率,减少呼吸做功,同时也减少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暂停的现象,从而较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有更强的呼吸支持作用,同时其不需要建立有创的人工呼吸道进行辅助机械通气,减少了机械通气相关炎症的发生,从而避免了部分治疗并发症,对于同时伴有其他兼症的患儿有良好的治疗作用[6]。该实验研究结果和陈平洋[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证明该实验相关结果较为公允,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相比,双水平正压通气有着一定的临床效果。

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中枢或者呼吸器官病变所引起的肺部气体交换障碍,继而造成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8]。由于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呼吸中枢功能尚不完善,肺容量及功能残气量较小,容易遗留严重的肺部和神经系统方面后遗症,所以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9],同时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用无创呼吸支持模式较之前的有创呼吸支持可以显著减少新生儿的相关肺损伤,有报道认为,相对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双水平正压通气可降低插管率和撤机失败率,并有部分报道其可以降低支气管肺部发育不良发病率同时该方法在其他的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10-11]。

综上,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比较,双水平正压通气应用于新生儿Ⅱ型呼吸衰竭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且是安全的,降低了总有创呼吸支持率,减少了Ⅱ型呼吸衰竭患儿的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危险性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对新生儿来说是一种较好的呼吸抢救形式,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后期应对具有不同并发症的患儿适用情况和应用后带来的相关后遗症进行相关研究。

[1]Jani P,Luig M,WallM,etal.Transport of very preterMinfants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using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J].JNeonatal Perinatal Med,2014,16.

[2]Broomfield A,Abulhoul L,Pitt W,et al.Reversal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Both Neonatal and Late Onset Isolated Remethylation Disorders[J]. JIMDRep,2014,6.

[3]孔令凯,孔祥永,李丽华,等.双水平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应用的比较[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1):14-18.

[4]祁学成,陈延超,王梅,等.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J].当代医学,2008,148(13)7-8.

[5]Lakkundi A,Wright I,de Waal K.Transitional hemodynamics in preterMinfants with a respiratory management strategy directed at avoidanc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J].Early HuMDev,2014,90(8):409-412.

[6]杨建生,吴本清,贺务实,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5):33-36.

[7]张路.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9,15(13):50-52.

[8]陈平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 (14):1072-1074.

[9]孔令凯,孔祥永,李丽华,等.双水平正压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的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 (12):888-892.

[10]乔彦霞,韩丽萍,郭秀霞,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辅助呼吸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119-121.

[11]王欣.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2.

Efficacy CoMparison of App lication on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II w ith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or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Ventilation

MAOHong-ying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Zhangjiag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Zhangjiagang,Jiangsu Province,215600 China

Ob jective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n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IIwith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or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ventilation.MethodsTotal 52 cases neonatal inpatientswith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II froMMay 2012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ventilatio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ventilation treatment group.Themeasurements of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PaCO2),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and oxygenation index(OI)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In terms of themeasured PaO2index,with 1h,12h,24h,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P>0.05);while at the 48h and 72h moment,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In terms of themeasured PaO2OI index,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in the values of the two treatmentmethods.Intubation invasive breathing support rate was 15.4%in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ventilation treatment group,Intubation invasive breathing support rate was 34.6%in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ventilation treatment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P<0.05.ConclusionIntubation invasive breathing support rate of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ventilation treatment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ventilation treatment group,and it is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ventilation;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II

R722.1

A

1674-0742(2015)07(a)-0095-03

2015-04-05)

茅红英(1978.11-),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新生儿疾病诊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