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向荣
(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湘乡 411400)
鼻出血为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治疗方法多样。传统的治疗方法为鼻腔填塞止血法,自从鼻内窥镜推广应用后,我们应用鼻内窥镜对30例鼻出血病人进行检查,发现出血灶后进行电凝止血,疗效显著。
2010年至2011年我科收治鼻出血患者30例,年龄8~86岁,平均42岁;男21例,女9例;住院18例,门诊12例,鼻腔术后鼻出血3例,无明显诱因27例。其中应用鼻内窥镜检查前已作鼻腔填塞18例,未作鼻腔填塞12例,同时用双极电凝器电凝出血灶28例。
未作鼻腔填塞的患者,在鼻腔放置含2%的卡因和0.1%肾上腺素(少量)棉片作表麻后,用西德wolf030°,直径为4mm鼻内窥镜作鼻腔检查,用负压吸引器清除积血,发现病灶则用上海沪通电子仪器厂生产GD350-S双极电凝器电凝,电凝直至出血灶及周围组织变白或者部分脱落,出血停止,术后用明胶海绵及棉条轻填充以预防出血,第2天取出。已作鼻腔填塞的患者,填塞物在24~48h内一次性取出,同时用上述方法处理。如果再次出血,则重新作鼻腔填塞及其他方法治疗。
治愈:首次处理后,拔出鼻腔填塞物后3d没有再出血;未愈:首次处理后,拔出鼻腔填塞物后3d内有再出血。
出血部位:利特氏区10例,鼻中隔中后端2例,吴氏静脉丛4例,后鼻孔上缘2例,中鼻甲3例,中鼻道2例,鼻咽部1例,多处粘膜6例。出血病因:出血性小息肉3例,鼻咽部血管瘤1例,鼻石2例,继发于鼻腔术后创面出血2例,小血管瘤出血7例,小血管及粘膜破裂出血及不明原因15例。治疗效果:治愈27例;未愈3例,其中2例做血管造影下动脉内栓塞术(DSA)治愈,1例鼻咽部血管瘤放弃治疗出院。
鼻出血为耳鼻喉科常见急症,病因多种,包括全身性和局部性病因,对一般非严重鼻出血,在临床急症处理过程中,平常先作局部止血再作全身的治。常用止血方法有局部应用止血药物,烧灼法,冷冻法,鼻腔填塞术,血管造影下动脉内栓塞术和手术治疗[1]。鼻腔填塞术为鼻出血的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因操作简单,取材简便,效果明确,成为传统的止血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未找出明确的出血部位,填塞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常出现填塞不准确或无效填塞,造成部分患者须反复多次填塞,反复出血,患者痛苦大,治疗时间长。造成纱条对鼻腔粘膜的反复摩擦也容易引起损伤出血。由于反复填塞,填塞物在鼻腔的时间延长,容易引起并发症,如鼓室积液、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鼻腔粘连等。手术治疗包括颈外动脉结扎、筛前动脉结扎等,由于创伤大,而且需要一定的手术技能,因此限制了在首诊中的应用;而DSA作为一种新技术,需要特殊设备,费用昂贵,目前不能广泛应用,作为严重鼻出血的二线治疗。所以鼻出血的理想治疗方法,应做到止血彻底、方法简单、能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在治疗中的痛苦,而确定出血部位则为成功治疗鼻出血的前提条件,鼻内窥镜及电凝器治疗鼻出血正能满足这种条件,能直接检查鼻腔发现并直接处理病灶,避免治疗的盲目性,能得到很好的止血效果。用鼻内窥镜下电凝法治疗鼻出血,取得满意疗效,而且术后无需填塞鼻腔。大部分病例都能找到病灶,并能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方向,经鼻内窥镜检查找到病灶,并在内窥镜下对病灶做了电凝治疗;经鼻内窥镜检查找到病灶后做了DSA治疗而治愈。
鼻内窥镜下鼻腔出血灶电凝止血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一般的非严重鼻出血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并不能取代其他治疗方法,对严重鼻出血,如颅底外伤所致颈内动脉颅内段破裂,颈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鼻出血,须手术或DSA治疗,并不适用于鼻内窥镜下电凝治疗[2]。鼻内窥镜及鼻腔填塞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由于电凝易使创面扩大,也不适用于鼻内窥镜下电凝治疗[3]。鼻腔填塞法还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鼻腔窄小的病例,因不能同时在鼻腔内放置鼻内窥镜和电凝器达不到治疗目的,只能做填塞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多样,鼻内窥镜下电凝止血法治疗鼻出血虽然不能取代其它治疗方法,但有很大的优越性,它直接对鼻腔进行检查,能发现并处理病灶,避免了治疗的盲目性,值得选用。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0~187.
[2]张小明,邓云,谢伯妹.鼻内窥镜下电凝法治疗鼻出血:附56例分析[J].中国耳鼻喉颅底外科杂志,1997,3(2):125.
[3]杨大章,史冬雪,王忠植.内窥镜在治疗顽固性鼻衄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6,31(1):5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