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腔隙性脑梗死(LI)与大血管狭窄的关系

时间:2024-07-28

孙英晶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中心医院内七科 辽宁大连 116300)

腔隙性脑梗死(LI)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其常见原因是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形,管腔闭塞。由于腔隙性脑梗死(LI)病变小,多无临床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发现腔隙性脑梗死(LI)不仅与小动脉病变有关,而且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管腔狭窄有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6~2010年在我院住院患者,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8±3)岁,其中高血压者17例,糖尿病者8例。全部患者均为首次临床发病,就诊时行头颅CT检查,且病灶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分布区,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

1.2 检查方法

病程1周内行头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检查,了解颅内、颅外的大血管病变以及脑灌注状况[2]。判断方法:CTA检查动脉狭窄程度区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49%),中度狭窄(狭窄程度在50%~69%),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CTP检出血液灌注异常区MTT(平均血流通过时间)延长、CBF(脑血流量)下降而CBV(脑血容量)正常或稍高,反映血流减低,但血管调节功能尚保存,CBF和CBV均下降,反映血流减低,血管调节功能也开始受损。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的Fisher确切概率法。

表1 C T A检查I C A和M C A狭窄程度及例数的结果

表2 I C A和M C A不同程度狭窄的血流灌注异常区例数

2 结果

2.1 CTA检查结果(表1)

由表1可见,ICA和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者发生LI的机率较轻—中度狭窄者大。CTA显示动脉狭窄部位的动脉壁有斑块,大部分为软斑块,部分斑块内有斑片或条状钙化,有的斑块表面不规则可能有溃疡形成,且动脉狭窄处的斑块和表面血栓的破裂可多次向循环释放栓子而造成多发性LI。高山等[3]报道一项114例MCA狭窄的前瞻性双盲对照微栓子监测研究,揭示了急性缺血型脑卒中患者有更高的微栓子发生频率。

2.2 CTP检查结果(表2)

由表2可见,25例患者中CTP显示ICA—MCA供血区内血流灌注减低区有16例,且15例ICV重度狭窄患者中,异常CTP发生率明显高于6例轻-中度狭窄患者,其P<0.05,说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ICA和MCA的狭窄病变导致其供血区内血流灌注减低,同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脑血流灌注减低呈正相关,狭窄越重,血流灌注减低越明显,而多发性LI发生在血流灌注异常区内,可以认为LI发生和大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灌注减低有关。

虽说LI的预后良好,但反复多次发作后会出现血管性痴呆和假性球麻痹,为患者和社会带来负担,故LI者做大血管病变的常规检查对其本身疾病的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1]李文忠.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12(1):29.

[2]张春玲,徐忠宝,李继梅,等.CT平扫、血管造影及血流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中风和神经疾病杂志,2005,22:125~127.

[3]高山,黄家里,黄一宁,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梗死的发病机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155~15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