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肺切除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4-07-28

魏宪武

农安县人民医院,吉林农安130200

结核病和肺结核毁损肺均为较为难治的肺结核疾病.肺结核病不仅在临床治疗上存在较大的难度,而且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由于肺功能毁损患者通常存在较多的手术禁忌症,从而加大了手术失败的几率.该研究为探讨全肺切除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的临床疗效,现以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60例患者为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以该院所收治的60例低肺功能肺结核患者为实验对象,男40例,女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2.2)岁.其中,30例为左全肺切除,30例为右全肺切除.大咯血导致急诊手术者3例,17例患者术前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合并脓气肺,术前30例患者痰结核菌检测结果为阳性,术前50例患者痰涂片检测结果为阳性,且全部属于耐多药性结核病.

1.2 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检查,并使用3种以上的抗结核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实施药物敏感试验和痰结核菌培养.手术过程中,患者经双腔导管气管内插管行静脉复合麻醉,经第6肋床或是第5肋床外侧后方行手术切口,并进入胸腔,实施全肺切除手术.对于发生大咯血的患者,还需实施持续性患侧吸引,术后常规应用有效的抗结核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

该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12个月左右的随访,并分别在手术后第3、6、12个月时,对患者实施胸部CT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痰涂片检测和肺功能检测,每次随访复查均连续实施3次痰涂片检测.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x2检验两组患者之间计数资料,对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果

全部实验对象手术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肺功能均有显著的改善,其中,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MVV%(最大自主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和FEV1%(第1秒最大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等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肺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表明,患者术后痰菌检测结果均转为阴性,剩余肺段的结核病灶恢复稳定,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结合播散、支气管胸膜瘘和呼吸衰竭等术后并发症,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点肺功能指标分析

3 讨论

全肺切除手术是现阶段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一种较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虽然肺叶切除术即可缓解毁损肺症状,然而,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全肺切除术.全肺切除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术前和术后抗结核病类药物的化疗保障效果.临床治疗过程中,术前和术后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点在于脓胸的预防性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中通常存在较多的合并肺段不张、支气管扩张、纤维空洞或干酪病灶,而且,一般会伴有混合或是排菌感染,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咯血症状.手术操作过程中,操作者需要做到认真谨慎,如有需要可行胸膜外分离,从而避免发生结核空洞破损,进而造成胸腔污染[1].

患者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的测定对于开胸手术及肺叶切除术都具有较大的作用,且预测价值较大[2].通气功能检查和以弥散功能和血气分析为主的换气功能检查是胸外科最为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3].肺功能障碍分级的主要临床诊断依据包括:PaCO2、PaO2、MVV、FEVl、FVC和肺活量(VC)等的临床检查结果,其中,最为常用且可靠的指标为FEV1%和MVV.外科手术中一般以MVV和FEV1视为是否接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指标,当MVV%不足50%或是FEV1<1.0 L时,可以实施肺切除手术进行治疗,但是手术的实施风险较高;当若FEV1不足0.8 L时,则不应实施肺切除手术进行治疗,通常被视为全肺切除手术的禁忌证[4].依据2005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病学会(ERS)共同制定的肺功能临床诊断指南的规定:当FEV1%不足35%时,则表明患者存在极为严重的肺功能障碍;当FEV1%在35%~49%之间时,则表明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肺功能障碍;当FEV1%在50%~59%之间时,则表明患者存在中重度的肺功能障碍;当FEV1%在60%~69%之间时,则表明患者存在中度的肺功能障碍;当FEV1%>70%时,则表明患者存在轻度的肺功能障碍.该研究中的所有患者,术前临床检查结果均显示(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实施前两个月内进行测量),FEV1%属于低肺功能之下[5].

该研究对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的患者均实施全肺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结核播散及呼吸衰竭等临床并发症,全部患者术后痰菌检查结果均转为阴性,而且其他肺段结核病灶部位也逐渐恢复稳定.手术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患者的各项肺功能临床检查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且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12个月后,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全肺切除手术治疗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1]王刚.低肺功能肺结核毁损肺患者行全肺切除术的疗效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294-295.

[2]孙玉红.一侧肺全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山东医药,2008,44(29):44-45.

[3]薛宗喜.结合毁损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8):1695-1696.

[4]杜秀然.低肺功能肺结核外科治疗36例手术探讨[J].河北医药,2009,31(7):837-838.

[5]吴日峰.肺结核并中、重度低肺功能23例行全肺切除术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8):305-3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