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五行论“水亏木亦补”

时间:2024-07-28

杨剑英

(92805部队卫生科 山东青岛 266000)

中医除了是自然科学之外,还带着一种哲学的味道,无怪乎有人称它为自然哲学,在我国古代哲学的熏陶下,它的博大精深发挥得淋漓尽致。五行理论就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它与阴阳学说等共同构成中医的理论支柱。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起源于我们祖先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经典性的阐释:“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并以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协调平衡。人与万物共存于自然中,必有其相通及相同之处,正如动植物均有细胞构成,均有向上的生命力。依此,中医学天才地将五行学说纳入到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并运用得游刃有余,且有超乎寻常的发挥。有些中医大家对五行理解得深,发挥得好,直言五行在中医的实际运用中实在妙不可言。

《尚书洪范》曰:“水曰润下,……,木曰曲直,……”,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凡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肾有藏精、主水的功能,故以肾属于水。

肾属水,为阴中之阴。《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四难论》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肝属木,为阴中之阳。《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有“血之府库”之称,亦可收摄血液。《血论脏腑病机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格致余论》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因此五行相生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水生木,故水为母,木为子。

肝藏血,肾藏精。《张氏医通》曰:“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肝血后天亦可滋养肾精,精血同源。亦如母尽职生子,又养子,子后天也尽职养母。“肾者水脏,主津液。”肝为“血之府库”。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有“津血同源”之说。如果津液大量损耗,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要渗出于脉外,形成津枯血燥。也如母养子,子耗母气,母虚生子不足,子亦养母,母子双亏。肾阴滋生肝阴,肝阴又养肾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相互为用,肝气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疏泄太过。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位置亦唇齿相依。阴为阳之守也,阳根于阴,无阴则阳无以化,一如水生木,阴亦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母子相连,乙癸同源。

《难经》有云:“虚则补其母”,故临床有“滋水涵木”法,即运用母生子,子病补母,滋肾阴以养肝阴,但少有肾病补肝调肝者。母病亦可及子,肾病多虚,母行虚弱,子行亦不足,子耗母气,上累母行,子虚又不足以养母,母更虚。若补母同时又补子,子得外助,耗母气少,子充足之余又可养母,母易恢复,子亦不病。如前所述,精血同源,津血同源,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相关,阴阳互根。水病可累木,预安未受邪之地,既病防传,补木可助滋水,水病更易愈,故水亏木亦补。临床肾虚单纯补肾效不显时,配加补肝调肝之法,立竿见影,多获良效,直觉柳暗花明又一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