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西医结合治疗50例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4-07-28

赵立龙

(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300)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患病人数也日益增加,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糖尿病足其发病率较高、病情重、发展快及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使它成为了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中西药结合在治疗糖尿病足中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广泛。我们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患者,得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糖尿病足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8~78岁,平均(59.20±2.40)岁;病程5~28年,平均(12.23±2.12)年;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49~80岁,平均(59.34±2.45)岁;病程4~30年,平均(12.30±2.10)年。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生活调摄,控制饮食,总热量的摄入,可按糖尿病饮食计算方法计算。将血糖控制在允许范围水平,一般在空腹6~7mmol/L之间,餐后血糖控制在7~9mmol/L之间。

1.2.2 改微循环 营养神经扩张血管给予654-2注射液,10~30mg,静滴,1d1次(青光眼的糖尿病患者禁用),甲钴胺注射液1000u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配以胰岛素4U,静滴,15d为1个疗程。前列地尔注10µg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滴,每天1次,可以改善微循环。

表2 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1.2.3 抗感染 对于感染的创面进行清洁,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实验检查,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静脉点滴。

1.2.4 局部保温或适当加温 保温、按摩可促进末稍血液循环,减轻血流阻力,预防血栓或坏疽的发生。

1.2.5 中医药辨证论治 (1)瘀血阻络主症。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痛有定处,患肢皮肤暗红或青紫或有瘀斑,步态跛行,舌有瘀点,或舌紫暗。脉沉细而涩。趺阳脉波动微弱或消失。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2)湿热下注患肢坏疽或感染,局部红、肿、热、痛,脓液恶臭,疼痛昼轻夜重,口渴喜冷饮,烦燥易怒,舌质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治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减;(3)阴寒血凝主症。形寒肢冷,患肢遇冷痛甚,夜间痛剧,局部漫肿,触之微热,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温阳散寒,活血通脉,方选阳和汤加味。

1.2.6 外科清创 清除局部坏死组织。治疗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黄柏10g、苍术10g、牛膝1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地龙10g、水蛭6g、黄芪20g,每日1剂,水煎服。

1.2.7 高压氧治疗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以配合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为宜。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足部感觉障碍消失,溃疡愈合,足背动脉搏动恢复。好转:感觉障碍消失,溃疡面干燥、缩小,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观察指标检测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记录毒副反应,随访观察截肢(趾)、死亡等情况;评定治疗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χ2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2 截肢(趾)及死亡情况比较

治疗组截肢(趾)及死亡情况总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3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不良药物毒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未影响治疗过程,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目前比较公认的糖尿病发病机制是三大病因学说,即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1]。笔者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综合调理,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截肢(趾)及死亡情况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显示中西药联合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明显。现代医学证明[2],糖尿病足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糖尿病合并大、小、微血管病变致使局部血液灌注不足,周围神经病变及机械性损伤合并感染所致,其病理生理基础是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及其他致病因子,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腔狭窄或阻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增生,内皮细胞损伤处可有血小板黏附、红细胞聚集及微血管栓塞;患者多有血管及血液、理化特性改变,纤维蛋白增加,纤溶活力下降,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黏附,由此严重影响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组织细胞营养物质不能吸收,代谢产物不能排除,肢端缺血缺氧,易于感染而发生糖尿病足溃疡,且创面不易愈合。中方剂组成中黄柏、苍术、牛膝为三妙散,具有清利下焦湿热之功;金银花、蒲公英有清热解毒之效;配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地龙、水蛭活血通络,以改善微循环;黄芪具有益气生肌托脓的作用;诸药合用以达活血解毒之效[3]。且本研究显示其与传统西药治疗能显著地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沉,同时统计分析显示该方剂还能有效地降低截肢(趾)及死亡情况总发生率,效果明确。

临床观察结果证实,中西结合综合治疗糖尿病足可产生互补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足患者患肢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控制感染,防止坏疽扩散,可缩短病程,降低致残率,且方法较为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许樟荣.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4(25):4.

[2]王钧,匡霞,林立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68例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6(3):46.

[3]马静敏,葛宝荣,于秀辰.糖尿病足中医外治法[J].中国临床医生,201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