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4-07-28

刘洁

(常德石门县人民医院 湖南 常德 415300)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分析

刘洁

(常德石门县人民医院 湖南 常德 415300)

目的 对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以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在腹腔镜及手术结束后月经的第1天开始使用米非司酮,每次服用12.5mg,每日1次,以3~6个月为1个疗程,具体疗程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而定。结果 患者的症状、体征、超声检测结果均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副作用较小,ALT检测结果均属正常。结论 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且价格低廉,副作用小,因此,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米非司酮 子宫内膜异位 临床分析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该病是一种具有雌激素依赖性和侵袭性的妇科常见疾病,也是导致患者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盆腔疼痛和不孕患者中的发病比例约为30%~40%,严重威胁着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对该病进行治疗的药物有很多种,但是价格昂贵且副作用明显,不能为更多的患者所应用。而米非司酮作为一种新型抗孕激素,能够很好的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和孕酮受体相结合,进而有效扰子宫内膜的完整性、抑制排卵。本次文主要以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在22~47岁之间,全部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同时全部患者均无高血压病史和肿瘤病史,且就诊原因大多为月经量多、慢性盆腔痛和痛经。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在腹腔镜及手术结束后月经的第1天开始使用米非司酮,每次服用12.5mg,每日1次,以3~6个月为1个疗程,具体疗程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而定。

1.3 疗效判定方法

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盆腔包块、结节没有出现或增大,可判定为有效。若患者再次出现肛门下坠感、痛经、腹痛或盆腔包块、结节增大,则为无效。

2 结果

2.1 症状与体征

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与体征改变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与体征改变[例(%)]

2.2 辅助检查

全部患者在治疗后均接受了超声检查,附件包块及子宫腺肌病的检查图像显示结果,见表2。

表2 辅助检查结果[例(%)]

2.3 副作用

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为出现明显的胃肠道范围,ALT检测结果均属正常。

3 讨论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必须经过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检查才能进行确诊,因此对于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只能是在进行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治疗后的辅助用药。同时,根据临床观察可知,单独采用药物治疗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患者都会在停药两个月左右复发,所以药物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在患者手术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到一个远期抑制的作用。医学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在超出宫腔范围的位置进行外生性生长,其病情变化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周期。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会出现浅表或轻度异位症,但大多会随着妊娠或时间的推移而自然萎缩,但是由于近年来晚生晚育、人工流产现象的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在子宫内膜组织中含有雌孕激素受体,因此,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大多采用抗雌激素进行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机制主要是其抗孕激素的作用,在服药后会造成患者闭经,进而使病灶逐渐萎缩,使患者的疼痛情况得到缓解。在本次治疗中,全部病例均在月经第1天开始使用米非司酮,每次服用12.5mg,每日1次,闭经率达到了100%,盆腔痛和痛经情况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其作用机制是破坏子宫内膜的完整性,进而干扰其正常功能,影响异位内膜生物效应,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米非司酮能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小,价格低廉,但是如果长期将进行使用,子宫内膜就会在抗孕激素的作用下逐渐产生慢性无对抗的雌激素效应吗,因此,在临床中仍需谨慎应用。另外,将米非司酮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后辅助用药是没有明显副作用的,在本次研究的56例患者中,未出现1例肝功能损害,对患者垂体功能的影响也非常小。

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大多使用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虽然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该方法却极易造成患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并引起骨质疏松、潮热等不良反应。相对于传统药物来说,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价格低廉、副作用小,在治疗过程中痛经症状消失明显,因而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相信随着该药长效治疗效果的不断明确,将会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康复的福音。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俞瑾.专家解答子宫内膜异位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3]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R711

A

1674-0742(2011)08(a)-0117-02

2011-06-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