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阳辽
(涟源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湖南娄底 417100)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全球约有1.7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率高达50%~70%,目前认为干扰素是治疗丙型肝炎有效的药物。作者通过对150例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疗观察分析,比较2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与普通干扰素α-2b(IFN-α-2b)进行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150例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78例,年龄28~68岁,平均42.8岁。诊断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PEG-IFN-α-2b组:PEG-IFN-α-2b1.5μg/kg体重,每周注射1次,疗程6个月。干扰素-2b组:普通干扰素-2b500万单位,隔日1次肌肉注射,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血清ALT、TBil及血清抗-HCV、HCV-RNA的变化。检测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尿素氮、肌酐、心电图,每个月1次,肝胆B超、甲状腺功能测定3个月1次。同时口服利巴韦林依体重的不同给予800~1000mg/d口服。
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人群在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完全应答:(1)血清ALT、AST恢复正常;(2)抗-HCV或HCVRNA阴转。部分应答:符合上述条件的一项。无应答:不符合上述2项中的任意一项。
2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随着治疗的延续,上述症状均有所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现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给予口服升白药物或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恢复正常达到治疗要求水平。长效组干扰素(PEG-IFN-α-2b)组有3例出现脱发现象,普通干扰素有5例出现脱发现象,停药后好转。普通干扰素组有1例出现精神行为反常,停药后症状消失。
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与体征、ALT均有一定改善,治疗12、24周及治疗后24周时,(PEG-IFN-α-2b)组的AL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2组患者ALT复查率比较
表2 2组患者HCV-RNA阴转率比较[例(%)]
2组患者HCV-RNA阴转率比较,治疗组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目前临床上治疗丙肝最有效的药物仍为干扰素[2],同时配以口服利巴韦林。其余的药物仍处于研究阶段。有人统计:单用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20%~30%。如配以口服利巴韦林,依体重不同,每日800~1000mg,总有效率可达50%~70%。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膜上干扰素受体结合,诱导生产多种抗病毒蛋白,可阻止病毒核酸及蛋白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3]。
本研究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24周,绝大部分患者能耐受治疗。本研究中对照组应用普通干扰素治疗12、24周及治疗后24周HCV-RNA阴转率分别为40.00%、48.57%和42.85%,AL复常率分别为57.14%、65.71%和62.85%;(PEG-IFN-α-2b)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12、24周及治疗后24周HCV-RNA阴转率分别为60.00%、71.42%、77.14%,AL复常率分别为74.28%、85.71%、88.57%。结果表明(PEG-IFN-α-2b)组在ALT复常、HCV-RNA阴转率等方面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副作用并未增加。干扰素有四大作用:抗病毒、抗纤维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抗肿瘤,而丙肝是丙肝病毒直接与肝细胞作用,从而损害肝脏,因此丙肝进展快。早期干扰素治疗尤为重要。但干扰素治疗需维持较稳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才能发挥最大抑制病毒复制作用。普通干扰素的半衰期短,用药后24h和给药间歇日血药浓度降至很低,使病毒重新开始复制,这就是普通干扰素的“峰-谷效应”,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而(PEG-IFN-α-2b)组干扰素克服了这一缺点,把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化后延缓了干扰素体内代谢,延长了其体内作用时间。药代动力研究表结果表明,(PEG-IFN-α-2b)组干扰素用药后3~8h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且维持以上。与普通干扰素相比,其在血液中的清除速度减慢,每周给药次在整个治疗期间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又称(PEG-IFN-α-2b)组干扰素,其分子量大并有分支结构,它把普通干扰素与聚乙二醇分子连接起来,将干扰素分子聚乙二醇化,聚乙二醇化后会在干扰素分子外面形成一个分子屏障,减少其免疫原性,保护其免受酶的分解。这个过程使聚乙二醇干扰素药代动力学得以改善,通过降低干扰素在体内的清除率来延长其半衰期,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1周,比普通干扰素起到更长时间抗病毒的效果[4],在CHC治疗中已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该研究表明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毒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肝脏,2000,5:257~263.
[2]张厚勤.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144~145,148.
[3]周建荣,张启顺,柳盛.苦参素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7):84~85.
[4]汤守兵,柯昌征,康健,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拉米夫定失效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3:3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