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潘 滢
德宏州人民医院药剂科,云南德宏 678400
脉管性疾病在临床治疗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为:其一,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即血管瘤(haemangioma);另一种形式为脉管畸形[1]。这种分类方式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由美国学者waner 和Suen 共同提出,并沿用至今。目前,在临床上针对脉管性疾病的治疗药物多达几十种,每一种药物的治疗疗效皆因药物自身药效的局限应用范围较窄,一般是只适用于某一类病症[2]。其中,抗肿瘤药物在脉管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探究抗肿瘤药物治疗脉管性疾病的有效性,该研究对2010年1月—2013年2月在该院接受脉管性疾病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180例脉管性疾病患者,其中男80例,女100例,年龄6 个月~35 岁,平均年龄(15±6.4)岁。180例患者中,先天性良性肿瘤46例,其中肝脏血管瘤20例,有4例患者对长春新碱有轻微过敏症状;血管畸形66例;脉管畸形68例。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抗肿瘤药物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部一般切除性方案。
①对照组90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切除方式。②观察组90例患者均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该临床治疗过程中,本院采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环磷酰胺 (国药准字H20084627)、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干扰素 (国药准字S20010031)、 广东岭南制药公司生产的长春新碱 (国药准字H20065857) 和哈尔滨莱博通药业生产的平阳霉素 (国药准字H23021807)进行临床治疗。针对肝脏血管瘤患者,应用环磷酰胺结合干扰素进行临床治疗,治疗方式分为静脉注射和口服药物[3-5]。选用干扰素中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性能较佳的IFN-2a 作为静脉注射药剂,药量为300 万单位/m2,根据人体具体情况,注射量可适量调整。每周给患者口服环磷酰胺10 mg/kg,1 周为1 个疗程,持续2 周。血管畸形患者使用的药物为长春新碱和平阳霉素。体重<10 kg 的儿童,长春新碱药剂量以0.05 mg/kg 为宜;体重>10 kg 的儿童,药物剂量以1.5 mg/m2为宜,成人以1 mg/m2为宜,1个月为1 个疗程,3 次/月,持续3 个月~7 个疗程。平阳霉素的使用剂量以1.5~2.0 mg/mL 为准,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以便减轻患者可能出现的局部组织肿胀和坏死的不良反应[8]。结合脉管畸形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采用适量平阳霉素进行肿瘤内注射。针对婴幼儿的表层脉管畸形,平阳霉素占混合药液的50%为宜[6],注射计量控制在2~3 mg 间。成人患者第一次剂量控制在6~8 mg之间为宜,1 个疗程为3~5 次,全疗程的总使用剂量不可超过40 mg。
判定抗肿瘤药物治疗脉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标准如下所示:①痊愈:患者恢复状况良好,复检肿瘤缩小95%以上;②显效:肿瘤缩小80%以上,治疗后无明显不适症状;③有效:肿瘤缩小50%以上,临床不适症状减轻;④无效:肿瘤缩小幅度不大或有扩散的趋势,各种病症均无显著变化。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 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对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组9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对比[n(%)]
脉管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在出现病症之后的一年内是病灶生长最快的一段时间,而后逐渐进入生长平稳期,也由此,病灶伏期较长且不宜被发现。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脉管性疾病可发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该研究中对68例婴幼儿患者病症进行分析发现:儿童患者病灶区分布较广,但多为颈部与四肢。
潘凌霄等[8-9]人在“疾病严重程度对脉管性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分析”中表述:脉管性疾病的病情复杂多变,严重程度不一,因此需要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他们认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全身激素疗法、同位素疗法和激光疗法都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应用。通过该文的研究结果可知,针对性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较高,疗效明显优于一般性手术治疗患者,与以往研究结论较为类似。此外,该研究发现,针对患者的个体化差异进行肿瘤药物的临床治疗的确有益于患者的康复,但是对于可以采取药物治疗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如果进一步进行其它方式治疗,则会给患者身体会带来极大负担,宏观而言,并不利于患者康复。
抗肿瘤药物应用于脉管性临床治疗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一般性手术方法的弊病也逐渐凸显出来,采用抗肿瘤药物应用于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是医学发展所需。当前,我国对于脉管性疾病的治疗措施较多,主要为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治疗着两种方式,临床治疗药物也已多达几十种,但国内对于各类药物和手术治疗疗效并没有系统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在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可以加强肿瘤药物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研究探索。
[1]高月明.抗肿瘤药物治疗脉管性疾病的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1-14.
[2]高月明.射频消融和抗肿瘤药物治疗体表脉管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疗效研究[D].北京:军医进修学院,2012.
[3]李金峰.靶向智能微凝胶抗肿瘤药物体系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2.
[4]盛华,张亚丽,王玲,等.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脉管性疾病[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6):875-876.
[5]赵怡芳.我国脉管性疾病研究十年回顾[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3):129-132.
[6]赵忠芳,霍然.脉管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1,22(11):684-687.
[7]赵怡芳.我国脉管性疾病研究十年回顾[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3):129-132.
[8]潘凌霄,叶财盛,郑文博,等.脉管性疾病新分类标准及临床特点[J].广东医学,2012,33(10):1495-1497.
[9]潘凌霄,叶财盛,黄勇波,等.疾病严重程度对脉管性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8):960-96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