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易跃华
(攸县中医院 湖南株洲 4123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非器质性的消化性系统疾病,也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感,以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为主要症状。通过胃镜、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并未发现相关系统的相关病变。目前,对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8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先介绍如下。
86例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来自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52例,年龄范围为18~54岁。平均年龄为38.7岁,平均病程为2.7年。随机8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者病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早饱、腹胀、嗳气、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治疗前2组患者经胃镜、B超或X线钡透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规范(草案)》[1]。寒热错杂型的主要症状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者。
在改善生活坏境,调节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治疗组服用甘草泻心汤,方药组成:甘草9g(炙)、黄芩9g、干姜9g、半夏9g(洗)、大枣12枚(擘)、黄连3g。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用,治疗周期为3周。对照组患者口服西沙比利片10mg(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d3次,饭前30min服,治疗3周。
根据FD症状的不同程度评分:无症状为0分;经提示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为1分;症状存在但不影响日常生活为2分;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为3分。疗效评定:显效,积分低于20%;有效,积分为20%~50%之间;无效,积分高于50%以上[2]。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进行统计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2.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占到内科总患病人数的2%~3%,占到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人数的25%~40%[3~4]。目前,科学研究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并未完全明确[5~6],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胃动力不足,胃酸分泌异常及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关,同时也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所处的环境因素有关[7]。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的变快,工作生活压力增大,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成逐渐增加的趋势。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及症状,以及发病或加重都与情志、饮食、起居、冷暖等因素有关。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胃痛、胃脘痛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情志不畅,饮食伤胃,寒邪客胃以及脾胃虚弱所致。其病机多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中郁热,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有关,属虚实夹杂,寒热并存本虚标实之证。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由于上述等原因,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如寒邪客胃,气机受阻而为痛,若暴饮暴食,胃之受纳过量,纳谷不下,腐熟不及,食谷停滞而为痛。如若饮酒过度,或嗜食肥甘辛辣之品,则耗损胃阴,过食生冷之品,则易伤胃阳。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得法,日积月累,导致胃之阴阳失调,形成寒热错杂证。通常可见到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者。
甘草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组成。即甘草泻心汤其实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的用量而成,其中半夏性味辛苦温,具有散结消痞,降逆和胃之功;干姜辛热,可以散寒;两药同用,可散结消痞,祛寒。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可降逆泄热,干姜、半夏、黄芩、黄连四味药同用,是辛开苦降,寒热之品同用,可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甘草、大枣健脾益气,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有助消痞之功。
甘草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重了甘草的用量,意在补虚缓急,使邪气去,脾胃气虚的到恢复,上逆之气得以平和,则胸中痞满得以消除,呕吐下利停止,心烦气乱得到和解。
本此临床研究也表明,甘草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率达到90.7%,与口服西沙比利对照组比较,效果显著。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1]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194.
[2]卓立甬.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4例[J].江西中医药,2006(2):48.
[3]刘之武,谢蓓,牛秀英,等.天津市部分居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情况[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3):191~192.
[4]Amdriulli A,Gullini S,Guslandi M,et al.Duspersia:a reappraisal problem[J].Recenti Pro Med,1998,89(6):316~328.
[5]李晓波,刘文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胃肠病学,2006,11(1):50~52.
[6]周福生,祝淑贞.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杂志,2005,17(5):256~258.
[7]李剑锋.六磨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