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庆增
(河南省方城县人民医院普内科 河南 方城 473200)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9例临床治疗观察
王庆增
(河南省方城县人民医院普内科 河南 方城 473200)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9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例,采用皮下胰岛素泵注射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总有效率82%,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短,尿酮体消失快,低血糖人均次数少。有5例出现轻微低血糖症状,13例患者出现头晕、胃肠道不适、心慌等症状,调整剂量后,患者反应消失,没有发生其他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结论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小,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胰岛素泵 常规胰岛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临床治疗观察
糖尿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现阶段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很多,酮症酸中毒是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高达15%~25%,因此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糖尿病并发症是减少患者死亡的重要途径。糖尿病由于隐匿时间长,临床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初发时已经合并了酮症酸中毒。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对收治的59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用皮下胰岛素泵治疗[1],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09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9例,男30例,女29例,年龄24~81岁,平均55.6岁,采用皮下胰岛素泵注射治疗;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5~79岁,平均53.2岁,采用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所有病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入院时出现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新出现的糖尿病伴有呼吸深大、有烂苹果味,血糖明显高于正常,13.2~27.1mmol/L,血PH值<7.3,尿糖、尿酮体强阳性,伴脱水,患者不能正常饮食。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静脉泵入小剂量正规胰岛素,起始用量为0.1U/(kg.h),同时给予快速补液,每2小时测血糖1次,当血糖量降低,PH值正常,尿酮体转阴,患者的酮症酸中毒症状得到纠正后,可将胰岛素的量调节为0.03~0.06mmol/L,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给予常规小剂量胰岛素0.1mmol/L持续静脉滴注,待酸中毒纠正、尿酮体转阴后,改为分次皮下注射。2组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测量血糖,防止血糖降的过快引起低血糖或引起脑水肿等症状。
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糖正常、尿糖、尿酮体转阴,为显效;临床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糖回落,尿糖、尿酮体基本正常,为有效;临床症状没有消失,甚至出现嗜睡、昏迷等症状,血糖增高,尿糖和尿酮体强阳性,为无效。
表1 尿酮体消失时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生率的比较 ±s)
表1 尿酮体消失时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生率的比较 ±s)
?
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59例,显效35例,显效率为59.3%,有效21例,有效率为35.6%,无效3例,无效率5.1%,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50例,显效24例,显效率为48%,有效17例,有效率为34%,无效9例,无效率18%,总有效率为8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109例患者有5例出现轻微低血糖症状,13例患者出现头晕、胃肠道不适、心慌等症状,调整剂量后,患者反应消失,没有发生其他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引起糖代谢紊乱急剧加重,使体内产生大量酮体导致高酮血症,使酸碱平衡遭到破坏,当体内酮体大量聚集时即可发生酮症酸中毒[2]。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主要是通过静脉给药维持血浆内胰岛素水平,有效抑制糖原和脂肪分解,从而使血糖降低,将少酮体产生,恢复体内糖和酮体的正常代谢。胰岛素泵是持续向患者体内输入非稀释胰岛素,通过调整基础胰岛素量维持肝糖原分解以满足外周组织的糖的利用和控制用餐前后的血糖浓度,24h持续小剂量胰岛素的缓慢输入,可有效地纠正游离脂肪酸代谢紊乱,抑制酮体生成,使各种胰岛素拮抗激素恢复正常。使血糖缓慢稳步下降,防止血糖下降过快引起低血糖和脑水肿的发生。而且胰岛素泵治疗酮体恢复的时间短,且尿酮体阴转后较少出现阳性反复。另外,胰岛素泵的全天用量少,因此降低了长时间的高胰岛素血症和餐后及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
[1]郭长秀,楼南芳.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3:213~214.
[2]刘应兰,姜孝新.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6):761~762.
R587
A
1674-0742(2010)09(a)-0107-01
2010-05-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